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深爱着阅读,毫不讳言的说,那是受了我做了二十多年的民办教师,当了大半辈子的赤脚医生,一生命途多舛,人生失意,不被命运之神垂青的父亲的影响。
我的父亲上过正规的卫校,受过专业的训练,最初他本想以此为业,悬壶济世的,熟料,时乖命蹇,造化弄人,他终究没有梦想成真。后来,村子里缺少教书先生,父亲便应邀走进了学校。教学之余,父亲发挥特长,赤脚行医:一则救死扶伤,再则,养家糊口。尽管父亲没有实现他的终极梦想,但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专业,在文化生活贫乏的日子里,研读医书,背诵处方,成为父亲常常做的一件事。
曾记父亲读书的时候,常常一个人独坐在窗台下的桌子旁,打开多年前学生送他的一盏台灯,然后拿起书本,字斟句酌,仔细玩味,时常忽略了周围人的存在。父亲不仅仅喜欢读医书,还喜欢看一些杂书,如政坛要闻,文化论坛,奇闻轶事,历史揭秘,军事观察等方面的书,他读到兴起时,还常将书中的精彩片段读于我听,有时也和我讨论一二。
尽管我家不是诗礼簪缨,书香门第家庭, 但父亲的耳濡目染是一种极为奏效的教育方式。在那阅读资料贫乏的童年时代里,只要遇到有文字的东西,我都会找来阅读。记得那时家里有一本三国连环画,讲的是平定西川之张飞战马超一节。当我拿起那本图文并茂的连环画时,便爱不释手,读了又读,反反复复,竟读了十多次,直到今天我最熟悉的三国故事依旧是张飞战马超那一段。只可惜当时我翻箱倒柜的只找到了那么一本连环画。有一阵子,我非常羡慕我们班有作文书的同学。后来,父亲给我买了本我们本土作家,李建荣老师主编的《作文突围》一书,我将这本书,逐字逐句的读了好多遍,至今我还记得其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我还找出了姑姑上学时,留下的旧语文课本,如痴如醉的阅读,就是在那些旧课本上,我读到了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譬如,《东郭先生和狼》《寒号鸟》《一副壮锦》《猎人海里布》《渔夫与魔鬼》等。
后来,随着升学,求学,我的阅读资料多了起来,我的阅读范围也广了起来。尤其上了大学,图书馆里有许多令人眼馋的书籍,尤其有我喜欢的许多文史哲名著。记得我是从人物传记看起的,《拿破仑传》《罗伯斯庇尔评传》《华盛顿传》《丘吉尔》《秦始皇》《汉武帝》《曾国藩传》《胡适传》《毛泽东传》等,不一而足的看了一年的人物传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看到了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传记,并被她及与她有关的故事吸引了,于是索性就看完了图书馆里所有关于林徽因的传记,还写了一篇比较拙劣的关于林徽因的论文。同时,也连带的看完了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有关的书籍,那时我总在纠结的想,这三个男人,究竟谁最爱林徽因?真爱是偏精神的?还是偏物质的?至今我依然没有弄懂这个问题。
大三的时候,我开始看哲学,总是嫌中国古典哲学太奥衍宏深,佶屈聱牙,便试着读西方的,尽管西方哲学并不好理解,但我也只能硬着头皮读。我最初读了尼采哲学,不过囫囵吞枣罢了,只记得他的作品里总是将女人描述的十分可憎,这当然与他的失恋有关。接下来读的是叔本华哲学,这个人的哲学,我读的最多最深刻。读叔本华哲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读得走火入魔了,每当我走进宿舍,看见舍友们吃饭,我就大声说他们在解决动物性行为,甚至发表激烈的言论说,吃饭是一种罪恶,那段时间精神恍惚,内心充满了悲观的情愫。后来又读了黑格尔,萨特,费尔巴哈等人的大作,只是越来越发现,思想这个东西的确很厉害,有时它能控制人。胡适先生是我最仰慕的学者,我拜读了包括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内的许多作品,都后来陆续崇拜过许多人以及他们的作品,印象较深的有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等书籍。也曾一度热衷阅读东西方文学家的作品,最初读的是郁达夫的小说,至今还难以忘记《沉沦》中那些精彩的心理描写的段落,后来相继读了鲁迅、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路遥、张爱玲、冰心、迟子建、王安忆、铁凝、莫言等人的作品。在读爱伦坡、卡夫卡、波德莱尔、惠特曼、艾略特的作品的时候,大学里那些美好的阅读岁月在恍惚间就戛然而止了。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深深的感到,童年少年时代虚度了光阴,读书太少,大学时却又读的浮躁,读的不认真,但开卷毕竟有益,尽管读的少,但总归还是让我眼界大开。读书毫无疑问,如今完全已经成为我生活极为重要的部分,读书已能让我产生无穷无尽,难以描述的愉悦感和充实感。随着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可供阅读的资源车载不完,斗更量不完,但是我还是依旧喜欢着我的传统阅读方式,依旧喜欢捧起散发着墨香的纸质书籍阅读,依旧喜欢在每一个美丽的黄昏用书让自己安静下来,不求读书能给我的生活带来多少富贵,但求内心的坦然与充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