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周易》是华夏文明的两部奇书。《道德经》是道家与道教的至高经典,而《周易》则是儒家五经之一,地位崇高。《道德经》与《周易》虽然分属道、儒两家,却都对宇宙万物生成的过程有所论述。而且两本书所用的语言、文字虽然完全不同,所描写的具体过程却如出一辙,若合符节。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揭示了道家哲学中的宇宙生成论,也就是宇宙的本源——道生成万物的具体过程。居士我对这句话的详细解释如下:
正如《道德经》第四十章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的过程也就是“无中生有”。道被老子称之为“无”。这个“无”不是虚无、空无,而是指道无形无相,不可捉摸。
道生万物(道生万物大德中庸上善若水大润民生)
道虽然不可捉摸,没有形状,但其中确实真真切切的存在着某些事物。这就是《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的:
道是“无”,但是其中有象、有物、有精,其实就是物质性的混沌之气。混沌之气有形有质,混然同一,所以是“有”,又是“一”。无形无状的道中含有混沌之气,这就是老子说说的“道生一”。
混沌之气是一种混然同一的物质。与无形无质的道不同,物质有种种具体的属性,而且这些属性两两相对,两两相反,比如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热与冷等等……它们相互对立、冲突,又被称为“矛盾”。
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将这些两两相反的属性概括为阴与阳,比如动是阳,静是阴;明是阳,暗是阴;高是阳,低是阴;热是阳,冷是阴……所以,混沌之气中存在着阴与阳两种相互对立属性,也可以认为,混然同一的混沌之气生成了阴气与阳气这两种相反的气。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一生二”。
阴气与阳气不仅相互对立,还会相互激荡、相互作用、相互混合,就生成了第三种气,才会有万物的产生,而这第三种气就是——“和气”。和气就是阴气与阳气的和谐,也是两种矛盾性质的对立统一。阳气与阴气是二,再加上和气便是三,这就是“二生三”。
阴气与阳气对立、冲突又调和,形成了和气,阴、阳、和这三者便能生成万事万物了。
可以用绘画来打个比方。用黑笔在白纸上画画,这幅画就包含着黑与白两种颜色。如果黑色与白色是孤立的,那么只能画出简笔画。但是如果让黑色与白色混合为灰色,而且黑色与白色的比重不同,灰的程度也不一样。这样一来画面一下子就变得丰富多彩了,而这就是素描,可以描摹任何事物。
“三生万物”的道理也是这样:黑象征着阴气,白象征着阳气,灰象征着和气,这三者生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任何一种事物都是阴阳调和的产物,所以其中既蕴含着阳,又蕴含着阴,而且阴与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如果阴与阳只剩下对立,那么这一事物必然面临着解体消亡的结局。
《周易》中也有一段类似的文字。《易传·系辞上》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其实从后两句可以看出,这一段话本来是用来占卜定吉凶的,即如何使用蓍草来得到一个卦象,并用卦象来判断吉凶,建立事业。不过后世的思想家们给这段话赋予了哲学内涵,他们一致认为这段话描述了八卦所象征的宇宙万物的创生过程。而且历代学者纷纷指出,这一过程与《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致的。
易就是易道,就如同《道德经》中说的道,也就是无。而太极则是有,是混沌未分的一气。如唐朝经学家,孔子的第31世孙孔颖达在解释《周易》时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所以“易有太极”=“道生一”。
两仪便是阴阳,在《易经》之中便是阴爻与阳爻,《黄帝四经》说:“判而为两,分为阴阳”也是同样的意思。
所以“是生两仪”=“一生二”。
所以“四象生八卦”=“三生万物”。
可见《道德经》与《周易》用不同的语言,描述了同一个宇宙万物生成的过程,二者可以完美对应,这是华夏文明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