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涌现过不少惊才绝艳的人物,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孙中山先生。就连我国伟大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主席,都曾数次前去听孙中山先生的演讲,还亲自在《人民日报》上为其撰文,以纪念中山先生“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将新三民主义带到我们面前的卓越功绩。
孙中山先生在追求民主共和革命的道路上殚精竭虑,历经无数艰险,同时在家庭生活上也面临诸多坎坷。他一生有过三位妻子,其中与第三位妻子宋庆龄的爱情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但世人皆知他们并未育有儿女,那么孙中山先生的后人究竟是谁?他们之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1866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香山县下辖村落一户普通人家里出生。当时的澳门在晚清政府的无能下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和兄长就来往于澳门和广州之间做生意,虽不是什么勋贵人家,倒也不愁吃穿和教育。
大月薰简介(大月薰的女儿的后代)
孙先生从小随父兄到处跑,因而早早见识到了澳门同胞的屈辱和清政府的腐朽。
等他长到12岁时,兄长出资供他在檀香山和香港等地上学,孙先生就在已有西方系统新式教育的学校念书,并在香港学了5年西医,他一边念书一边关注国内情势,并开始萌生了革命的想法。
1885年,孙家父母为孙先生挑选了一位书香门第出身的妻子,对方名叫卢慕贞。那个时代包办婚姻还在盛行,因此孙先生无奈之下只得回乡与其成亲。卢慕贞是非常典型的守旧派女性,因此和深受西方先进思想洗礼的孙先生基本没什么共同话题。
孙先生和原配遵父母之命结婚,婚后相处很平淡,但还是尽到了为人夫和为人父的责任。共同育有一子二女。孙先生给大儿子取名为孙科,两个女儿分别叫做孙娫与孙婉。
孩子出生后,孙先生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了革命事业中。当时因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国家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局面。目睹这一切的孙中山先生既焦急又愤怒,下定决心抛弃“学医救人”,而转为“革命救国”,为此他远离家乡亲人,开始独自奔波在革命路上。
孙先生在革命途中结识了不少有志之士,其中一个名为陈少白的好友,看到孙先生疲于工作而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就像他介绍了同为革命青年的陈粹芬。
陈粹芬同样出身于医学世家,并在香港长大,为人爽朗大方,和孙先生很聊得来。她同样也受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再加上很崇拜孙中山先生,就主动陪伴他一起为革命奔走,并照顾他的日常起居。
自1892年起,陈粹芬陪着孙先生渡过十几年,在艰难的革命岁月里生死与共。当时中国并未明文确立一夫一妻制,因此孙先生也经由原配卢慕贞的同意,给了陈侧室的身份。
1895年,孙先生创立的兴中会遭到背叛,致使密谋外泄,广州起义失败后,孙先生不得不暂避到日本,陈粹芬也跟着一起逃亡,二人在日本得到好友接济并暂住在对方家中。好友家中有一位叫做浅田春的女佣,她温柔体贴又精通三国语言,能给予孙先生很好的帮助和照顾,因此两人顺其自然就走到了一起,浅田春就成了孙先生的日籍妾室。
可惜没过多久浅田春就病逝了,孙先生悲痛不已,直到15岁的大月薰出现在他面前。大月薰年轻貌美,家就住在孙先生友人家楼上。两人在一次意外中邂逅,并在日后的接触中互生好感。
1902年,孙先生向对方提亲,一年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大月薰就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日籍正妻,并在1906年为他生下一个名为富美子的女儿。当时孙先生已因革命形势返回国内,无暇他顾只能和大月薰失去联系。远在日本的大月薰独木难支只能改嫁,并将女儿寄养在别人家中。
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得到了全国各省的响应,封建帝制终于被推翻,领导革命的孙中山先生也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在南京就任时,原配卢慕贞和侧室陈粹芬都伴随左右,但两人只能在生活上照顾他,在事业上却没法予以他支持。
当时宋氏是有名的望族,宋家姐妹都是孙先生的秘书,此时接受西方新式教育、家庭财力十分雄厚的宋庆龄就非常引人注目。她在工作中和孙先生日渐投契,并在二次革命后随孙先生一起到海外躲避,期间两人确定了彼此的心意。
1915年,孙先生和原配和平离婚,此时民国已明文规定了一夫一妻制的实行,于是陈粹芬也主动退让,只身前往马来旅游和商业重镇亚庇定居。同年,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简单签订了《婚姻誓约书》,从此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二人的相处曾数度传位美谈,宋庆龄无论在家庭还是事业上都给了丈夫很好的帮助,可惜二人始终未能孕育孩子。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革命未成,却因癌症于北京病逝,宋女士遵其遗志继续奔走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
孙先生为了中国的民主共和革命耗尽毕生心血,儿女都未能养在身边,好在长子孙科很有出息,曾出任前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后来又育有孙治平、孙治强这两个后人,虽未能继续先辈的革命意志,但到底孙治平曾在台湾地区出任高官,孙志强又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顾问,都算得上事业有成了。
直到如今,每年的11月和3月,《人民日报》都会刊文来专门纪念孙先生的诞辰和忌日,我党更是继承了他的革命事业并将其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这才有了国家和人民如今民主富强的和平生活。
历史逐渐远去但不应被遗忘,后来者更应铭记革命先辈的精神,在正确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