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视节目现场,有女观众问小孩该读什么书?易先生不好好荐书,开口便过度发挥:《三字经》和《弟子规》都是含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应该统统扔进垃圾堆里,改读《安徒生童话》。
易先生的表情那叫一个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他老人家要不是自个儿没将这两部启蒙经典整明白透彻而心怀偏见,要么就是天生跟传统文化有深仇大恨。易先生发布这种贬抑打压中华文化的言论已经不止一次,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高论——“中华文明只有3700年,而不是上下五千年”。
今年7月份,中国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被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9月1日,良渚遗址被编入历史教科书,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已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在听到阵阵清脆的"piapia”声后,易先生还要继续逆天而行,从事他“3700年”研究的大业吗?
易先生成名于“百家讲坛”《品三国》,靠耍机灵抖包袱、用现代语言将三国故事解构成“文化二人转”,摇身一变成为“学术超男”。以易先生的个性,自然不屑做什么“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然而《品三国》其实并无多少独到深刻见解。他的品三国单独抽离出来,从前很多论坛网友的认知都超过易先生,只能说易先生起到综合收纳和文化普及的作用。易先生本人也似乎并不被严肃历史学界所承认接纳, 他有很多观点不值一驳,诸如“中国人没有信仰”、“刘禅和刘备的关系是水火不容”……
总体来说,名声如日中天的易先生的确有些说“文化相声”的才能,有多少传统文化修为则难以看出。易先生尚未成就大名之前,以“自由知识分子”自诩,怀疑权威否定权威,而当他成就大名后,自己却变成了十足的权威。真正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学者,他们的身上自带一种温文尔雅开放圆融的气质,你能从易先生身上看到的,是一个新树立起来的权威。
易先生究竟为何要以打压贬抑中国传统文化、哄抬褒扬西方文化为毕生事业呢?学界自可以深入研究易先生的经历和思想变迁。本文稍微拆解一下被易先生污蔑为“毒奶粉”的《弟子规》和《三字经》,提供一种阅读方法以供参考。同时证明,《弟子规》和《三字经》不仅仅是真正的儿童启蒙宝典,而且在当前具有矫正时弊的重大作用。
《弟子规》原为《训蒙文》,由康熙朝秀才李毓秀编著。李毕生研究儒家经典“四书”,尤其对《大学》和《中庸》着力甚深。《弟子规》以童蒙稚子为主要对象,将儒家思想作了深入浅出的发挥。后经贾存仁校对,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通行读本。
《弟子规》讲的是,生而为人应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然后推而广之去关爱他人,还给出了明确可行的规范细则。
例如《入则孝》篇说到:父母呼叫孩子,孩子一定要快速答应,以免让父母担心。父母叫孩子做事帮手,孩子不要拖延懒散立刻去做。父母批评孩子,孩子要恭敬聆听。孩子要经常问候父母的起居饮食,是否身安体健。大小事情都应尽量告知父母,不擅作主张。出门要告知父母去哪里,回到家及时通报平安,以免父母担心牵挂。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好的事业、职业和学业,持之以恒不轻易改变……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将《弟子规》透彻引述扩展,仅仅以其中这一篇的一部分为例,说明传统经典完全是可以跟当下实际情况无缝对接的。
今天有很多孩子,跟小伙伴们一起去别人家或者公共场合玩耍,不事先告知父母,父母找不到孩子,口中呼喊甚至使用公共广播也不见答应,心中那份紧张、担忧和焦虑,为人父母的都有切身体会。虽然当下普遍来说治安状况较好,然而贩卖人口、施行暴力的恶人坏事并未灭绝,相反常见报道。子女如果出门玩耍,告知去哪里、去谁家、何时回,不仅能让大人放心,对自己的安全也是一种保障。
再说恭谨,如今的小孩普遍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视若珍宝,很多小孩因此变得越来越傲慢骄横。有的小孩有父母在的时候,遇到陌生人无缘无故上去捅一拳踢一脚戳一指,有的父母竟然视之为“天性”不加约束。这种小孩一旦失去父母在场保护,必定要吃大亏,不是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容忍你家小孩这种“天性”。即便别人出于客气忍受了孩子这种无端人身冒犯,很多人心里会暗中嫌弃,最终没有规矩的孩子会被别人疏离,养成孤僻抑郁的性格。如果在家里让孩子养成对父母长辈的恭敬心,出门在外就能学会基本的礼貌,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从小受人真心喜爱、认可,得到别人的赞美和激励,反过来会促发小孩朝好的方向成长,这就是良性循环。
《弟子规》里还讲到“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说要亲近交接那些仁义礼智之士,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德行才能。同时,能将对父母亲人的爱,扩大到对广大众生的爱。“凡是人,皆须爱”,这就是平等、博爱,跟西方文化里的“平等、博爱”内核完全一致,易先生一定要舍近求远是他个人自由,但要打倒我们的优良传统竖起别人的旗帜,其言行就值得警惕。
《弟子规》中当然也有可以质疑的部分,比如说,孩子是否需要时时事事向父母禀告呢?要知道,该书的训蒙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也就是未成年人。即便按照现行法律,未成年仍然是不具备独立的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人,父母需要对他们行使监护权。所以,遇到大事小情,孩子尽量向大人禀告是有必要的,因为童蒙稚子和未成年青少,对很多事情的判断是不足不透的,他们不容易作出优化的正确的选择,大人具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这时候担当他们的“人生导师”是理应该当的。等孩子心智逐步成长完善,父母则要慢慢退出自己的导师角色,让孩子们成为他们世界舞台的独立主宰。
或有人质疑:孩子能不能有自己的秘密?如果别的孩子出于对自家孩子的信任说了一个秘密,要求自己孩子保守秘密。自家孩子应该告诉我吗?
这类问题《弟子规》上没有明确给出答案,或者也可以说,若拘泥于《弟子规》所说,自家孩子是应当告知的。但是我们说,圣贤之教自当恭敬垂听,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遵循现代文明下的伦理规范:孩子是应该被允许有自己秘密的,父母不应当去私自翻阅孩子的日记、私人物品(孩子也要被教育同样如此,从小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父母进入孩子的房间也应该敲门,在得到孩子许可下才能进去,父母应该培养孩子这种“私人领地”意识。那么自然,孩子应该替小伙伴保守秘密,有权不将别人的秘密告知父母。因为这种时候,承诺和信誉,要大于对父母的坦诚。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孩子生活在现代,他/她固然需要继承传统文化里的优秀成果,也需要接纳现代文明。其实这种看起来“两难”的情境,跟《弟子规》里讲述并不矛盾。因为,父母可以遵照《弟子规》的要求,让孩子告知自己他同哪些孩子交往密切,然后通过家长会或家庭聚会邀请的方式,对孩子朋友的家庭状况有大致的基本的了解。如果孩子的朋友家庭情况复杂,比如其父母有不良背景和社会口碑,则应当告知孩子慎重择交。若孩子所交往的朋友出自良善之家,那么孩子替朋友保守的秘密,也不至于会损害到孩子自身正当利益和社会公德,便可以视为孩子们之间的一种对未来成人世界规则的提前实践演练。
孩子可以保守哪些秘密,哪些情况下可以替朋友承诺守秘,哪些情况不能守秘(比如事关个人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明智的父母可以另行做出细致划定。
《弟子规》中可以质疑的部分当然还有不少,但质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而不能因为其中有模糊的甚至是落后于时代的小部分因素,而将这一传统经典彻否定推翻。易先生将《弟子规》斥为含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以为有“规矩”就必然束缚性情,就必然妨碍孩童的天性和创造力,导致孩子跟现代文明脱节,是在过于肤浅狭隘。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童蒙不知事的时候该当遵守规矩,到慢慢成长懂事的时候可以用开放的心态质疑规矩调整规矩,最后将古人规矩和现代规范有机结合,使立身行事做到客观上的正确无偏。这时候,才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圆融境界。没有拿起谈何放下?孙悟空没有紧箍咒一辈子都是只天生地长的泼猴,干不成协助唐僧西天取经的大业。孙悟空取得真经成为“斗战胜佛”其咒自解,因为此时其言行无需任何外力约束便能顺天道应人情合规范。要想无为先需有为,想要放下要先得到。儒道两家学说都是中华文化基因中最核心的基因,但只能说道家的超脱框范无为而治乃至自治,是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当前仍然需要通过继承发扬儒家思想中的优秀部分,建立公序良俗挽救世道人心,切不可贸然施行思想上的“大跃进”。
《弟子规》最后一篇是《余力学文》,对于如何“学文”书中未曾言述,而《三字经》恰好补充了这一不足,为童蒙们勾勒出非常系统完整的学习成长框架。
《三字经》开篇说的是人为什么要学习和接受教育,同时举例说明那些通过学习教育而获得成功的榜样。告诉孩子们,生而为人首要的品质是有德行——即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甚至广大众生,其次是通过学习增长见闻才干。学什么?怎么学?以数学和文史为重。
而后列举数学、语文、天文、地理、动物、植物、色彩、音乐、伦理、历史等多种常识。“自羲农,至皇帝”到“载治乱,知兴衰”的部分,则告知学生们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年号、帝王、历经时限等等。《三字经》包含很多基础文化常识,可以视为简明识字读本和一部中华简史。
结尾再次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三字经》和《弟子规》体现了鲜明强烈的儒家意识,所谓“致君尧舜”,是说辅助领导,使之成为尧、舜那样贤明人物。现代“公知”们将儒家思想歪曲成奴化人们,抹煞人们的自我意识。其实儒家思想虽然被很多历史上不少统治者当成了洗脑工具,但原始的儒家们,从来都没有单一强调在下者对在上者的无条件服从,而是说“只有领导对我有礼貌,尊重我的人格和才学,我才对领导忠诚地贡献才智”。试看儒家先师孔子和孟子,他们或者周旋于列国,或者驯龙于朝廷,面对高高在上的国君城主,他们只是一力推行他们以仁义治国以民为本的主张,一派磊落浩然,不曾有半点奴颜媚骨。只能说儒家思想被一些人当成工具滥用,但绝不能说真正的儒家思想是臭鸡蛋豆腐渣!
在古代,君主是一个国家的代表和象征。有大才大德的儒生士子,他们没有当今社会这种丰富的施展才华的平台,只能通过服务于君主来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他最终需要对自己内心的操守和信念负责。当然也不能否认古代读书人中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通过献媚死忠帝王来满足个人的一己私欲。但历史是一面滤金筛,会筛出金子滤掉沉渣;历史也是一面照妖镜,忠奸善恶神魔仙鬼最终都会显形。
《弟子规》和《三字经》作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部传统国学启蒙经典,当然有可以质疑和推敲之处。但绝大多数在今天看来仍然并不过时,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的环境下,我们需要阅读这两部最基础的经典,还可以阅读《千字文》这样可以激发孩童认知宇宙世界的经典。对经典加以批判性继承,结合当下实际阐释、发挥、融合,培养国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国人的凝聚力认同,才是正确的态度。万万不能像易先生那般,对传统文化轻率否定粗暴切割。
世界文化从来都是多源头同步发展,相互影响促进而最终会交汇融合。《三字经》和《圣经》并不对立,《弟子规》和《安徒生童话》可以同参。穿得了汉服又hold住西服,吃得香中餐也吃得惯西餐,品得好茶也喝得了咖啡和洋酒,洞箫钢琴同奏潇湘水,水袖芭蕾共舞中国梦……不偏见狭隘也不愚昧盲从,一切好的东西都拿得来玩得转。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才是血脉是中华心中装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