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学养平实的学风——读姜书阁《骈
文史论》
■蒋方
深厚?读书札记?的学养平实的学风
读姜书阁《骈文史论》
1982年初到1984年底,我从姜文渊书阁先生攻读硕士学位,
课余去先生家,总见他伏案书房,埋首写作,见人来,思不能停,待
写完最后一个字才起身打招呼.当时我们都有"先生时间抓得真
紧"的感慨.后来才知,这本《骈文史论》就是他那时笔耕的成果.
算来也是将近二十年前的事了,忆想当时情景,犹在目前,而先生
已于2000年末以93岁的高龄遽归道山.近重读是书,获益匪浅,
如又聆师教,故记下所感,以志纪念.
骈文,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很特别.姑
且不论长期的骈散之争就足以使骈文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实
际上,即使是反对骈文者,也未尝绝对不做骈文,而骈文的体式使
那些古代的公牍文件也具有了可读性.应该承认,骈文是古代的
文人逞才斗艺的园地,是文人之"文"的一种表现.但是,这样一
种重要的文体,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对它的研究都还很不够.
由于骈文本来就是注重文章形式的文体,反对者谓其"肤繁堆
砌","不足尽其意",支持者则称"非偶词俪语,弗足言文","今与
外域文学竞长,唯资斯体",可以见出,无论支持还是反对,论者都
是就文体而论文体,注目于骈文的价值,并未将它作为一种客观的
文学现象看待.民国时期的几部骈文论着,裹挟
着新文化的气息,如瞿兑之《骈文概论》,刘麟生
文的现代研究的开端,论述可观,气象可喜,为骈
文研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铺垫了基础.但是,新
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骈文一直被视作形式主义文风的典型而
遭斥逐,被摒弃于古代文学研究的范围之外,简单的价值评判取代
了文学的历史研究,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倍受冷落.
文渊师的这部《骈文史论》出版于1987年,是新中国建立以
后的第一部骈文研究专着,打破了骈文研究三十年的沉寂,上承
瞿,刘,钱诸位先生的努力,又一次开启了骈文研究的新局面.继
此之后,骈文的论着,选本迭踵而至,学术论文频见于报刊,学界同
仁组织骈文学会,骈文的研究逾迈兴盛.
文渊师少习古文,l9岁着《桐城文派评述》,先后收入商务印
书馆的《国学小丛书》与《万有文库》;又因好诗章而旁习骈文,博
览辞采,研练俪体,故而对骈散二体均深有体会.文渊师以报效热
情而着《骈文史论》,有意填补建国以来骈文研究的不足,又有感
于骈文研究的长期空缺,故在书中精选了相当数量的例文以为参
证说明,使对骈体文感到陌生的青年后学能"略观梗概",有所体
认.这部着作不仅探讨了骈体文的发展历史,更论及了骈文研究
的历史,其涵盖问题之广泛,搜集材料之丰富,分析论述之精细,都
有超出前人之处.可以说,凡研究骈文者,这是一部不可绕行的必
渎之书.
相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许多成熟的门类,骈文的研究还处在
起步不久的学术建设阶段,一些学术研究的基本问题也还处于探
讨之中.文渊师在回答这些学术研究的基本问题时,不发师心之
见,不作惊人之论,而是引据翔实,论述客观,持论平和,体现了老
一
辈学者的涵养和学风.关于骈文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是骈
文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骈文史论》探讨的主题.文渊师认为:
"骈文的兴起,滥觞于排句偶语,也就是说在未有骈文之前,就先
有了丽辞."故而以相当的篇幅对先秦的经,史,诸子以及屈宋骚
赋中的"丽辞"做了广博而细致地梳理,勾画其运用的行迹,并从
五个方面论述了丽辞必然兴起的缘故.这就不仅从汉语的语言特
点上指出骈体产生的必然性,更由于先秦文章是后世文章的渊源,
先秦文章中因自然之理而出现的丽辞在后人有意的模仿学习中而
发扬光大,遂反映出骈体文的出现是汉语文学艺术发展的必然.
在骈文的形成过程中,突出写作者的艺术追求和对前代文学艺术
的继承,将骈文艺术置于通常所言的文学自觉的历史过程中加以
论述,是《骈文史论》的一个特色.文渊师在论及骈文用典实,讲
声韵的艺术特征的形成时,也有类似的梳理与说明.
而在这样一个因缘相承的发展链中,处在先秦之末的屈宋骚
赋无疑是相当关键的一环.汉代兴起的大赋直接承继着屈宋骚赋
而来,而汉赋是否归属于骈文,这不仅涉及到骈文的文体界定,更
牵涉到骈文形成的时间分划,因而是学界颇有争议的大问题.对
此,文渊师既认为"大赋自司马相如而定型,骚体辞赋逐渐而衰
微,而东方朔则随相如之后,并以大赋之散体着作文章,无论用韵
与否,皆日趋骈化,形成西汉的早期骈体文,而为后人所矜式.论
骈体文之发展者,不应忽视这一段历史",故批评清人李兆洛编选
《骈体文钞》"凡属骈俪,无不人选","独没有辞赋,更何以能窥骈
体之全?"另一方面又指出,"汉赋初起,已具骈意,然尚未脱屈骚
遗风,犹袭宋赋旧式,岂亦所谓'明而未融'者钦?"即认为,既然汉
赋本身也有一个骈化的过程,就不可以简单地划人骈文之列,故论
列汉赋而题其篇曰《汉赋骈始》,"意谓汉赋尚未成为骈体,只是骈
之初始而已."这就将先秦经,史,子之言理,述事,论学而用骈辞
俪语以增强效果,与汉赋在发展中追求艺术形式而逐渐骈化的过
程相联系,又相区别,非唯是析理细微,持论公允,而且突出了注重
考察其影响渊自而追源骈文形成过程的着作宗旨.
实际上,正是因为骈体的形成与汉语的文字特点,与崇尚对称
的传统美学心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的文章多有骈对的特
色,如果仅以骈对而论,大多文章都可人选,反而难以认定骈文的
文体界限.文渊师认为:"先秦文章,原无骈散之分.秦汉以还虽
96
渐有骈意,但也只是初萌其端,若江河之滥觞,还不能形成巨流.
经过七百年的发展演变,才达到成熟的阶段,至梁,陈的徐陵,庾
信,遂为骈文高峰,体制规格,乃完全确立.其后,历唐至宋,虽仍
有变化,而骈散之间的主要差异却基本无所改变.因此,如欲探索
骈体特征,就只能就徐,庾以后的骈文来寻绎;宋,齐以前,乃至魏,
晋以前诸家的作品,虽选家亦多有选录,但骈文的某些特征或不尽
具备,或虽具而不显."这就是说,分析特征应以完全形态的骈文
为对象,才能将骈文与其它文体作全面的比较,以见其文体的典型
性;但在另一方面,尽管文体的形成与文体的发展成熟不可混而为
一
,文体基本特征的确立却是其文体形成的标志.这就将骈文的
典型特征与基本特征区分开来,而以基本特征的确立作为探究骈
文形成的线索.因而书中对于精选的例文,常常细绎其骈偶之迹,
如指出先秦之文"往往是骈于意而不骈于句与辞的";西汉司马迁
之文,"颇多骈句,仍先秦遗意,骈排多而偶对少";汉赋承自楚骚
而浸染华丽辞风,但西汉之作同样是骈语虽多,偶对尚少,到东汉
班固《两都赋》始"骈句累累","虽对不必工,俪则犹是",不过,这
乃是汉赋骈化之自然趋势,而非作者有心为之.张衡之后,汉赋之
变,已达成熟,故而推动了文章的骈化,蔡邕是有意为骈的"全面
的骈俪文学大作家,言骈文史者所不可忽也".这种以史带论的
论述方法,不仅清晰地勾画出骈体的演进与骈文的形成,将句式的
骈I:Lxc 仗作为骈文的第一性征,而且也深入地说明了作者的观点:
汉赋不与骈文相等,不过,"赋是文学的一体,赋之骈化也就是文
章骈化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汉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论述骈
文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探讨汉赋的骈化过程".
《骈文史论》对骈文的历史考察,在作史的描述的同时,更重
在研究其间的发生与变化,提出了一些颇有启益性的看法.文渊
师认为,"骈文在汉,魏之际已经形成,到魏,晋之际,几乎所有的
文人,学者,无论写什么文章,都无不以骈文行之".'而魏晋以后
97
的文学风气是偏重于艺术形式的讲求的,这就推动了已具体式的
骈文在艺术上的进一步演进.从两句之间的对仗工稳到四六句式
的发展变化,从典故的精巧运用到声韵的讲究,骈文艺术在梁陈时
期的徐陵和庾信的手中而臻于大成,达于极致.文渊师认为,此后
的骈文,其势渐衰,但其中有"三次变革"值得注意:中唐陆贽的奏
议以真挚曲畅为特点,罕用典事而情理兼至,虽以排偶语句行文,
却"绝无重叠冗沓,繁碎漫缓之弊,而有浅近易解,精警动人之效.
这就为通行数朝一直沿用了四五百年的骈体章表开辟了一条新
路,从而延续了公牍骈文的生命.这是骈文的第一次变革."晚唐
的李商隐融合了徐,庾和陆贽两派骈文之长,适应着时代的要求,
"既须多用典事避免直言,又要兼具叙事与说理两种技巧,于是形
成他的《四六甲乙集》这样新的骈体应世之文.这是骈文的第二
次变革".北宋的欧,王,苏等虽是提倡古文,对于通行的应世之
文也进行了改革,他们"以古文家写古文的手法来写清空质直,不
用典事,摒绝华采的白描骈文,即后世所谓的'宋四六',这是骈文
的第三次变革."而清代虽号称"骈文的复兴",可数的名家不下百
人,但都是宗尚徐,庾而没有自己的独创,而徐,庾的骈文,"皆以
生气见高,遂称俊物,这是后人学不来的",故清代骈文之作虽多,
自也说不上是骈文的真正复兴.文渊师的这些看法,其中有对前
辈观点的吸收,也有自立新议之处,都以翔实的材料为支持,融贯
着他长期研读骈文的体会.
正如书名题作《骈文史论》,以史带论是这部着作的写作方
法;由此也形成了此书立论严谨,析理精密,学风朴实的特点.这
本是文渊师一以贯之的学术性格."静水流深",朴实的学风来自
深厚的学养这一点,在跟随文渊师学习时就有过很深的体会,今
读《骈文史论》,又亲风范,更感到一种鞭策和激励.文渊师有诗
云:"蚕老怀丝终须吐,茧衣留与后来身."文渊师所留"茧衣",岂
只是《骈文史论》一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