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同为“史学双璧”,《资治通鉴》和《史记》到底有什么区别?

同为“史学双璧”,《资治通鉴》和《史记》到底有什么区别?

同为“史学双璧”,《资治通鉴》和《史记》到底有什么区别?在中国的史书中,《资治通鉴》和《史记》被称为“史学双璧”,绝对的龙头老大,不论你是研究历史,还是爱好历史,这两本都是必读书。正是因为这两本书名气大,所以

在中国的史书中,《资治通鉴》和《史记》被称为“史学双璧”,绝对的龙头老大,不论你是研究历史,还是爱好历史,这两本都是必读书。

正是因为这两本书名气大,所以,有的人就买下整套的精装版,放到自己的办公室里,摆得整整齐齐的,不为别的,要的就是一种“文化气质”。

但是,你要知道,《资治通鉴》和《史记》这两本书,也是有“气质”的。

什么样的人适合看《资治通鉴》,什么样的人适合看《史记》,这是有讲究的,别弄错了,到时候气质没上来,反而成别人的笑柄了。

《史记》,成书于西汉时期,作者是司马迁,记载了从上古时期的黄帝到西汉时期汉武帝太初四年,3000年的历史,全书一共52万6千5百字。

《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时期,作者是司马光,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后周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全书一共300多万字。

下面,我们就详细来说一下,这两本书的区别。

第一:出发点不同

《史记》是一本“民间著作”,别看司马迁是汉武帝的“太史令”,这本书,和他的工作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司马迁的“个人作品”。

而且,这本书,是在司马迁死后,才由他的外孙子杨挥公开出版,最早的名字叫《太史公书》。

史记读书报告_史记吴太伯世家_史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原本就是汉朝的太史令,从小教授司马迁《左传》、《国语》等内容。

有一年,汉武帝到泰山封禅,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谈,本应该全权负责并参与。但是,很不巧,他生病了,没能去成,这成了他心中的一块心病,不久就去世了。

临终前,司马谈告诉儿子:“我们家祖上就是周朝的太史令,写历史,是我们家祖传的事业,但是,由于战乱,很多历史典籍都被毁灭了,我们作为太史,如果不能把历史全部记录下来,就太遗憾了”。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之后,意气风发,决定重新制定历法,抛弃沿用于秦朝的《颛顼历》,这事儿,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他公孙卿、壶遂、司马迁、侍郎尊等人一起讨论制定《汉历》。

此时,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司马迁一生的命运。

汉朝大将李陵,奉命率领五千起兵攻击匈奴,结果中了埋伏,最后投降了匈奴,汉武帝知道后非常生气,司马迁就替李陵辩解说:“李陵为人忠孝,他只有五千人马,不敌匈奴大军,一定是他诈降,他肯定会想办法逃回来的”。

汉武帝姑且信了司马迁一回,派公孙敖去接李陵回来,没想到,遭到了李陵的拒绝,他是彻底投靠匈奴了,公孙敖回来添油加醋的一说,汉武帝气得把李陵全家都给斩了。

这下司马迁尴尬了,他为李陵辩解,有了通敌的嫌疑,汉武帝虽然饶了他一命,但是却对他实施了“宫刑”,这对男人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太史令是没办法再干了,司马迁就回到老家,开始闭门著书,用了14年的时间,才写成了这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出发点就是为了将历史进行一个完整的梳理,为后人留下一个可以参考的“史学资料”。

史记读书报告_史记_史记吴太伯世家

《资治通鉴》是一本“官方著作”,由司马光担任总编,带领三名责任编辑刘恕、刘攽、范祖禹一起完成的,宋神宗看完后,觉得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定名为《资治通鉴》。

一开始,司马光只是写了战国和秦朝的历史,就是《资治通鉴》中的《周纪》和《秦纪》,起名叫《通志》,宋英宗看完觉得很好,就鼓励他继续编撰下去,给他弄了个办公室“崇文院”,配备了三个助手,朝廷拨出“专项资金”为司马光服务。

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司马光又用15的时间,完成了从汉朝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最终定名为《资治通鉴》。

既然是朝廷出钱,那么,司马光就要为朝廷服务。

因此,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主要选取了历史中的政治,军事,民族变迁等,辅之以经济,文化,民俗等历史。

司马光是要通过这本书,为帝王们讲透历史的兴衰,王朝的更替,权谋的运用,以此,更好地巩固皇权的统治。

因此,《资治通鉴》是一本最好的“官场教科书”!

第二:两者的体裁不同

《史记》采用的是纪传体,按照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分门别类地写,相当于“人物传记”,一个人物,单独一篇来介绍他的生平事迹。

《史记》总共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本纪,主要记载的是历代帝王,比如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

世家,主要记载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和汉朝的诸侯,勋贵们,比如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等。

列传,主要记载的一些重要的臣子,谋士的生平,比如苏秦列传,张仪列传,吕不韦列传,李斯列传等。

表,主要是司马迁对某段历史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比如三代世表,事儿诸侯年表,六国年表。

书,主要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

受《史记》的影响,后来的历代史书,都采用了“纪传体”的写法,而史记,也成了“史书鼻祖”。

史记读书报告_史记吴太伯世家_史记

《资治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就是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从前到后,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儿,起因经过结果等等。

其中包括《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从这个分类中,我么可以看出来,司马光是有很强的“正统思想”的。

像秦汉隋唐这种大一统王朝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对于乱世,如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如何确立主线,就看出司马光的政治倾向了。

比如,对于三国这段历史,司马光是以“曹魏”为正统,因此有了《魏纪》,南北朝时期,则选取了“南朝”作为正统,五代十国时期,选取了“五代”为正统。

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但是已经失传了,我们能看到的,最接近春秋内容的就是《左传》。

《春秋》记载的内容非常简单,但是,也是最忠实于历史事实的,不掺杂任何史官的观点,感情,《左传》其实已经变味,他是对春秋的解读,里面有作者的个人理解。

《资治通鉴》那更是一道“大餐”,经过司马光精心的加工,调和,他把历史上的事件,进行认真的分析,提取出一些“治国安邦”的理论,供宋神宗学习和借鉴。

因此,《资治通鉴》是历代帝王的案头书,必读书!

上一篇: 读《旧唐书》,品李世民后半生的风光和苦痛
下一篇: 汉书的作者是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