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占才
成语“鲁阳挥戈”今人鲜知,而在古时,应用广泛。此典,出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反同“返”。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楚之鲁阳,与韩国结怨,两下里引发战争,鲁阳公率军迎敌。旌旗猎猎,杀声四起,双方激战,不分胜负。天色将晚,鲁阳公愈战愈勇,看日将西没,他挥起长戈,掷向落日。奇迹出现:落日停坠,且又倒退三个星座,天空复明。韩军见鲁阳公如此神武,士气锐减,败阵逃去。鲁阳公大胜。亦有解释:鲁阳公看暮色将合,挥动戈矛,向日大喝。太阳惊悚,后退90里。一舍30里,三舍90里。
挥戈可止日,挥戈可退日,挥戈可返日,挥戈可回日。诚谓感天地、泣鬼神,挽狂澜于危急、扶大厦之将倾。后人遂以“ 鲁阳挥戈”指力挽狂澜、扭转危局。
典故演绎为成语,又催化出词语,这一典故必是动人心扉,读起来唇齿含香的。《览冥训》为西汉时论文集,“览”为浏览观察,“冥”乃幽冥玄妙,意为览观幽冥玄妙的自然变化。该典故对鲁阳公的描述,寥寥20来字,绘声绘色,度其英武豪迈,至精感天,既诠释了鲁阳公人能胜天的威仪,亦记录了鲁阳公的不朽功勋。
鲁阳公了不得。考古学家李学勤佐证,一位台湾藏家,曾收藏一件秦器鲁阳戈,戈长26厘米,长胡四穿,援内均上扬,援起脊及缘,内有锋刃及一穿,内上铸“鲁阳”二字。小小的鲁阳邑,能在兵器上铸文,敢和七雄之一的韩国打仗,而且打败了它。还有件事,这鲁阳公亦曾有攻郑打算,后因墨子劝阻而放弃。春秋无义战。鲁阳这位最高长官,既迎战韩国,又想攻打郑国,足见其英雄气概。
“鲁阳挥戈”的故事,记述简洁,影响却巨大。2008年2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中华成语大词典》,在所列的近3万条成语中,与“鲁阳挥戈”排在一起的,就有“鲁戈挥日”“鲁戈回日”“鲁人回日”“ 鲁阳挥日”“鲁阳麾戈”“ 鲁阳回日”“鲁阳指日”。其解释,皆同“鲁阳挥戈”。另有成语“挥戈反日”“挥日阳戈”,出处亦同“鲁阳挥戈”。在其他史料中,四字成语有“鲁日回轮”“鲁阳驻日”“回天却日”“转日回天”“鲁阳之戈”“鲁戈难再”等几十处之多,虽未注明是成语,典出何在,却依然是“鲁阳挥戈”的翻版。
一个典故,诞出语词如此之多,真真奇迹。悠悠岁月,漫漫长河,大事比比,语汇丰富,蔚为壮观。然这等一义多表,恐独一无二。
古人用此典者不胜枚举。最早的当属东晋郭璞。其后,洛阳纸贵的左思,江郎才尽的江淹,唐初四杰中的杨炯、卢照邻,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小李李商隐,都曾在诗文中歌之咏之。原典意为挽回败局,扭转危机,后人引申,有颂其功德的,有羡其让时光停留的,有赞其武功超拔的,不一而足。郭璞“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惭愧自己无鲁阳之德,不能把时光拉回。李白“鲁阳何德,驻景挥戈”,反诘鲁阳有何德才,竟能挥戈使时间停留。白居易“邹衍吹律而寒谷暖,鲁阳挥戈而暮景回”、南朝皇帝梁自立“想君愁日暮,应羡鲁阳戈” 又具异曲同工之妙。而无论是江淹的“徒怀汉臣伏阙之诚,竟无鲁人回日之感”,还是杜甫的“难分太仓粟,竞弃鲁阳戈”,抑或刘基的“却羡鲁阳功德盛,挥戈回日至今传”,皆表义积极,思想向上。尤其朱德诗“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更见襟怀宽广、信心满满。
古之鲁阳,即今豫西鲁山,战国时属楚。正是因了鲁阳公的壮举,使之形象历千年而不朽。挥戈反日处有一山名黑山,山上建庙,明清时,成鲁山八景之一“黑山回照”; 清·康熙《鲁山县志》:“黑山,又名乌山,县北十八里。鲁阳公与韩构难,日暮挥戈,夕阳返照。”清·乾隆《鲁山县全志》:“北望乌山,挥戈返照之地,鲁阳公之旧迹尤有存者。”明陈孜诗曰:“天意尽随人意转,申时回值酉时明。”黑山西八里,有娘娘山、抱子坡等地名,传鲁阳公与韩激战时,其妻怀抱儿子在远处观战;日暮时分,战旗倒下,鲁阳妻以为丈夫战败,悲壮跳崖而死;却不料,鲁阳公竟挥戈反回落日,终取得胜利。县境内这些地名故事,又加深了鲁阳公的悲壮情怀。
我生长在鲁山,听长辈们讲述鲁阳公的事儿多了去了。然遍翻诗书,虽多见“鲁阳挥戈”之记载,很多人却并不知晓具体的挥戈之地。 2017年11月,和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同仁反复考察,确认黑山为“鲁阳公挥戈反日处”遗址,遂在山半腰竖立“鲁阳公挥戈反日处”碑刻,标示鲁阳公与韩构难故地。情丝悠悠,或可使鲁阳公之游魂安息,怀古凭吊者有所依附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