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文史 | 从上海到纽约:儿孙眼中的徐志摩

文史 | 从上海到纽约:儿孙眼中的徐志摩

文史 | 从上海到纽约:儿孙眼中的徐志摩作者|(美)海龙来源|《新民晚报》■徐志摩孙子徐善曾新书封面■全家福前排右一:张幼仪,右二:徐积锴妻子张粹文;后排右一:..._新浪网

作者 | (美)海龙

来源 | 《新民晚报》

文史 | 从上海到纽约:儿孙眼中的徐志摩

徐志摩孙子徐善曾新书封面

文史 | 从上海到纽约:儿孙眼中的徐志摩

■ 全家福 前排右一:张幼仪,右二:徐积锴妻子张粹文;后排右一:徐积锴,右二:三女徐行,右三:长女徐稘,右四:次女徐放,右五:儿子徐善曾

诗人徐志摩早已云逸袅去八十余年了。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时时倘徉着志摩的影子,走在当年他苦闷踯躅的地方,我好像看到了他在凝神沉思。但他还在等待一个宿命,等一段判决。“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最终,徐志摩得到了,又没有得到。他以他的以身相许,以一段恋情结束了自我。他死得充满了遗憾和不甘,但苟活的朋辈和后辈没人敢说一定比他幸福。

人间四月天。

我会见徐家后人之后,才得以知晓和披露这一段未为人知的史实。

与志摩之子相遇

廿年前的那个秋日,我叩响了纽约皇后区诗人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先生的家门。这是一个静谧的街区,满树红叶夹杂着黄绿,美不胜收。徐积锴先生微笑着迎了出来。这就是“阿欢”么?历史一下子跨越大半个世纪的烟尘向我袭来,有些应接不暇。

徐志摩的传记里都会提到这个孩子,可他此时已成耄耋老人。志摩旧人早都烟消云散,他是活着的唯一见证。这是一个真性情的老人,谈起当年旧事仍然如同亲临。志摩出事那年他十三岁,他忆得起自沪上去济南给爸爸收尸,徐志摩着装入殓的每一个细节。

完全没有名诗人后代的那种骄矜,积锴先生跟我侃侃而谈,有问必复。就是在这次访谈中,徐积锴先生向我透露了许多他埋藏在心底的秘密。除了妈妈,他着重谈了他对林徽因陆小曼不同的评价和感觉,令我惊讶。竟是他,最早带来了我对陆小曼的理解和好感。他提供的珍贵史料我曾陆续发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也因而再现了徐积锴那次透露的他跟林徽因唯一一次见面的情景。我真心感激这位厚道的老人家,也为自己能为徐志摩研究挖掘出一手可贵资料而感欣慰。

访谈中徐积锴先生还讲述了他跟爸爸徐志摩的很多生活细节。他谈到他关于父亲较清晰的记忆是九岁以前,父亲陪他踢足球等情景。那时他主要跟母亲张幼仪居住,但徐志摩时常看望他,并带他逛大上海,父亲从没申斥或打过他。他也谈父亲带他去上海家里见陆小曼的情形。从语气上,徐积锴似乎并不太反感陆小曼,他也谈了父亲跟陆小曼的生活。

徐积锴告诉我,小曼挺和善,但他却不喜欢林徽因,这多少让我有点诧异。因为那时坊间对陆小曼微词颇多,谓其有烟嗜而且跟志摩后期生活不和谐。后考稽史料,当年16岁的林徽因跟徐志摩剑桥相遇双双陷入情网,这时徐志摩已有一子而且其妻幼仪怀孕二子彼得。志摩因深爱林徽因决绝离婚使幼仪寒心彻骨。而徐志摩离婚后追到北京却发现林徽因早又已罗敷有约。这段伤心往事是幼仪和阿欢母子永远的痛。

跟小曼结婚时志摩已是单身,而且因志摩介入使小曼离婚。婚后志摩仍然苦恋林徽因,敏感且心高气傲的陆小曼跟志摩间的不和很难说与此无关。考证其在志摩去世后对他的挚爱,并竭其全力为志摩出全集的苦心和志气,世人很难求全责备陆小曼。

这一点,恐怕当事人张幼仪是心知肚明的。阿欢徐积锴跟母亲幼仪相依为命,她的观点大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徐积锴。但是这次访谈中,他也给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细节,那就是在他1947年赴美前林徽因曾执意要见他一面。那时林徽因在北京住院,一度病入膏肓,志摩前妻张幼仪很大度,带着儿子积锴去了。见面时大家都无言,其时徐志摩已经逝去16年了,林徽因为什么要见他儿子,没人知道。

后辈难懂志摩诗

徐积锴是位学工程的科学家,虽然其父名声煊赫,从他的内心,他也许冀望着儿时有一个普通的父亲。作为一代富商豪族的嫡系长孙,除了父爱,他拥有太多的爱,但那被搁置了的父爱或许影响了他的一生。也许就是为了这,这个一生富贵的诗人之子的笑中总有一丝羞怯。他幼小心灵中总挥不去那一抹遗憾——他曾经像一个弃儿,丰衣足食的弃儿,皱着眉觊觎着那迟到的父爱。没想到,这迟到竟是永诀。

读新发现的徐志摩日记,可以看到志摩舐犊情深。但那时中国男人不习惯于表现父爱。志摩留美日记里可看到他对远在家乡的欢儿揪心的挂念。回国后,国事家事天下事,志摩奔走无停,总以为以后有时间跟爱儿交流。炽灼的情感和晨昏颠倒的生活使他精疲力竭。这其中的无奈,他想等待着儿子长大后再给他们解释。可惜等到的是生离死别。刚离了幼仪,又逝了二儿彼得。可怜天下父母心,一篇《我的彼得》今天读来纵是铁石心肠仍然落泪;那么,就把剩下的爱留给欢儿。爸爸是欢儿记忆中一幅褪色的老照片,发黄,但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去。

徐积锴渴求父爱,但对父亲的事却所知不多。问他对父亲的诗怎么看,学科技的他坦承父亲的诗他虽读过,但没有特别的见解,自己的兴趣不在诗。问及徐志摩的孙辈有无治文学者,老人莞尔:一代诗杰,徐志摩的孙辈慢说读他的诗,连能听懂的中文也十分有限。志摩大孙女徐稘会说较流利的上海话,听得懂基本的普通话。但自她以下,次孙女徐放连猜加估仅能懂一部分中文,至于志摩孙子徐善曾竟是连一点中文都听不懂,遑论曾孙辈。志摩的诗虽有译成英文者,但诗之不能译、不宜译是文坛公论。通过英文还能读出多少志摩的心迹?我不知道,也很难想象。

幼仪影响后辈人生

徐积锴告诉我是母亲影响了他的成长和终生。志摩殁后,母亲跟他相依为命。幼仪撑起了这个家。她被逼成了个女强人、银行家、企业家兼慈善家,既主内又主外。徐积锴在美留学期间,张幼仪把家辗转从沪上迁至香港,后又搬到纽约。帮他抚养大三女一子,且这些孙辈都成就卓著。

徐家第三代志摩的长孙女徐稘更像继承了乃祖的基因秉赋。与祖母的大半生廝守使她先天和后天地继承了更多志摩和幼仪的气质。徐稘提供了更多感性材料和未为人知的史实勾勒出幼仪的形象。这形象,烛照了徐家一生。徐稘是学科学的,她干练、准确,形象颇肖志摩,高挑典丽、风致嫣然。她回顾祖母的一生,特别是当年战乱时逃难广州、澳门、香港的辗转艰辛。当年她父母积锴夫妇已留学美国,奶奶拉扯着他们姊弟四人。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流离于租界,生存于祸乱的夹缝,其中所历凄惶苦难常人当不难想象。

奶奶教会了她一生要强。幼年她耳闻目睹幼仪的坚韧和无畏。至今犹记奶奶告诉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你做不到,只要你努力了。你要永不放弃。”这是奶奶的教诲,大概也是奶奶一生的座右铭。奶奶有不止九条命,她一生经历了别人几世都经历不到的东西。作为一个女性,遍见风风雨雨,她从未被击倒。徐稘认为奶奶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爷爷则是一个御风而行的天才,不食人间烟火的赤子。他和奶奶是一块银币的两个面。

诗,必须离开现实;现实却是诗的悖论。虽然如此,受奶奶耳濡目染的徐稘似乎凭着直觉更理解爷爷志摩。她强调爷爷和奶奶性格中有相逆的东西,但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相反相成。爷爷奶奶是同一性格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诗性,一个是实践性。他们共同的地方是永不放弃。徐稘强调了奶奶的牺牲精神。奶奶曾受阻于美国的移民政策不能赴美,当年为了成全徐家全家团聚,她一人在香港坚忍了二十年,后来全家才在美重聚。徐稘本科读数学,硕士读商业管理,做运筹学研究,曾在国际知名的IBM公司任职。

志摩的二孙女徐放则言及,奶奶张幼仪言传身教辛劳带大他们,她甚至给孙辈起的名字都简练易记;单音节的明快利落,而且带着一股爽劲。除了弟弟按照家谱取名徐善曾以外,大姐叫徐稘,她叫徐放,三妹叫徐行。徐放会写中国字,一笔一画真不含糊,虽然她的汉语已经基本上说不利落。徐放学的是设计,现在一家援助中国的文化基金会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赞助中国贫困地区的教育。志摩当然也不知道,当年他那么盼着中国富强,强国首先要教育,他该欣慰今天他的儿孙在实践着他的未竟之梦想。

志摩孙子写志摩

积锴先生跟我闲聊时,对徐家后人没有治文艺者感到有些羞赧,其子徐善曾学的是理工,但他从历史书上读到过爷爷的故事,决心了解爷爷。读完博士后,他曾经到上海、硖石等地搜集了爷爷、幼仪和小曼的好多资料。

十年前我在纽约纪念徐志摩会议上受邀发言,得遇专程自千里外加州赶来的徐善曾,那次徐积锴也在,我旋即跟他们父子俩续起了孙子写传记的话题。善曾就读著名的密西根大学,是工程学博士。读书期间,他偶然在英文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上读到了爷爷的事迹,非常震撼。爷爷如一颗彗星在那黑暗的中国划出了那么炫目的光,那一代人的悲情不仅仅是风花雪月。询问父亲,不能满足,徐善曾寻到了中国。他不会说汉语,就辗转奔波,他还记得小时候在上海的房子、记得祖母张幼仪带他们住在上海的往事。只因怀抱着那一个无解的谜面,他不能忘记爷爷那略带忧郁、总像在发问的眼睛。

于是善曾就开始了其后的追溯和跋涉之旅。他一直没有忘记他早年的许诺。过去这些年,他到世界各地搜集祖父志摩遗留的资料,追索他学习和生活过、以及对志摩的生命和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地方。

他告诉我,因为他不谙中文,诸多材料处理起来相当困难,必得假以时日,并希望得到中英文俱佳且又愿意献身其事的助手的帮持。后来我们又见过面,徐善曾长得颇肖爷爷徐志摩,但他也有科学家和管理人的历练。我问起他写爷爷传记的事情,他只是微笑,说仍在搜集材料。

没想到,又十年后的今天,徐善曾终于出版了这本书。最近,善曾来纽约参加徐志摩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我跟他有缘再会。聊了廿年间他写作此书的甘苦和体会,非常感动。

善曾童年生长在上海和香港,虽然年幼,他对上海和故家有着难以磨灭的记忆。他六岁时去了纽约,一家人低调生活;他看到家里挂着祖父徐志摩的照片,总对这个人感到神秘且幽远。直到上大学后,有位美国汉学家来校讲徐志摩,学校里仅有的几位华裔学生义务帮忙贴海报。同学中有人打趣说这老美讲的中国诗人与你同姓,或许跟你沾亲带故吧?

没想到他打电话问父亲,这著名诗人居然就是自己的爷爷!这件事震惊并刺激了徐善曾,他想要更多了解自己的爷爷和家世。半个世纪了,那时埋下的种子现在发芽成树了。

说起写爷爷传记,善曾吃了不少苦头。仅只为了搜集材料他就跑了三个半大洲;除了中国和美国,他还专门跑了英国法国意大利和东南亚。旅行数万里,采访了无数汉学家、当事人及专家学者;他甚至专程踏访泰戈尔的家乡、勘探他祖父飞机失事的地点等。他去过最多的是上海,当然还有济南、海宁。艰难跋涉二十几年呢!他微笑道,其间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所幸,他掌握着绝大多数别人没有的独门资料。但毋庸讳言,他在文学研究方面是一个外行。可外行有外行的好处,他没有圈内人的毛病、不为陈规陋习所束缚;他思路新,也容易发现问题。徐善曾有足够的学术敏感和训练有素的科学精神,所以打开新书仍然资料不少、琳琅满目有新鲜感。

此书属于评传性质。它不只陈述事实,也谈作为传主孙子的感受和评价。在众多徐志摩传记中,它是有特色的。当然,由于是从直系亲属的角度写传记,它一定有其主观性;但这却也应该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大半个世纪以来,徐志摩传记和研究不乏其人;读者这次关心的,大约还是想看看诗人自己的后代家人怎么说和说了些什么。除了有史有论,这本书还发布了一些过去世人从未得见的徐家图片,十分珍贵。此书的封面设计是一幅卷轴画,画面是张大千当年给徐志摩画的一幅肖像,而志摩的一生,就像这幅待展开的画卷一样,从这里向我们逶迤走来。

上一篇: 各省专升本考试科目汇总!25/26升本必看
下一篇: 文史博览作品荣获首届“湖南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关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