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春秋战国——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文化大繁荣

春秋战国——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文化大繁荣

春秋战国——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文化大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兴盛, 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诸侯竞相称霸,各国都需要人才,这就促成了人才辈出的局面。当时还没有形成对文化的管制,从...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兴盛, 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诸侯竞相称霸,各国都需要人才,这就促成了人才辈出的局面。当时还没有形成对文化的管制,从而造成了言论非常自由的社会环境。

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农家、医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农家、医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

我们来看一下“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他在40岁以前,主要活动是教书。42岁那年,带著车子数十乘、侍从弟子数百人游说齐、魏等国。晚年回家著书立说,今存《孟子》7篇就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体现。孟子宣扬“仁义”、提倡“仁政”,主张“法先王”。他说“仁政必自经界始”,就是说实行“仁政”首先要恢复周代奴隶社会的井田制。他认为古代比当代好,要人们“遵先王之制,守先王之法,行先王之道”。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著《荀子》一书,他赞扬富国强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赞扬秦国。他对孟子等的陈旧学说有过激烈的批判。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是研究道家思想的珍贵数据。

在《老子》一书中,提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柔弱胜刚强”这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是非常可贵的。由于老子站在没落奴隶主的立场上,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种反动的、倒退的主张,反映了奴隶主阶级对前途丧失信心的思想倾向。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庄周对老子唯心主义的“道”解释得更加神秘。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是无限的东西,它生出天地万物,连鬼神也是“道”生出来的。只有“真人”才能得“道”。他认为事物万变无常,没有什么是非标准。庄周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演化成相对论,这是道家思想的大倒退。他认为社会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毁灭,人活著也没什么意思,只不过是一场大梦,不如死了痛快,死了才是“大觉”。这种厌世思想表明奴隶主失掉政权后的绝望。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要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子提出“兼爱”的理论,使“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对卑贱的人也要给予平等的地位。这种抹煞阶级界限的抽像的人类之爱,在阶级社会里,只能是幻想。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授课笔记编撰而成的。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说学,虽然主流是进步的,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但存在软弱改良的一面。如他把政治革新的希望寄托在“圣君”身上;提出“明鬼”学说,相信鬼神,鼓吹鬼神的作用,反映出他的思想局限性。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秦始皇读了《孤愤》、《五蠹》这些文章,曾感叹地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从旁介绍说:“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不久,韩非来到秦国。李斯妒其贤能,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了韩非。然而,韩非的学说却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他认为“法”是根本,就是说,新兴地主阶级的政策、法令是社会的准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使之深入人心。“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包括按照人的才能来派定官职,对群臣暗中考察。“势”是指君王的地位和权力。韩非认为只有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就是主张“罢黜百家”,崇尚法制。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一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白马非马论”)。

六、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七、纵横家

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八、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九、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十、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十一、兵家

兵家主张运用武力通过战争来达到统一国家的目的。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

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

十二、医家

代表人物:扁鹊。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型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很多,但阶级阵线非常鲜明,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上一篇: 翻历史网: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都有哪些出名的“家”?
下一篇: 竹蓬村,一个可以用来摹画的地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