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淮南子》学史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批准号:16BZW088
所在学科:中国文学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李秀华(台州学院)
进行时间:2016.07-2021.08
最终成果:《〈淮南子〉学史》
代表性论文:
1.《〈淮南子〉对无为概念的新定义及理论贡献》,《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2.《〈淮南子〉北宋本流传考辨》,《文献》,2019年第6期。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淮南子》是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编纂的一部子书,既杂合道、儒、名、法、阴阳、兵、农等诸家思想,又保留有古代天文、历法、地理、水利等知识,还有不少神话传说,对古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梁启超誉为“汉代第一流著述”,胡适赞为“绝代奇书”。对于这样一部重要的子书,历代学者或多或少有过关注、利用和研究,客观上形成了一门关于《淮南子》的学问。目前学术界并未有学者对这门学问作过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本课题即是由此而来,对两千余年《淮南子》传播、接受与研究的历史进行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梳理,最终形成了《〈淮南子〉学史》这一成果。本成果主要分成汉代《淮南子》学的形成与初兴、魏晋至唐五代《淮南子》学的低落、宋元《淮南子》学的再起、明代《淮南子》学的勃兴、清代《淮南子》学的偏胜、民国《淮南子》学的转型六编,总计三十六章,凡九十余万言,深入总结了《淮南子》两千余年传播、接受和研究的脉络、规律,重点研究了《淮南子》的版本史、校注史,以及明代学者评点《淮南子》所取得的成就。
(二)重要观点
第一,汉代是《淮南子》学的形成与初兴阶段,也是《淮南子》学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淮南子》学在西汉形成,在东汉实现了它的第一次勃兴。自汉武帝即位至王莽覆灭这一百五十余年,是《淮南子》学的形成期。司马迁虽对《淮南子》只字未提,却是研读《淮南子》的第一人,刘向则是这个时期《淮南子》学最重要的发展者。东汉中期以后,《淮南子》学达至鼎盛。这个时期,学者热衷于注解《淮南子》,有许慎、马融、高诱相继作注,皆灿烂可观。高诱之后,《淮南子》学的第一次勃兴告退。
第二,魏晋至唐五代是《淮南子》学的低落阶段。这个阶段没有出现专门研究《淮南子》的学术著作,甚至连一篇论文也不见传世。唯刘勰的《文心雕龙》、萧绎的《金楼子》、刘昼的《刘子》皆大量辑录和化用其文句,显示出《淮南子》对于学术的独特作用。隋唐五代,《淮南子》学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有倒退的迹象。这个时期,《淮南子》的文本经历了可怕的灾难,即许慎、高诱二注不仅残佚,还混合在一书之中。
第三,宋元时期是《淮南子》学的再起阶段。这主要得益于宋代统治者崇文抑武,优待士人。北宋前期,文人著述频繁征引《淮南子》,说明它流传较之以前更加广泛。北宋中期,苏颂留下一篇《校淮南子题序》,成为《淮南子》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南宋前期是《淮南子》学稳步向前推进的阶段,后期则是《淮南子》学向纵深推进的阶段,最能体现“再起”这一特征。进入元代,《淮南子》学开始下滑,仅有王恽、杨维桢、姚琏等学者作过一些研究。
第四,明代是《淮南子》学的勃兴阶段。由于明初统治者极端严厉的集权制度和文化政策,使得明代前期的《淮南子》学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明中期以来,随着道藏本、刘绩本的刊行,《淮南子》学开始振兴。至明晚期,《淮南子》学可谓是暴兴,各式各样的刻本大量涌现,而且《淮南子》评点也风行一时,其中以茅坤、袁宏道、陈深等人的评点最具代表性。评点之外,王世贞、胡应麟等人对刘安及其《淮南子》作了富有个性的研究。
第五,清代是《淮南子》学的偏胜阶段。清代《淮南子》学非常繁荣,但这种繁荣有些畸形,因为它完全立足于校勘与考据,而不涉及其他方面,造成了某种失衡,即所谓偏胜。清代前期,顾炎武、傅山等人拉开了《淮南子》学转向校勘、训诂的序幕。清代中期则是清代《淮南子》学的鼎盛时期,不仅《淮南子》新版本大量产生,针对《淮南子》的批校本以及校注作品也不断涌现。王念孙《淮南内篇杂志》的出现,是清代《淮南子》学达至鼎盛的标志。清代晚期,《淮南子》学已盛极而衰,既没有产生全新的《淮南子》版本,也没有出现十分杰出的校注作品。当然,清代学者如徐养原、劳格、陆心源、陶方琦等人还解决了《淮南子》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献问题,即许高二注相杂于一书的问题。
第六,民国时期是《淮南子》学的转型阶段,在《淮南子》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民国前十年,《淮南子》学的现代转型还不明显,考据学仍是主体。二十年代是民国《淮南子》学的黄金时期,不仅出现了像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吴承仕《淮南旧注校理》这样高水平的校注作品,还出现了受西学影响的新式研究,《淮南子》学开始向现代转型。三十年代是民国《淮南子》学新式研究的鼎盛时期,胡适、冯友兰、吕振羽等著名学者都有对《淮南子》的研究成果。四十年代则是民国《淮南子》学发展缓慢之期,预示着一个学术时代的结束。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1.《〈淮南子〉学史》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淮南子》学术发展史的研究专著。前人关于《淮南子》的研究成果虽然涉及很多方面,但都未能从学术发展史的整体视角,对《淮南子》学作一番系统、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即使有学者对某个时段《淮南子》的研究现状作了总结,也还是停留在一个一个“点”上,没有结成一条可以贯通的“线”。《〈淮南子〉学史》正可以填补这一研究缺憾。
2.《〈淮南子〉学史》将《淮南子》两千多年来的传播、接受、研究的状况,作了一番比较全面而又有一定深度的梳理及研究,这对于当前《淮南子》的研究无疑是一个新的领域,新的方向。《〈淮南子〉学史》的出现,能够促使当前的研究者更加关注这个领域、这个方向。
3.《〈淮南子〉学史》总结了《淮南子》两千余年传播、接受和研究的脉络、规律,并重点关注了《淮南子》的版本史、校注史,以及明代学者评点《淮南子》所取得的成就,这些问题本来就是当前《淮南子》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淮南子〉学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补其短板。
(二)应用价值
1.有助于国学经典的传播和普及。作为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国学经典,《淮南子》对古代社会无疑产生过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它所记载的天文、历法、地理、阴阳五行之说,可谓是“冷门绝学”,值得批判地继承与弘扬。《〈淮南子〉学史》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揭示了《淮南子》对传统文化所起的作用及所居的位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传播和普及这一部国学经典。
2.可以为古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一个样本。古代学术史研究的内容涵盖非常广阔,可以包括文学、史学、哲学、文献学、训诂学,乃至古代的天文、历法、地理、医药之学,是名副其实的跨学科研究。由于《淮南子》本身即是一部内容广阔、思想复杂的古代经典,因而《〈淮南子〉学史》的撰写就必须兼顾多种视野、多个角度和多个学科,从而形成一部跨学科研究的著作。它可以为学者研究古代学术发展史提供一个样本,乃至借鉴意义。
项目负责人简介
李秀华,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研究经历,现为台州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两汉文学及诸子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淮南子〉许高二注研究》,该书获2012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第七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