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向怜香惜玉、善解人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身边的女孩子们挡雨悉心关怀,尤其是对黛玉,更是用了一百个心。
贾宝玉和薛宝钗(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关系)
可是,不知为什么,到了第八十一回后,贾宝玉对黛玉的态度却突然变了。不但不会为黛玉舒缓心结,反而要主动为黛玉制造混乱、加重心理负担了。
并且,越往后看就越懵,这还是前八十回那个洞察人心、善解人意的“知心哥哥”吗?他的暖男情怀哪里去了?
在《红楼梦》第八十一回“占旺相四美钓游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一章中,讲的是迎春结婚后被丈夫孙绍祖虐待欺凌的事。
迎春回到娘家后,对着王夫人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王夫人一边安慰,一边陪着流泪,却也无可奈何,也只能让迎春“往前看”。
王夫人的意思是:小夫妻刚结婚不久,相互不了解,也保不住这么着。等过了“磨合期”,相互摸透了脾气也就好了。等以后有了娃,姑爷也必然会更成熟些,到那时就会好了。
一向“二木头”似的迎春,此时竟成了话痨,喋喋不休地叙着她的遭遇。这一幕恰好被宝玉撞见,宝玉听罢这番话,心如刀割、汗颜不已。原来,女孩子嫁人后,一旦遇人不淑,就是生不如死啊?
二姐姐是一个那么逆来顺受的人,居然也成了如今这般絮絮叨叨的怨妇模样。要不是实在忍受不下去,何至于如此?
按理说,得知这种事后最受刺激、心理压力最大的人,莫过于黛玉。黛玉原本就多愁善感、杯弓蛇影的,倘若听罢迎春的遭遇,更容易有“物伤其类、兔死狐悲”之感。
迎春父母健在尚且如此,自己乃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老太太健在还好,一旦老太太不在了,倘若自己将来受了委屈,可向谁诉说呢?迎春姐姐至少还有个可以倾诉的娘家,而自己,竟是连个可以哭诉的亲人都没有……
据宝玉对黛玉的了解,黛玉是一定会这么想的,所以,但凡有这样的事,宝玉必然会想方设法瞒着黛玉,不让她知道,免得她又徒增伤悲、以己度人了。
可是,这一章节的贾宝玉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丝毫没有顾忌到黛玉的感受,反而主动跑到潇湘馆去宣泄情绪了。
甚至于,宝玉一进门就伏案大哭起来。咱们先看一段原文:
黛玉原本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从会吃饭时就吃药了,唯恐自己“红颜薄命”不能长久。而宝玉也一向知道黛玉身子弱,不会轻易在她面前枉谈生死,也只有黛玉才会动不动就“死了活呀”的。如今,竟颠倒过来了。反倒是宝玉跑到黛玉面前来说:“大家还不如早死了好。”
此时的宝玉怎么一点善解人意的心思都没有了呢?好像是故意来惹林黛玉伤心的。你宣泄负面情绪,哪里哭不得?可以去跟探春宣泄呀,你们是兄妹,处境相同,更能够体会彼此的心意,继而感同身受。你来找自幼父母双亡的黛玉哭诉是几个意思?是嫌她不够伤心、不够凄惨?
我们继续看原文,看看宝玉还有哪些地方,与之前的性格不符:
贾宝玉还真是一个“胸怀天下美女”的人呀,即便当着黛玉的面,也毫不避讳。他想的不仅仅是二姐姐,更有宝姐姐与香菱,人家香菱回家跟老公团聚去了,自然是不能过来陪他的,这也要挂在嘴上心上?
他的言下之意是:即便香菱有老公不能来,至少宝姐姐也该过来与我们住在一处啊。关键词是“几个知心知意的人”。这里面就不包含迎春了,迎春本来就不大作诗,与宝钗、黛玉宝玉根本不是一路人,更谈不上“知心知意”的人。
很显然,宝玉口中的“几个知心知意的人”,分别是宝钗、香菱与黛玉。也就是说,此时的宝玉,已经把宝钗视作“知音与知己”了。我很奇怪,这符合宝玉一贯的个性与志向吗?
在宝玉心中,唯独黛玉才是他的知己呀。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他之前曾对袭人和湘云说过的话。他说宝钗是“禄蠹”,太俗气;黛玉从来就不会像宝钗一样说这些“仕途经济学问类的混账话”。
事到如今,宝玉怎么把宝钗也列为“知心知意”的人了呢?这是要移情别恋的节奏啊。或者,他也想左右逢源,坐享齐人之福了?
也难怪张爱玲说《红楼梦》在八十回以后就“不好看了”,人物也不再可爱,个个“面目可憎”起来。此时的宝玉确实不像“从前”了,虽然依旧披着宝玉的皮,但灵魂却已经被“不一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