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6日,正是以色列赎罪日战争纪念日(FeiertagJomKippur)。当天,埃及与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总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对于阿拉伯国家周密计划的猛攻,以色列军队在战争的前两天应对不足,濒临战败边缘。然而,美国并不会坐视以色列的失败,不仅立即提供以色列大量军事装备,还提供卫星供以色列使用,以色列很快扭转战局,反败为胜。
三世纪危机(三世纪危机的主要因素)
在战场上受挫,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国家把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武器,采取减产、提价、禁运以及国有化等措施,引爆了20世纪下半夜第一场石油危机,史称1973年石油危机。
随着战场的优势逐渐被以色列掌握,阿拉伯各产油国加紧使用石油武器,包括:
10月17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宣布,决定以9月份各成员国的产量为基础,每月递减5%;对于美国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月减少5%。
10月18日,阿联酋的阿布扎比酋长国停止向美国输出石油。利比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产国紧随其后,宣布中断向美国出口石油。
短短两个月间,石油价格每桶3美元,涨到1973年12月下旬的12美元,提价3~4倍。
美国立刻尝到了石油停供的苦果。由于每天减少了两百万桶的石油进口量,一场影响深远的能源危机瞬间突袭全美:许多工厂因为因而关闭停工,人们纷纷上超市抢购卫生纸。
美国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来应对石油断供的影响,例如:减少班机航次,限制车速,对取暖用油实行配给。甚至连白宫顶上的照明电灯也限时关掉,尼克松还下令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护航飞机。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总统对所有石油产品实行全国配给。
1973年,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美国GDP增速为-0.5%。对于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机,美国威胁要使用武力占领这些国家的油田。然而,这一次同仇敌忾的阿拉伯国家并没有被美国人的武力讹诈吓倒,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利比亚发出警告,如果美国入侵,就立即炸毁油田和有关设施,美国人获得的将只是一片焦土。
为了尽可能分化支持以色列和美国的阵营,阿拉伯国家创造性地采用“分别对待”策略,将石油进口国分为“友好”、“中立”和“不友好”三类。“友好”国家,可以获得减产前的供应数量。“中立”国家,适当限制对它们的石油供应。而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以色列一方的,则被划为“不友好”一类,会直接停止对它们的石油供应。
早期跟随美国支援以色列的荷兰等国家也受到了断供的惩罚。从英国到欧洲大陆,一个个西欧国家感受到了30年代以来,近40年没有过的最严重经济危机的影响。冬天将至,民众对于取暖燃料的需求暴增,然而却不得不在配给制的困境中经历着寒冬的折磨。石油价格的暴涨也让很多工厂的利润化为乌有。为了节约石油进口成本,西德政府不得不实施了周末禁止开车上路的紧急规定。
在这种背景下,“分别对待”策略取得了惊人的效果。英国宣布不许美国利用它的国内和海外领地的运输设施为以色列转运补给,联邦德国禁止美国供应以色列的军火从西德港口起运,很多欧洲国家不允许援助以色列的美国飞机在其领土着陆或飞越其领空。
由于日本起初采取看似“中立”立场,阿拉伯国家立志限制了对它的石油供应。日本由于能源高度依赖进口,受到的损失最为惨重,GDP从1973年的+8.03%降至1974年的-1.23%。11月22日,日本政府不得不发表,表示以色列军队应从六五战争所占领的土地撤出,并敦促以色列遵守联合国宪章原则。对于在外交上一贯仰美国人鼻息的日本人来说,这番表态是十分罕见的。
对于盟友在石油的压力之下一个个远去,美国国务院对此十分懊恼地说:“我们的一些盟国实际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把它们自己同我们公开分开。”
美国总统尼克松甚至写信怒斥西德总理勃兰特:
然而尼克松连哄带吓的言语,抵挡不了没有石油的寒冬。通过这场以石油为手段的斗争,阿拉伯国家不仅在政治上扬眉吐气,而且通过石油提价,获得了巨额的经济利润。
毛主席也在一直关注着这场特殊的斗争。他注意到弱小国家拧成一股绳也能对抗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很可能,这场危机对他的“三个世界”战略思想有着某种程度的出动作用。
1974年2月,毛泽东在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首次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美、苏是第一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
有过1973年石油危机,以及此后两次石油危机的惨痛经历,欧洲人哪里来的底气,可以挺过俄乌冲突中的冬天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