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中学语文《红楼梦》选文教学现状评介

中学语文《红楼梦》选文教学现状评介

中学语文《红楼梦》选文教学现状评介目前很多地方将《红楼梦》等文学经典列入必考内容或加试内容,此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咱们订阅号的关注者中,有着许多中学老师,希望各位老师能

初中文史类作文范文800字_初中文史_初中文史知识竞赛

目前很多地方将《红楼梦》等文学经典列入必考内容或加试内容,此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咱们订阅号的关注者中,有着许多中学老师,希望各位老师能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如就教学经验、篇章选择、教学方法等。您可将文章发送到我们的征稿邮箱:481331683@qq.com。欢迎您的参与。

先看高中语文必修部分。人教普高版第4册、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苏教版必修二等均选用了《林黛玉进贾府》,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也选用了这部分,篇目则为《宝黛初会》。北师大版必修四选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人教普高版第6册用一个单元的篇幅,选编了4篇课文,即《诉肺腑》《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抄检大观园》。

“名著导读”是为了帮助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名著所作的介绍性导读,主要体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上。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红楼梦导读》部分,由教材编写组编写,无署名。人教普高版第6册《红楼梦导读》选用了白维国为《红楼梦鉴赏百解》(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所写的前言,略有删改。人教版(高中)“经典研读”部分,选用了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节选自《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给《红楼梦》选文教学注入了理论性的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文艺理论水平。人教版面向的是全国广大地区的高中学生,起到一个引领课程改革方向、落实课程标准有关要求的作用。北师大版、语文版、苏教版等由于设置了专题选修,包涵的容量更大,因此没有在“必修”课程中设置“《红楼梦》导读”这样的栏目。

再看高中语文选修部分。北师大版、语文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部分均有《〈红楼梦〉选读》单行本,由此可见教育界对这部文学经典的重视。北师大版高三选修课《红楼梦》选读共选了十篇课文,涉及16回的内容。选修部分以小说情节为主线,对《红楼梦》进行了浓缩式的阅读教学。这十篇课文分别是:《演说荣国府》《宝黛初逢》《元妃省亲》《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探春理家》《群芳夜宴》《抄检大观园》《黛玉之死》《宝玉出家》。语文版高中语文《红楼梦》选读则以小说人物为主线,设计了4个单元共12篇课文,分别是:第一单元“全书的总说”,有《石头撰书》《护官符》《大观园》;第二单元“宝玉与黛玉”,有《行为偏僻性乖张》《宝黛之恋(上)》《宝黛之恋(下)》;第三单元“几个热门人物”,有《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第四单元“精彩配角缤纷诗”,有《晴雯》《湘云与妙玉》《香菱学诗》。苏教版《〈红楼梦〉选读》由三部分构成:“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其中“红楼品鉴”部分选了“宝黛来历”“刘姥姥进贾府”“凤姐管家”“香菱学诗”“寂寞联诗”“贾府被抄”六篇。

以上是各版教材中选用《红楼梦》进行教学的基本状况。总体上看,《红楼梦》在中学语文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加大。这对于《红楼梦》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文史_初中文史知识竞赛_初中文史类作文范文800字

二、教学理念:语文学习与心灵化育的统一

中小学课程改革以来,中学语文中《红楼梦》选文教学在坚守小说文体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在教学理念上有了新的突破,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出现了不少的亮点,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也即实现了语文学习与心灵化育的统一。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与核心目标所在。

在各版教材中,最具有导向性和代表性的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选用了《香菱学诗》。这篇课文之前的学习导语为“一个孤苦的女子,痴心学诗,是对艺术的崇拜,还是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你从中得到些什么样的启发呢?”这就体现了语文学习与心灵化育的统一。人教普高版则直面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将《红楼梦》阅读与高中生的“恋爱观”教育联系起来。高中生时期的爱情萌动,是这个年龄段不可忽视的自然现象,急切需要正面的引导和科学的教育。《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原因之一就是小说中心心相印、至死不渝的“宝黛爱情”,而这种爱情又是审美化、艺术化的情感,至真至纯;以此作为“恋爱观”教育的材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高中语文《诉肺腑》一课就以此为主题,介入高中生的“恋爱观”教育。这一课的阅读提示语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初恋时的缠绵带着孩童的幼稚和单纯。自从林黛玉从扬州奔丧回来后,他们进入热恋时期。林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着而强烈地向贾宝玉要求彼此‘知心’‘重人’和严肃专一的爱情。一旦得到宝玉的肺腑之言,她的感情便趋于平静,由对贾宝玉的不放心转向对恶劣环境深沉的忧虑。‘诉肺腑’是他们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课后练习也专门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话题:“用今天的观点对宝黛爱情作一点评析。”如此设计,可谓是春风化雨、别开生面,也称得上是因“材”施教了。

初中文史知识竞赛_初中文史类作文范文800字_初中文史

由于选修课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这部小说名著,因而可供开掘的空间也更广阔,除了内容的扩充增容之外,更重要的是相关论文、论著资料的扩展,以及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训练。语文版高中语文《红楼梦选读》(选修)专门设计了体验与探究性活动“我为红楼人物‘画像’”。虽然这部分篇幅比较简短,但是也体现出中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对传统的一种突破与转变。苏教版《〈红楼梦〉选读》“红楼品鉴”每篇课文之后设计了阅读思考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探究,同时提供了“资料链”,介绍了相关的名家之论。在“红楼研讨”板块,提供了7篇红学名家名作选文,如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周策纵《〈红楼梦〉的“本旨”》等,以扩展学生的阅读视界,加深学生对《红楼梦》的理解。在探究性学习方面设计更为科学、完备的是北师大版选修课读本。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红楼梦〉选读》共十课,每课选文后有三个模块的内容,一是“相关解读”,二是“漫卷诗书”,三是“阅读与探究”。“相关解读”部分,借用名家名师对所选内容的解读、论述,辅助学生阅读理解。例如:《演说荣国府》之后选用了王蒙的《〈红楼梦〉的两个命题》,《元妃省亲》之后选用了舒芜的《〈红楼梦〉故事环境的安排》。此外,还有徐乃为《逝水漂落红 净土掩风流——〈红楼梦〉宝黛三次葬花情事赏析》,王昆仑《政治风度的探春》,李希凡《宝玉情不情》,蒋和森《论黛玉》,邓云乡《〈红楼梦〉的开头与结尾》等。“漫卷诗书”部分,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红学研究论文、论著,作为学生深入学习的参考用书。例如:周汝昌《红楼艺术》,俞平伯《俞平伯论红楼梦》,冯其庸《林黛玉、薛宝钗合论》,王昆仑《林黛玉的恋爱悲剧》,巴金《我读〈红楼梦〉》,张锦池《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杜景华《黛玉的伤春与悲秋》等。“阅读与探究”部分,在阅读选文的基础上,每篇课文之后设计了5个练习题,以此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相关回目,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究学习,有方法、有步骤,操作性很强。例如:第一课《演说荣国府》后面的“阅读探究”设计如下:1.根据冷子兴的演说整理一幅贾府人物关系图表。2.阅读《红楼梦》第一回、第二回。3.贾宝玉所悦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内”是什么含义?4.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以及“相关解读”栏目里的文章,谈谈你对《红楼梦》主题的初步看法。5.请你和几个同学组成一个“红楼梦研讨小组”,各自选择一个人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予以重点关注,尝试写一篇关于该人物性格、命运的分析文章或评论。这些设计,体现出编写者前后一贯性、探究开放性的编写原则,对于学生阅读和探究《红楼梦》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此外,还有些教材涉及到《红楼梦》版本与评点的问题,这对于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言,也是一大亮点。例如,苏教版《〈红楼梦〉选读》在“红楼概观”部分,选用了刘广定《〈红楼梦〉的版本》一文,介绍了版本问题。苏教版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所在的单元名为“总借俊眼传出来”,即是化用脂砚斋评点之语。课后的“活动体验”设计中也聚焦于文本评点:“1.清人脂砚斋对《红楼梦》中几个人物的出场作过评点,现代作家王蒙对这部作品的人物性格也作了评点。你同意他们的见解吗?请说说你的理由。2.鉴赏《林黛玉进贾府》,用精炼的语言把你的感悟批注在书上,并和同学交流。对脂砚斋和王蒙作过评点的地方可以换种眼光,另作评点。”这样的教学与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既有传统治学方法与功底的养成,也有现代学术思维与方法的科学训练,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学术基础。

三、教材、教学与测评建议

中学语文教材选用《红楼梦》并作为“经典阅读”的代表作,不仅有助于这部小说名著本身的传播与接受,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一点毫无疑问。然而,综观各版语文教材,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需要教育界与红学界相互沟通交流,联手解决。

一是语文教材中《红楼梦》选文的版本选择问题。值得肯定的是,作为基础性、普及性的语文学习,各版教材均选用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本。不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本也有多个版次。1957年、1964年、1964年三个版次底本采用的是程乙本,由启功先生注释。1982年、1996年、2008年三个版次为中国艺术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前八十回底本为庚辰本、后四十回底本为程甲本。各版教材在编写《红楼梦》选文时,有的选用的是较新的本子,有的则选了较早的本子。例如,北师大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红楼梦〉选读》出版于2007年,选文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红楼梦》。这是当时的最新版本了。人教版初中、高中《语文》的选文注释均为“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实际上应该为1982年第1版1992年印本。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选文注释称:“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实际上应为1982年版1987年印本。北师大版初中《语文》、高中必修三的选文则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这就是比较早的刊印本。不同时期的校点本,除了小说文本自身的差别之外,刊印本的“前言”或“出版说明”部分对小说作者、思想主旨等问题的看法,也反映了不同时期学界的成果和共识。笔者以为,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选用最新的校注本更为合适,没必要采用较早的刊印本。这样便于让学生接受学术界的最新成果。

二是《红楼梦》作者介绍的问题,各版本《语文》教材对作者的介绍也各不相同。这一问题又包括曹雪芹生卒年、祖籍及“高鹗续书说”等红学界争议较大的几个焦点问题。相对而言,初中《语文》教材的介绍最为简略,如人教版的介绍为:“曹雪芹(1715-1763),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高中《语文》教材的介绍相对详细一点,除了作者的生卒年、祖籍之外,还对其身世与创作过程作了介绍。(1)关于曹雪芹的生年,各版教材均采用了1715年这一说;而对其卒年,则有1763年、1764年两说,或者是折中存异态度,如人教版(初中)采用了1763年说,人教版(高中)“《红楼梦》导读”则又加了一句“但对他的生卒年还有不同的说法”。北师大初中版采用了1764年说,北师大版高中、苏教版高中、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均采用了“1763或1764”说。(2)关于曹雪芹祖籍,北师大版(高中)介绍为“祖籍辽阳,一说河北丰润”,苏教版(高中)介绍为“先祖为辽阳(今属辽宁)汉人”,人教版必修、语文版必修似乎没有提及祖籍问题。(3)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问题,北师大版高中教材只是说“留下了大半部(八十回),但最终还是没有完全成书”,但没有提到“高鹗续书”说,其他版教材则均采用了“高鹗续书说”。例如,人教版(高中)“《红楼梦》导读”就介绍说:“一般认为,其中的后40回是一个叫高鹗的人续作的。他的续作虽然使故事有了完整的结构,人物大体上也都有了一个结局,但续写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曹雪芹的原意……现在人们说起《红楼梦》,往往指的就是曹雪芹的前80回和高鹗的后40回续书的总称。”苏教版(高中)教材也明确交代“高鹗补作了后四十回,合成一百二十回本,成为《红楼梦》的通行刊本”,语文版(高中)教材也说“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初中文史类作文范文800字_初中文史_初中文史知识竞赛

对于《红楼梦》研究中存在的这些争议性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似乎都不可回避(尤其是在高中阶段),自然也是一大难题。从一线教学的角度来看,教材一旦编定,教师有时也不好“灵活处理”,因为在学生那里,教材上的“白纸黑字”就是“权威”观点,轻易不可更改。对于这些问题,首先是教材编写者要把好关。比较妥善的处理办法,就是以当前学术界的共识为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红楼梦》“前言”的结尾部分,冯其庸先生特意提到“一九九四七月改定关于曹雪芹的祖籍、家世和卒年部分”,修改后的表述是曹雪芹祖籍为辽阳、卒年为1763年。这样的修订应当为中学语文教材编写者所重视。后四十回的问题,在82年第1版《红楼梦》虽题署“曹雪芹、高鹗著”,但是前言中明确提到“据专家们研究,认为基本上已经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行世,后来终于迷失,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现存的后四十回“旧说以为是高鹗的续作,据近年来的研究,高续之说尚有可疑”等;2008年第3版《红楼梦》将程伟元、高鹗作为整理者,完全放弃了“高鹗续书说”。有鉴于此,中学语文教材编写与教学中不宜继续采纳“高鹗续书说”。其次是中学语文教师要发挥自主能动作用。由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有一定的周期性,导致有些观点可能滞后于学术界。这就需要教师灵活使用教材,依托教材但不必拘囿于教材,经常关注一下学术界的最新进展与成果,以便在教学中及时予以补充或更正。

三是考试测评的问题。在对中学生阅读《红楼梦》效果的考试测评中,聚焦点应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不是上述存在争议或曾经有过争议的问题,重点是基于对小说三要素如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的理解把握和艺术鉴赏能力。例如,北京市2017年高考《考试说明》给出的参考样题就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这是一道选择题:“下列对大观园诗社的理解,你认为有错误的是哪一项,它错在哪里?”提供的参考选项是“黛玉是诗社中的佼佼者,‘温柔敦厚’是姐妹们对其诗风的赞誉。”北京教育考试院提供的解读指出:“这道样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文学经典的整体把握和对主要内容、人物特点的了解。考生能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对‘诗社’这一重要内容及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特点的认识,指出有错误的一项是D,并结合林黛玉或薛宝钗的形象特点,分析错误即可。”因此,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将《红楼梦》列为必考书目,目的并不是在于将学生培养成“红迷”或“红学家”,而是以这部文学经典为媒介,提升中学生的小说阅读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用宝玉、黛玉等这样的文学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化育学生的心灵和人格。

总体上来说,北京市的语文教育改革包括《红楼梦》的教学在全国位居前列,不仅在课程设置上有相对的自主权,而且在教材选用上也有较大的自主权,有的学校甚至使用自编教材。同时,“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从小学到高中都已相当成熟,正在从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向其他省市推广,2016年起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也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体系。这些条件的完备,是《红楼梦》入选北京市高考语文“必考篇目”的重要促成因素。从考试的角度来讲,将中外文学名著的考查固定为6部,对于考查者来说,操作起来自然简便一些,对于学生来说也相对减轻了一些负担;因为在某些省市,尽管没有明确规定“必考”篇目,《红楼梦》等名著也是事实上的“必读”篇目。然而,这一规定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也还有待实践检验。从语文教育的本质和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多样性来讲,把《红楼梦》作为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必考”书,也未必合适。至于是否有必要在全国推广“必考篇目”,鉴于各省市教育实际状况和学生阅读个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则大可不必。

主要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2009年第2版)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8.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6版。

9.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0.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选修)•语文:《〈红楼梦〉选读》,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选修)•语文:《〈红楼梦〉选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版。

1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红楼梦〉选读》: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版。

14.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3版。

15.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版。

16.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

17.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上一篇: 郭德纲那则调侃火箭专家的相声,不能随意用来否定人们的质疑
下一篇: > 西方人文史(上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