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第二季第1集:两希文明与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基础

第二季第1集:两希文明与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基础

第二季第1集:两希文明与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基础第二季第1集:两希文明与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基础nThe Greece & Hebrew Civilizations and Medieval Ages:The Founda

▼ 点击音频收听 ▼

♬ 音乐

Leslie Howard :

Franz Schubert: Zwlf Lieder von Fr. Schubert S.558 - Ave Maria

西方人文史_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_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

文 / 井中月

中世纪”①(Medieval Ages)一词是15世纪后期意大利考古学家、人文主义历史学的编撰者弗拉维奥·比昂多②(Flavio Biondo)首先使用的概念,其时间范围主要指“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③之间。当时欧洲社会缺失强有力的政权统治,而教会神学(指罗马教廷④)则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科学精神蒙受极大打压,封建割据造成战争频繁。因此,相比人性的萌芽期——古希腊罗马,人性的崛起期——文艺复兴,中世纪则可谓“人性的压抑期”。鉴于此,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提出“黑暗的中世纪”,同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盛行“中世纪是黑暗的千年”的言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文艺复兴的历史基础是两希文明和中世纪。正如,查理哈斯金(Charles H.Haskins)所言:“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事实上,中世纪并非那么停滞与黑暗,文艺复兴也并非那么辉煌与光鲜。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_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_西方人文史

十字架书页 出自《林迪斯法恩福音书》

犊皮纸蛋彩画

约34.3X23.5cm 约公元700年

英国国家图书馆

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_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_西方人文史

贝恩瓦尔德主教大门 希尔德斯海姆大教堂

失蜡法青铜雕塑

高约480cm 约公元1015年

德国希尔德斯海姆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_西方人文史_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

圣米迦勒修院教堂内景 面向半圆室

二战期间遭受破坏

1950—1960年修复

德国希尔德斯海姆

史实证明,中世纪历经千年的宗教神学(天主教)洗礼,也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和生机勃勃的文化。例如,“日耳曼文化(Gemanic culture)、加洛林文化(Caroline culture)、奥托文化(Ottonian culture)、罗马式文化(Rome culture)、拜占庭文化(Byzantine culture)、哥特式文化(Gothic culture)”[1]等,这些独具一格的文化既彰显着中世纪的魅力和欧洲人的智慧,又体现了中世纪对“两希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揭示出宗教神学信仰“向上”的神本精神。而民间与宫廷生活、政治与宗教理念、神话与骑士传奇等题材同样赋予了中世纪文化缤纷、奇幻的色彩。

西方人文史_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_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

公元1265年前后的拜占庭帝国疆域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_西方人文史_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

意大利 佚名 狄奥多拉皇后与侍从

镶嵌画

约264X365cm

拉韦纳圣维塔尔教堂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_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_西方人文史

中世纪贵族生活图景

我们通过对“西欧中世纪文化(社会、政治、宗教、哲学等)中的基督教教会”[2]的研究可以得知,以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为代表的为“神”辩护的经院哲学,是希腊哲学与阿拉伯哲学和基督教神学冲突与融合的结果。经院哲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系统性、秩序性、严密性;树立权威,宣扬原罪,控制思想,惩戒异端(如设立罗马教廷的“宗教裁判所”和加尔文的“宗教法庭”等所谓“合法”机构。这种由人替神进行裁判的审判制度明显违背了《圣经》原则,但却将司法权从君主权力中独立出来,实现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衡关系,为西方基督教国家的现代司法独立奠定了基础。);确立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圣三位一体”的秩序。这种思潮的影响不局限于宗教领域,也作用于诸如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和新毕达哥拉斯主义(Neo-Pythagoronism)等哲学领域。某些哲学学派被神学“附体”,甚至扮演着宗教角色,其核心理念也由本原探寻转向原罪救赎。

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_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_西方人文史

坐落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内景

始建于公元960年 1065年建成 1220—1517年重建

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形式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_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_西方人文史

皇家空军礼拜堂祭奠二战不列颠之战的彩色窗户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_西方人文史_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

坐落在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博洛尼亚大学

(拉丁文:Alma Mater Studiorum)

被尊称为“大学之母”

始建于公元1088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_西方人文史_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

坐落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西提岛上的巴黎圣母院

始建于1163年 1345年建成

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形式

由于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文化[例如,泥金装饰手抄本(Illuminated manu)、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等]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探究基督教(格里高利所认为的“崇高学术”)的神秘主义和文化演变,有利于明晰修道院的变迁、经院哲学的形成、疆域的拓展、城市的兴起(譬如,图尔奈、斯特拉斯堡、热那亚等)、教堂与教育机构的扩建、中产阶级的崛起、知识的膨胀、货币经济的繁荣(封建制庄园式自然经济)及贸易财富的积累等;从而论述君权、教权、人权的诸多关系。在以神学为核心的政治权力的主导之下,世俗政治与神学政治逐渐结合,基督教教会也成为中世纪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院哲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化教育最初的样本——大学[其前身多为神学院,推行“缙绅教育”(Educayion of Gentlement)]。诸如,博洛尼亚大学(1088年)、巴黎大学[(1160年)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Chades Homer Haskins)在其著作《大学的兴起》中写到:“从体制性意义上讲,巴黎大学是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的直接产物。”]、牛津大学(1167年)、剑桥大学(1209年)等,它们为后来的自然科学、伦理学、修辞学、宗教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英国学者阿兰·科班(Alan B. Cobban)曾讲:“学术自由理念的形成以及为了它的发展所付出的努力,或许是中世纪大学史上最宝贵的特征之一。”[3]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_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_西方人文史

荷 彼得·勃鲁盖尔 死神的胜利(The Triumph of Death)

约117X162cm 约1562年

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反应中世纪黑死病的油画力作,

揭露教会的黑暗和宗教法庭的恐怖。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_西方人文史_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

德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犀牛(Rhinoceros) 木版画

约48X57cm 约1515年

意大利贝里尼家族博物馆

影射一个关于大航海时代、

欧洲印刷术和画家想象力的故事。

公元14世纪(集中在1346——1350年),“黑死病”爆发,欧洲超过1∕3的人口非正常死亡,引起了欧洲社会结构的重新“洗牌”,进而暴露了教会的残暴与腐败,极大地削弱了封建贵族和教皇的势力,导致了中世纪时期的文化衰落,间接地促进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出现。随着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1453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遗迹被重新发现,进而促进了“人学”[4](最先提出“人学”的是14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Petrarca),其代表作为《歌集》;由于他与中世纪的“神学”进行对抗,因此,被赞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与世俗哲学的重新崛起,并重新认识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_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_西方人文史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弗兰契斯科·彼特拉克

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_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_西方人文史

托勒密“地心说”宇宙模型论示意图

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_西方人文史_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

哥白尼“日心说”宇宙模型论示意图

显而易见,持续多个世纪的文艺复兴并非是突如其来的古典文化“复兴”,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循序渐进的演进过程。意大利出现的文艺复兴与比邻希腊的优越地理位置,继承罗马的伟大文化传统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哥白尼提出完整的“日心说”宇宙模型论(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对人们世界观的更新不无关联。同时,也与宗教改革对人性的释放、人文主义(Humanism)思潮的风靡、中产阶级的崛起、流行病激发人们对生命的反思等诸多方面存在紧密联系。整体而言,文艺复兴是科学、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等复杂因素交织而来孕育而出的文化景象。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_西方人文史_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

爱德华·吉本所著《罗马帝国衰亡史》

西方人文史_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_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

约瑟夫·泰恩特所著《复杂社会的崩溃》

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_西方人文史_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

意大利哲学家皮科·德拉·米朗多拉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皮科·德拉·米朗多拉(Pico della Mirandola)所著的《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说》被赞誉为“人文主义宣言”[5]。与中世纪相比,文艺复兴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着重关注人的价值,破除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一运动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力量。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_西方人文史_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

挖掘中的萨顿骺宝窟 舰船之墓

埋葬着公元7世纪初统治英国东英吉利亚的国王雷德沃尔德

挖掘于公元1939年

西方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_西方人文史_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论题历史

希伯来星盘(Hebrew Astrolabe)

约公元1345—1355年

镌刻有希伯来铭文以及阿拉伯文字,

具有计时、勘测、定位、占卜等功能,

是中世纪宗教与政治结合的特殊产物。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对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康德)所蕴含的理性精神对感性(尤其是经验主义,如启蒙运动的口号“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超越作出回应。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众多不为人知的历史遗迹和文献史料得以重见天日,特别是1939年,对萨顿骺[(Sutton Hoo),公元625年]宝窟的挖掘整理,扭转了“中世纪是黑暗时期”这种一边倒的负面观念。20世纪中叶,世界科技思潮的变革,尤其是艺术史与文化史研究视角的转变,使得西方学者对“中世纪”的研究态度逐渐趋于理性。同时,也越来越科学、客观、宽容地对待基督教文化的历史地位;特别是“中世纪作为文艺复兴的基础”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对于影响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基督教(“两希文明”所孕育)也作了相对理性、公正、准确的评价。当然,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一些非西方学者对欧洲“中古史”的看法。直到今天,无论是研究西欧艺术史、哲学史、宗教史,还是法律史、制度史、政治史等,都不能忽视“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在欧洲文化中的作用及影响。

注释:

①公元9世纪之前,多数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参照奥古斯丁(Augustinus)的观点,认为人类正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与神话传说、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科学历史主义等这种以时间为轴线的线性演变不同),也是最后一个阶段,亦即《圣经·启示录》中所预言的“末日”,故有“黑暗”之意。然而,对于“中世纪”的史实而言,由于人文主义者摒弃了如奥古斯丁等神学家以宗教神学看待历史的传统做法,而坚持以文化社会学这一崭新视角,以古典文化为立场来审视历史。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把欧洲以往的历史划分为古罗马、古希腊时期和黑暗时期两个阶段,并将这一文化(主要指古典文化)停滞时期称作“黑暗时期”,进而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学家对欧洲中古史的认识。

②比昂多著有31卷本的史学巨作《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Historiarum ab Inclinatione Romanorum Imperii Ddecades Tres,1493)一书,此书所述历史始于公元412年,止于公元1441年。在比昂多看来,罗马帝国的瓦解与残害基督徒、公民生活颓废、蛮族部落入侵等因素直接相关。此后,美国学者约瑟夫·泰恩特(Joseph A.Tainter)在其著作《复杂社会的崩溃》一书中罗列出诸多关于“罗马坍塌原因”的研究成果。例如,阿雷提诺(Aretino)认为,罗马衰亡是由政权移主导致。阿戈斯蒂诺(Agostino)则把罗马没落的原因归咎于抛弃古典风范。孟德斯鸠(Montesquieu)在1734年发表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利用古罗马史料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坚持以“分权制衡”的法治学说突破“君权神授”的神学思想,倡导政治自由,捍卫法的精神。他从道德层面展开探讨,进而指出罗马的强大来自于美德,而美德丧失致使罗马衰落。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认为罗马帝国被摧毁则在于过度依赖殖民地的缘故,倘若一个帝国的运转必须依赖殖民地时,那么它就变成了殖民地。

吉本(Gibbon)在卷帙浩繁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批判地认为,罗马的崩溃不仅在于皇帝昏庸,军纪涣散,士气衰落;更因为基督教对当时危机感的消解,“传统的罗马英勇精神”在基督教日渐月染的影响下消逝了。赫德(Herder)笃信人类社会结构并非永恒不变,罗马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暴政、蓄奴、堕落等消极因素,尤其是对奢侈品的无节制沉迷,造成社会“活力”锐减,致使帝国没落。黑格尔(Hegel)认为,一个国家的合法政权必须建立在公民个人利益和国家公共利益协调和匹配的基础之上,一旦国家实现伟大的目标,就会带来自然死亡和民族毁灭。布鲁克斯(Brooks)坚信人类社会根据自然赋予“能量物质”的多寡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形态。集权政体,阶层分化,经济竞争,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罗马这一“高能耗”国家,在“能量”被逐渐消耗殆尽之后,必然会走向衰落。雷蒂库斯(Rheticus)则把君主政体的兴衰与天体运行规律(如地球公转轨道和太阳离心率等)联系在一起,并于1540——1543年间,提出“哥白尼式”的崩溃理论。此后,他的观点被博丁(Bodin)等学者所继承,进而延伸为国家命运受到历史兴衰循环模式的天然制约,当然,这不免带有鲜明的历史决定论的色彩。

③由于历史观念不同,决定了人们对世界中古史的始迄时间认识也不同,例如,英国剑桥中世纪史对上限就介绍了12种观点。而普遍流行的关于西欧“中世纪”时间范围的界定,伊始时间往往不谋而合,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即便一些学者对此颇有说辞,而追认公元256年,日耳曼人第一次进攻罗马;公元284年,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登基(罗马政体由共和制变为君主制),但是这些观点往往因缺乏说服力而不被学界接受。]而终止时间常常莫衷是一。目前,关于“中世纪”终止时间的界定,学界盛行四种观点。第一,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灭亡;第二,公元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三,15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第四,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大航海时代(或地理大发现)。就艺术及艺术史研究而言,本文倾向于第三种观点。

④罗马教皇为保持独立地位,建立教皇国,并伪造《君士坦丁赠礼》文件,杜撰出君士坦丁大帝曾将罗马城和拉特兰宫等交给了教皇。《世界历史》中记述,在欧洲中世纪时期,罗马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最高代表,“权力好比太阳”;基督教神学是一切知识的顶峰,凡与宗教神学对立的主张和言论均视为“异端”。

参考文献:

[1]【法】苏菲·勒布朗著,李军麇译:《中世纪艺术:跨越千年的中世纪精致美学涂色书》[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

[2]王亚平:《西欧中世纪社会中的基督教教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3]Alan B. Cobban.The Medieval Universities:Their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M].London:Methuen & Co.Ltd,1975.

[4]【美】劳伦斯·卡宁汉姆、约翰·赖希著,毛保诠译:《世界人文简史:文化与价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

[5]【美】罗伯特·C·拉姆著,张月、王宪生译:《西方人文史》(上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2017年7月第一稿 2017年12月第二稿

撰写于中国油画院

学 术 顾 问: 郭 雅 希

Academic Adviser

Guo Yaxi

学术顾问

郭雅希

设计:臧 鹏

配音:柳懿洋

剪辑:杜正堂

图片:来自网络

MAP :

上一篇: 当下收论文的《文学天地》均为假刊,正刊已声明从无学术版!
下一篇: 嘉宾现场讲座 | 民国文化与文化名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