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七十岁高龄的名将宗泽连胜金兵数阵,金兵对其且畏且敬,甚至呼之为“宗爷爷”。然而,当年7月,宗泽病重过世,其弥留之际没有叮嘱家人家事如何,只是高呼了三声“渡河!渡河!渡河!”。只可惜宗泽的愿望虽然在后来实现,但也不过昙花一现。终南宋一朝,亦没有全部收回失地,只能偏安江南一隅。
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祖逖中流击楫、桓温三渡长江、刘裕气吞如虎、宋文仓皇北顾。自三国而今,大大小小数十场北伐,成功者仅有朱元璋一人而已。余者即使一时风光,气吞万里,也免不了最终的败亡。
黄埔军(黄埔军校)
北伐之事,何谈易也。
然而,1926年,以黄埔军校生为骨干的十万北伐军却能从广东一路北上,击败拥军二十万的军阀吴佩孚和同样手握二十万重兵的孙传芳,甚至威逼东北,重创握有三十五万大军的张作霖。
一帮黄毛小子,是如何完成千古伟业的?
批判的武器当然重要,但武器的批判在当时却显得更加重要。
没有军队,就什么也没有,这是孙中山革命半生后得出的重要教训,为了培养一支可靠的军队,广东政府干了两件事,第一当然是建立黄埔军校,第二则是改编收复的地方军队。
黄埔军校建立于1924年,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学校用于培养学生的时间仅有一年出头。能够参加北伐战争的,基本是前四期学员,第四期学员的开学时间是1926年3月,毕业时间为当年10月,正好赶上北伐。
四期共为革命军输出了4200名士官,包括了徐向前、左权、陈赓、蒋先云、杜聿明、胡宗南、陈明仁、黄维、关麟征、郑洞国、林彪、曾中生、刘志丹、伍中豪、张灵甫、刘玉章、赖传湘、李弥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名将。
贪生怕死请往他处,升官发财勿入此门,能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不远万里不辞辛劳地考入黄埔军衔的孩子们,无不是心怀热血的爱国青年。他们的人数不多,但集中起来的意志却令人侧目。
北伐之时,国民革命军共有八军,除以黄埔军校生为骨干编成的第一军外,其他几军大都是从地方军改编而来。
第二军是湘军改编而来。袁世凯死后,谭延闿担任湖南省长,当时湖南实权派还有一位赵恒惕,掌握着相当一部分湖南军队,两人矛盾激化后大打出手。谭延闿兵败,率残军2万余人投靠孙中山,这支部队被称为建国湘军,于1925年冬天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
第三军则是由建国滇军改编而来,这是一只相当可靠的力量,曾经在袁世凯尚在时被云南都督蔡锷组织起来参与了护国战争,当时由李烈钧率领,连战连捷,护国战争之后,又相继参加了护法战争、两次北伐、两次东征。
第四军和第五军分别由建国粤军和福军改编,这是两支土生土长的广东部队。
第六军则由地方上的小股部队合编而来,包括建国攻鄂军、建国潮梅军、广东省警卫军等等。
第七军和第八军的改编的时间要晚一些,在广东军队紧锣密鼓的改编的过程中,紧邻着广东的广西和湖南两省渐渐向革命政府靠拢。
广西这边,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桂系军官集合部队,干掉了桂系军阀陆荣廷、沈鸿英,这支新的部队也就是国民革命第七军。
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
至于第八军,这支部队由唐生智率领,1926年唐生智起兵赶走湖南督军赵恒惕,这可谓是风水轮流转,赶走了谭延闿的赵恒惕最终也被人赶走。但唐生智也没有过上好日子,面对北洋军阀的打击,唐生智只好向广州求援,并表示愿意服从指挥,广州政府随即任命唐生智为第八军军长。
说完了国民革命军的构成,就可以仔细看看北伐的功劳所在了。
北伐战争的序幕是唐生智倒向广东而引发的,赵恒惕和吴佩孚联手讨伐唐生智,唐生智向广东求援。
广东方面决定出兵援唐,叶挺率领先遣队出击。随后广东集结主力,兵分两路,一路从湖南出发,主要是第四军和第七军。另一路从福建江西出发,主要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六军。
起初北伐军面对的是吴佩孚的杂牌弱旅,北伐呈现出摧枯拉朽之势,顺利拿下长沙、醴陵。在吴佩孚主力入场后,战争一度陷入僵局,第四军苦战数日。最终,叶挺独立团完成迂回包抄,吴军由此崩溃,大势已去,北伐军夺下武汉三镇。
在吴佩孚战败的时候,孙传芳调兵入赣,威胁革命军侧后方。蒋介石却在此刻误判形势,以五万嫡系部队入赣,迎战孙传芳的十六万大军。两方陷入决死之战,蒋介石部队孤军抗敌,陷入下风,所幸北伐军其他各部相继来援,最终歼灭了孙传芳部队主力,占领南昌。
吴佩孚、孙传芳的接连战败,让本就不满军阀统治的人民更加踊跃地参与北伐战争,一时间义声遍于四海。北伐军在大量民众的支持下势如破竹,占福建、入浙江、安徽易帜、上海起义、南京归附。后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北伐半途而终,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就此失败。
纵观第一阶段的北伐,北伐军的主力其实是由粤军改编而来的第四军以及新桂系的第七军,唐生智第八军的实力也可圈可点,这些部队的军官更多出身于保定军校和云南讲武堂,而非黄埔军校。
至于以黄埔生为骨干组建的第一军,反而在北伐战争期间表现得乏善可陈,南昌之战围了几个月都没能打下来,江西境内作战时甚至一度被孙传芳主力击溃。但黄埔生的勇气在当时却令人侧目,南昌之战中黄埔生带头进行的决死冲锋不在少数,只是被全数击退,无功而返。这是黄埔生的荣誉,北伐之前的东征,黄埔生就表现出舍生忘死的气概。
你当然可以嘲笑这是毫无价值的“愣头青”,但这却是黄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北伐军势如破竹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北洋集团早已走向衰落,不复当年之勇。
此外,孙中山晚年奉行联俄联共策略,因此苏联方面为北伐提供了大量支持,在北伐途中,北伐军从军到师,几乎都配有苏联顾问。说个不客气的事实,当时中国军队与外国军队的差距,并不仅仅在于武器装备,更关键的是这些战略人才。苏联顾问对北伐军战斗力的提升,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不过,既然黄浦军并非北伐主力,黄浦军又为何在后来名气如此惊人呢?
这个所谓的“黄埔军打败北洋军的说法”,其实来源于后来的宣传。
蒋介石是黄埔校长,黄浦学生天然有蒋介石嫡系的倾向,蒋介石也要依靠黄浦学生来管治天下,宣传黄浦之功,传播善战之名,本就是蒋介石的宣传策略。
我党也并不反对这个提法,因为在黄浦的建立过程和北伐过程中,我党同样出力不少,不过我们的宣传更加侧重叶挺独立团。
两方宣传之下,黄浦就成了北伐的灵魂。
总而言之,黄浦并非不能战,只是在北方期间并非头号功臣。“一群接受半年学习的黄毛小子打败军阀”,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