春秋末期,齐国有个姓聂的屠夫,以替人杀猪为生,家中有一老母和一姐姐。
一天,一辆精美的马车停在了聂屠夫的家门口,从马车上下来一个衣着华丽的中年男子。
这中年男子敲开了聂屠夫家的门,问道:“阁下可是姓聂,本地最有名的屠夫?”
聂政刺韩王故事有关的琴曲是(聂政刺韩王曲)
聂屠夫感到非常奇怪,说道:“在下是姓聂,只不过是靠替人杀猪谋生,以养活老母和姐姐,但是最有名的屠夫不敢当。”
中年男子说道:“此地人多眼杂,咱们还是进屋说吧!”
于是聂屠夫便把中年男子领进屋子,聂母见有客人来,急忙请坐倒茶。
中年男子只说听闻聂屠夫手艺过人,特来拜访,并未多待,寒暄几句,便起身告辞。
之后中年男子又去过聂屠夫家好几次,也没说什么,只是给聂母问安,叙叙家常,便匆匆离开,似乎只是单纯的想结交朋友。
聂屠夫心有疑惑,却也不好多问。又过了几天,正巧是聂屠夫母亲的生日,中年男子带来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和丰厚的礼品给聂母祝寿。
聂屠夫一家人便热情招待客人,酒酣耳热之际,中年男子突然奉上100镒金,当做生日礼物送给列屠夫的母亲,100镒金,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聂屠夫心想自己仅仅是一个杀猪的屠夫,恐怕一辈子也赚不到这么多钱,心中觉得怪异坚决拒绝接受。
中年男子借着酒劲,非要把黄金送给聂母。一个非要给一个坚决不收,聂屠夫于是说:“天佑我老母亲健康长寿,虽然我家里非常穷,客居齐国做屠夫,足够赡养我的母亲和姐姐,您的馈赠我不敢接受。”
中年男子只好作罢,叹了口气,继续喝酒。
聂屠夫心下便有了计较,借口送中年男子出门,在无人处便问:“阁下是否有难言之事?幸遇贵人以礼相待,聂某无以为报,如若需要我的相助,绝不推辞。”
中年男子叹了口气,说道:“实不相瞒,我本是韩国大夫严仲子,为了躲避仇人才到处游荡,到了齐国后听说了您的大名,心里非常仰慕,只想和你结交为朋友,可没有别的什么想法,刚才奉上100镒黄金,只不过是想给您的母亲养老。”
聂屠夫听后,思索片刻,然后答道:“我原是魏国轵县人,虽有雄心壮志,但因在家乡除暴安良杀了人,身负命案,逃亡到齐国做一个屠夫,只是为了给母亲养老,只要老母亲健在,我绝不会轻易许诺替别人办任何事。”
中年男子看列屠夫态度这么坚决,不好勉强,只好告辞而去。
大约半年之后,聂母辞世。中年男子送上厚礼助聂屠夫葬母,聂屠夫感激在心。
聂屠夫和姐姐守孝三年后,替姐姐择一夫婿成婚。
此时聂屠夫心无挂碍,暗想:“我一介屠夫,严大人却是诸侯卿相,和我非亲非故,却来和我交朋友,并且常来探望我的老母亲,并拿出100镒黄金给我母亲祝寿,真是拿我当知己啊,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我应该去报答他了”。
于是,聂屠夫找到严仲子,对他说“我已为母守孝三年,并已将姐姐出嫁,如今心无挂碍,可以为您去报仇了,请问,你的仇人是谁?”
严仲子见聂屠夫这样说,十分感动,连忙吩咐下人备下酒席,拉着聂屠夫的手,一边喝酒吃肉一边详细告知:“我的仇人就是韩国的丞相侠累,侠累不光是丞相,还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势力强大,他的相府也是戒备森严。我曾经派人去刺杀过他,但是都没成功,如果你愿意帮助我,我给你准备车马和随从跟,随你一起去韩国。你还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
聂屠夫说:“这件事情不益让太多人知道,我一个人去就行了。”
聂屠夫来到韩国,问明丞相府位置,打听到丞相侠累在家宴请朝臣,商议国事。相府戒备森严,但是聂屠夫仗着自己武艺高强,直接闯进丞相府,在众人还未反应过来时,迅速锁定丞相侠累,飞奔过去一剑刺向侠累,长剑穿心而过,贯穿后背,侠累根本来不及喊出一个字就倒地而死。丞相府顿时乱做一团,大臣们急忙呼叫护卫抓刺客。
众多护卫一拥而上,把聂屠夫团团围住,聂屠夫抽出长剑,又连杀数十人,终因寡不敌众,身上负伤,速度和体力渐渐不支。
聂屠夫担心自己被抓后追查到严仲子,还会连累姐姐,他拼尽最后力气,举剑在自己的脸上乱砍几剑,还剜出双眼,切开腹部,肠子流了一地才气绝身亡。
韩国国君得知叔父被杀,非常震怒,悬赏黄金千两,追查刺客身份以及背后指使之人,为了惩戒刺客,将刺客的尸体暴晒在大街上。
聂屠夫姐姐听闻此事,又联想到此前种种,怀疑刺客就是自己的弟弟,急忙赶到韩国。姐姐在大街上看到尸体果然是她的弟弟,其状惨不忍睹,悲愤交加,长呼三声“苍天!”气绝而亡。
刺客姓聂名政,其姐姐聂荣。人们被姐弟俩的侠肝义胆所感动,有人出钱厚葬了他们。
聂政聂荣姐弟俩的侠义之行被后人传颂,并做《聂政刺韩王曲》在民间流传,就是后来的《广陵散》。
传说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武艺最高超的一位刺客,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但是何谓英雄?
其毁容自杀,切断韩国追查凶手,以保全姐姐及严仲子不受其牵连。假使他知道姐姐性格如此刚烈,会不顾一切随他而去,他是否能够为了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而去替他报仇?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出现了许多游侠和刺客,他们追求见义勇为,除暴安良,更重视知恩图报,名节气度,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去报答他人的知遇之恩,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但是,真的是“知遇之恩”吗?
参考自《史记.刺客列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