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汉代文章两司马是谁吗?你知道史学两司马是谁吗?
汉代文章两司马,一个是司马相如,一个是司马迁。
史学两司马,一个是司马迁,一个是司马光。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字子长,是现在的陕西韩城人。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朝廷的太史令。
太史令是干什么的呢?他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同时也管理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事情。在那个时代,也算是很重要的一个职位了。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谈,希望自己的儿子以后能够子承父业,所以,就靠着自己的人脉,给儿子寻找名师来教他。
司马迁的老师是谁呢?
司马迁有两个老师,一个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还有一个是孔安国。这两个人,在西汉的时候,都是大人物,尤其是董仲舒,可以说对汉朝之后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产生了影响。
董仲舒,是西汉的思想家,政治家,经学大师。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董仲舒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夹杂了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了帝制神学体系。
咱们在古书上见到的三纲五常的说法,也和董仲舒有关。你知道“三纲五常”是什么吗?
【音频学习请扫码】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董仲舒先生把三纲五常作为一种道德原则,用来规范社会。它的起源是儒家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后来又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司马迁的另一位老师孔安国,是孔子的后裔,也西汉时期的经学大师。据说汉武帝时期,有人在孔子的老宅子里发现了《古文尚书》、《礼记》、《论语》等资料,但上面的文字都是古老的蝌蚪文,没有人认识。孔安国经过研究、整理,把这些材料都整理了出来,并且做了注解,这就是《古文尚书》等经典书籍。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这两位大师级别的老师传授知识,司马迁就是再笨,就算是只学到大师的七八成的功夫,也可以傲视天下了。然而,光死读书是肯定不行的,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社会上的知识是活的,司马迁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决定去行走天下,去发现一个自己的新世界。
20岁的时候,司马迁离家远行,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的足迹,基本上遍布全国,他探访各地名胜古迹,收集了很多资料,这不但增加了他的阅历,丰富了他的知识,也给他后来写作《史记》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到行千里路的人物,明朝还有一个很牛的,叫徐霞客。他也是游历了咱们中国的很多地方,然后写了一本《徐霞客游记》,给我们留下来很多珍贵的资料。司马迁和徐霞客的游历(不是旅游)和成就,也告诉咱们,旅游并不是单纯地去玩,走马观花去看,旅游也是个学习的过程,能学到很多知识的。
司马迁的父亲在去世前,给司马迁留下了遗言,他希望司马迁能够写一部史书,说这是自己终生的愿望,可惜没有实现,现在,就要靠司马迁来完成了。司马迁答应了父亲。后来,司马迁继任了太史令,前面说了,太史令不仅要写史书,还管理书籍,所以,司马迁利用工作的便利广泛地阅读资料,收集资料,加上自己之前漫游时收集的资料,开始了这部史书的写作。
可是,正当司马迁想专心致志完成父亲的遗愿,写一部史书的时候,一场横祸却降临在了他的身上。
那时候,汉朝正在和匈奴打仗,朝廷派将军李陵去抗击匈奴。这个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但是因为很复杂的原因,李陵失败了,还投降了匈奴。本来呢,据说李陵开始只是诈降,想着有朝一日能回到汉朝继续为皇上效力。但皇上也就是汉武帝听说了李陵投降并且为匈奴练兵的消息之后非常愤怒,那些溜须拍马的大臣们也都附和皇上,没有人说李陵的好话。更可恨的是,汉武帝没调查清楚真实情况就下令夷其三族,把李陵的全家都杀了。这时候,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就站了出来,替李陵说好话,求情。皇上一听,你什么意思啊,难道跟叛徒是一伙儿的吗?来人啊,给我抓起来,改天把他也杀了!好在司马迁人缘好像还不错,有人求情,于是,按照当时的法律,可以用钱来赎罪,据说要五十万钱。可是司马迁当的这个官没有什么油水,哪有钱啊。这可怎么办呢?父亲的遗愿没有完成,不能就这么死了啊!好在当时的法律规定没钱也可以,但就是要接受另一种刑罚——腐刑。也就是让他成为太监。这对司马迁来说可是奇耻大辱啊,他本想死了算了,一了百了了,可是又想起父亲交给自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就只好忍辱负重,接受了命运对他的不公。
司马迁忍辱负重,开始了史书的写作。经过努力,终于,一部在咱们史学上、文学上都可以算作是耀眼明星的著作出现了,这就是被鲁迅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史记》本来叫《太史公书》 ,东汉末年的时候,开始被称为《史记》。这本书一共130卷,52万多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 黄帝时期到西汉武帝时期大约3000年的历史,是咱们国家的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说到纪传体,又得说说什么是纪传体了。
《史记》分为五个部分。
本纪12篇,记载的是历代的君主或实际统治者(比如项羽没做皇帝,也被写入了本纪。)的事迹。
世家30篇。记载的是贵族诸侯王等人的事迹。因为陈涉和孔子都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把他们写进了世家。
列传70篇。记载的是各种著名人物的事情。这里面有将军,有大诗人,也有刺客等著名但地位低的人。
表10篇。表就是表格,司马迁用表格的形式记载了各个时期发生的大事。
书8篇。记载的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情况。
在《史记》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本纪和列传。所以后来人们就把司马迁开创的这种历史书的写法,称为纪传体。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被后来历代“正史”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节选
吕太后本纪(节选)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于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夏,诏赐郦侯父追谥为令武侯。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刺客列传》(节选)
于是(燕)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国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史记》中的名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另外,还有很多的成语是出自《史记》的,比如说: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彬彬有礼、破釜沉舟、怒发冲冠、负荆请罪等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