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馆员,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刚才,几位馆员和参事作了很好的发言,大家就国家文化建设提出了中肯而重要的意见。我代表国务院,向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各地文史研究馆的馆员以及从事文史馆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下面,我就文史研究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深刻认识文化历史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曾说过,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和道德力量。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比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面貌,那么文化繁荣则可以化育一个民族的风骨。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文化建设的滞后,必然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乃至政治文明形成一定制约。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只有当全世界都公认中华文化真正繁荣起来、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候,才是我国真正强大的时候。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历史记录和保存先人活动的事迹,后人透过读史而进行自省,可收到政治、社会教化之功效。清末民初学人连横在《台湾通史》中写道:“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于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国,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历史文化传统往往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兴衰成败,历史文化的根脉始终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发展的精神沃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以载道,史以鉴戒。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文史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总结提炼民族文化历史的精华,古为今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那种对本民族的传统不知爱惜,动辄全盘否定,实际上是自毁根基。历史是解读现实的第一把钥匙,研究任何社会问题都需要以对历史的透彻了解为基础。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古知今、熔古铸今,开辟新的未来。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遗产十分丰厚,历史文献浩如烟海。今天,我们要深入发掘中国文化历史的优秀精神,把遥远的传统变成现实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健康发展。
文史研究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鼓励创新,尊重规律,兼容并包。正反两方面经验表明,实行“双百”方针,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大法宝。如果思想僵化、停滞不前,就会从根本上窒息文化发展、艺术繁荣的生机与活力。要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体验生活,创作更多的精神产品,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贡献。
二、继承和发扬“敬老崇文、存史资政”的优良传统
60年前,政务院文史研究馆刚刚成立时,毛泽东同志就为文史馆提出了“敬老崇文,存史资政”的工作宗旨。其核心有两点:一是老有所养,就是让一批生活清贫的文化巨匠、社会名流能够安享晚年;二是老有所为,就是要借助他们的文史知识和政治智慧,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服务。可以说,文史馆的创建,是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尊贤尚德优良传统的光大。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优良传统。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尊贤、崇文尚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在古代朝廷和地方就曾设有“三老五更”之席位,以示对老人的尊重之意。敬老的实质,就是弘扬人伦礼义、提倡尊贤尚德。我们强调“敬老崇文”,不仅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不仅仅体现为对老人过去贡献的肯定,而且是为了充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存史资政是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华民族有修史的传统,这也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奥秘所在。述往事,思来者。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加深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实,是为了开辟未来。明太祖在论修史时说:“自古有天下国家,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历史上中国史家所秉持的不虚美、不隐恶,以春秋笔法直书历史的原则和正直不阿的态度,形成国史上许多美好的传统和不朽的典范。诸如史家峥嵘之风骨,史料征存之丰瞻,修史制度之健全,尊史观念之浓厚,衍成中国文化传统中独具的特色。史家直书不隐、劝善惩恶、独立不惧的精神,也深深融入人民内心,转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成为民族正气渊源之所出。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善于挖掘自己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从史中求史识”,借鉴经验与教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历史作为民族教育的基础,从而建立国家稳定和谐的秩序。
60年来,文史研究馆秉持“敬老崇文、存史资政”的宗旨,大力支持和鼓励各位馆员积极开展文史研究和艺术创作,牢记周恩来总理当年提出的“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的嘱托,取得了丰硕成果。历任馆长和馆员,如符定一、章士钊、叶圣陶、萧乾、启功、叶恭绰、柳亚子、陈寅恪、沈尹默、齐白石、陈半丁、张伯驹等一大批老先生,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的错误,文史研究馆的功能受到很大削弱。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有了根本性改变,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各地方文史研究馆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组织实施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工程。与此同时,馆员们积极资政建言,为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挥了独特的作用。60年的实践证明,办好文史馆,对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和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天,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学术大家、艺术大师和专家学者的作用不是弱化了,而是更加重要了。社会对他们更应当尊重、更应当爱护,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文史研究的一般规律,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作品。各位馆员都是饱学之士,理当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伟大作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特别是在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方面,文史馆是大有可为的。例如,古书中有大量警句格言,读懂并不太难,背熟也有可能,其中蕴涵着精深的民族智慧和各种有价值的思想经验,经整理诠释,完全可以拿来作为当代人的精神食粮,以利于敬德修业,成长成才。我国近代一些儒商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提倡义利兼顾的商业道德,这对发展市场经济进程中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努力做好新时期的文史馆工作
60年前董必武同志在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成立大会上,曾引述庄子的“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这句话,表达党和政府对文史研究馆的殷切期望。展望未来,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文史研究馆仍然有着广阔的舞台,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新时期我们应进一步办好文史研究馆,更好地发挥馆员的作用。
第一,进一步提高国是咨询、建言献策的质量和水平。政府的政策要符合实际,符合人民意愿,必须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文史馆在国是咨询方面有三个独特优势:一是文史研究馆有许多学养深厚的名流大家,对治国理政经常有独到的见解。二是文史馆职位超脱,没有特殊利益,看问题客观公正。三是大家时间比较宽裕,有条件沉下来静心地搞一些有深度的调查研究。多年来,文史馆强调发挥在政府决策中的咨询作用,馆员们从实际出发,积极参政议政,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比如袁行霈先生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等建议,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王蒙先生关于反对低俗文化、倡导高雅文化的建议,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舒乙先生关于保护研究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建议,也得到重视,国家为此拨款六亿元。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音像著作权政策问题,我在会上没有立即拍板,而是要求有关部门先听听王立平等先生的意见,然后再做决定。文史馆馆员的建议之所以引起重视,就是因为先生们讲出了有水平的真话。还是那句话,“知者尽言,国家之利。”我们要创造有利条件,让各位馆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各抒己见,敢于直言,为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献计献策。
第二,在推进国家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迁,中华文化经历了罕见的浩劫,整理、传承、光大中华文化是一项繁重而紧迫的任务,有些带有抢救的性质。文史研究馆集中了一批饱学之士,许多老先生在传统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方面造诣精深,海内外享有盛誉,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陈寅恪先生曾经说,一个被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是为此文化精神所化之人,其文化担承力是无与伦比的,他有远大的眼光,不会为眼前的苦难所挫折,不是一遇到困难就天地断道。像司马迁写《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为生民立命;顾炎武写《日知录》,目的很明确,就是经世、明道。我与馆员们多有交往,或当面请教,或书信往来。我深深地感到,他们学识渊博而淡泊名利,渴望把毕生积累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不少老先生已届耄耋之年,政府有责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必要的照顾,使他们的夙愿得以实现。我们要为各位名耆硕儒创造老有所为的良好环境,使大家心情舒畅、安享晚年的同时,专心从事文史研究和艺术创作,争取再出更多的传世精品。
第三,自觉承担起博采众长、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刚才馆员在发言中,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中西文化会通的问题。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代,任何国家文化要发展繁荣,都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流和对话。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越是具备开放性和进取性,其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就越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因兼收并蓄而丰富多彩,因博采众长而永葆活力。文化交流和会通不但能让我们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我中华文化。回顾历史,汉唐人对未来文明的开放胸襟与拿来为自己所用的宏大气派,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两个历史高峰。西方近代文明从明朝末年逐渐传入中国,影响着中国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但中华文明并没有失去自主能力。中国文化界应当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努力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积极吸取其他各种文化的先进因素,使中华文化不仅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只有这样,具有几千年历史而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才能重塑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形象,才能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再现自己的辉煌。文史馆的老先生都是鸿儒硕学,具备开展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优势,要自觉承担起弘扬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致力于中华文化的研究和对外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和融合,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第四,继续为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60年来的实践证明,文史馆既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党外知识分子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尽管文史馆馆员来自不同党派或是无党派人士,却有着共同的爱国热忱,都是我党长期合作共事、肝胆相照的老朋友。文史研究馆的固有优势是文史研究和艺术创作,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有利于密切党同知识界、文化界的联系,有利于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我们希望各位馆员继续发挥好自己社会联系和人脉关系广泛这一优势,积极参与海外联谊工作,通过著书立说、艺术创作等形式,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继续作出新的贡献。
各位馆员,同志们:
回望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在历史长河中曾几度出现群星璀璨、壮丽辉煌的文化高峰。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也必将成为中华文化迈向新高峰的世纪。面对如此豪迈的伟大事业,文史研究馆完全可以大展宏图。让我们同心协力,扎实进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不懈努力!
SourcePh">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