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中秋节“身世”复杂,太阴神不是嫦娥,但丰收的喜悦和家人团聚的温馨长留心间

中秋节“身世”复杂,太阴神不是嫦娥,但丰收的喜悦和家人团聚的温馨长留心间

中秋节“身世”复杂,太阴神不是嫦娥,但丰收的喜悦和家人团聚的温馨长留心间如果按照受重视程度给中国传统节日排序,那么中秋节应该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要节日吧。团圆、赏月、月饼、嫦娥和月兔,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

中秋节历史探究_关于中秋节的历史和研究报告_中秋节探源

(小尘4x/图)

如果按照受重视程度给中国传统节日排序,那么中秋节应该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要节日吧。团圆、赏月、月饼、嫦娥和月兔,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不过,农历八月十五日直到唐代才被定为中秋节,此前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中秋节的“身世”值得探究一番。

关于中秋节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起源于古代的“祭月节”,这也是大众最容易接受的说法。毕竟中秋节的主题就是月亮,与古代祭月的联系是很明显的。然而,“祭月”其实是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而不是农历八月十五日。秋分祭月源于周代,是“四至祭祀”系统之一,即历代皇朝祀典的“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两代秋分祭月的场所,原名“夕月坛”,取自《礼记》记载的“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秋分祭月如何在民间被移到农历八月十五日的,并没有公认的说法。有的推测认为秋分日在阳历9月22日-24日,并不一定是满月日。民间为了方便,逐渐把祭月日固定在接近秋分日且满月当空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了。另有一种推测认为,“四至祭祀”是皇家祀典,民间不得擅行,所以民间的祭月日就移到了秋分日附近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了。这一推测并非凿空而来,比如清代的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了:“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这两种推测都可以说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都没有足够的史料佐证。因此,秋分祭月到底与中秋节之间的关系如何,也难以定论。

不过,宋代以来,中秋节“拜月”都是固定的程式,这明显带有祭祀的色彩。那么,中国的月神到底是谁?很多人都会想到月宫仙子嫦娥,其实这也是误解。“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成型,但主角是“姮娥”,严格说应该是“姮娥奔月”。《淮南子》的记载是:“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与1993年3月出土的秦简记载相同。虽然与月亮有关,但是并非月神。先秦的月神另有其人,那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常羲,“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后世也写作“常仪”,天帝的妻子、十二个月亮的母亲,确实更有神格。后来常羲的角色和姮娥混淆,姮娥也就成了“嫦娥”了。

不过,古人并没有把嫦娥作为月神,常羲在道教的神谱中也隐去了名字,被阴阳理论演义成了“太阴”,和“太阳”一起进入了“九曜星”的序列,并传于后世。《西游记》里出现的“太阴星君”就是她了,戏份不多,但是地位颇为崇高,是广寒宫的主人,孙悟空见到她也是客客气气的。而太阴星君对大圣自称“老身”,应该是位老妇人,而嫦娥不过是侍奉太阴星君的仙女,相当于高级女官。

月神太阴和其他道教神祗一样,有皇朝加封的冗长头衔。在民间不易传播,又被简化和嬗变为很多异名,诸如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等。其中,“菩萨”之称显然是受了佛教的影响。传统的中秋拜月就是以太阴神为祭祀对象,宋代以后太阴神的神像也多有出土,几乎都是女性,都是常羲的化身。但是,真在拜月仪式上挂一幅嫦娥的画像,也没什么问题,在古代笔记小说中也屡见。神祗的包容、宽和,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特色,这是很美好的传统。

有秋分祭月的渊源,又有女性的月神,那么中秋节源于民间的祭月是否可以作为定论呢?这也并不一定。中秋节或许和“土地公公”之间还有很深的渊源,这多少让人感到有点意外吧?因为,另一种古代祭祀“秋报”,祭祀的对象是“社稷”。东汉著名学者班固在《白虎通•社稷》记载了“岁再祭之何?春求秋报之义也”。春求秋报是农事信仰的组合祭祀,春天向土神社稷祈求丰年,秋天收获后则以祭祀回报社稷,也就是“岁再祭之”。这种“丰收祭”在农耕文明中是很普遍的,祭祀的同时也是庆祝丰收、享受收获成果的庆典。家族共聚宴饮的丰收庆典,或许这就是后世中秋节重视家人团聚的渊源吧。但是春求秋报到底在哪一天举行,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录,也就无法确定是不是农历的中秋节了。

中秋节源于“秋报”的说法在民间并不流行,土神“社稷”人格化的形象土地公公从未成为中秋节的主角。但是,这并不妨碍中秋节庆祝收获的喜悦和家人团聚的温馨。也许中秋节的真实起源已经在岁月流逝中被遗忘,但明月当空的美好节日将会永远流传。

上一篇: 学科合作攻关研究大气细颗粒物毒理与健康效应
下一篇: 星河寻踪:一本杂志的“宇宙探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