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这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一个伟大政党难得的历史时刻,回望来时路,回眸心灵史,总结成功的经验与教训,重温初心与使命,焕发精神迈向新的百年。8月1日出版的2020年第八期《博览群书》杂志,全新推出重磅专栏“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该专栏得到光明日报和中央党校大力支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专家团队倾力打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主任李文堂教授担任栏目主持人。
李文堂在主持词中指出,“晚清以来,中西文明深度接触,中西思想文化激烈碰撞,有冲突与融合,有交流与交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在这种激烈碰撞中走过来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百年史,而且也延续和创造了自己的经典,可谓有史有经。没有一个现代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如此忠诚于自己的经典,视经典为神圣,以经典为信仰之源;也没有一个信仰型组织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将经典化为历史,在历史中诠释经典,在实践中重构经典。”“马克思主义经典不是思想孤岛,而是人类文明孕育出来的果实,无法割断与人类文化经典的关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绝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而是活着的历史生命。他阅读,他思考,他创作。他漫步在人类文化经典之林中,与不同文化传统对话,与不同思想流派交锋。没有这一切思想活动,就会故步自封,一潭死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气象。”“党内大批政治家、知识分子、普通党员干部,都通过直接的阅读或间接的接触,与人类文化经典发生这样与那样的联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一起书写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史。”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田嵩燕在《:20世纪中国革命的序言》一文中指出,《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的主旨就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讨论人类社会的伦理原则。严复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翻译此书,正是要借助进化论思想警示国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公理,今日之中国要想避免亡国灭种的命运,必须奋起自强,救亡图存。严复译书的目的在于呼吁救亡,因此他只选择了原书中他认为最符合当下中国需要的部分进行翻译,并且在译文后写下了大量案语,结合现实,发挥己见。严复这部“评论版”的译作于1896年完成,1898年以《天演论》之名正式出版。据统计,《天演论》问世后先后刊印过三十多个版本。《天演论》直面近代中国救亡图强的时代主题,为困顿与求索中的中国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思想界引起巨大震动,并且迅速风行全国,“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词汇一时间成为了知识界、媒体热烈谈论的高频词汇。流风所及,有的学校将《天演论》列为教材,有的教师让学生做“物竞天择”的命题作文,更有不少爱国青少年自号“竞存”、“适之”。《天演论》流布数十载,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鲁迅、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都曾研读过《天演论》。“从《天演论》问世之后数十年间中国社会的思想演进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天演论》的出版传播为20世纪的中国人开拓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为此后数代人的成长提供了精神力量和思想资源。同时,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们又是在不断与《天演论》对话的过程中,开辟了新的理论境界,为中国的变革发展指引方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天演论》堪称是20世纪中国革命的序言。”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林雅华在《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一文中指出,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德文全貌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 1)第一部分第3卷出版。在与西方几乎同步的情况下,《手稿》的节译本进入中国。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它对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真正对《手稿》展开全面研究的当属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李达在深入研究日译本《手稿》的基础上,于1935年出版了《社会学大纲》。在其中,李达援引《手稿》内容阐发了人类认识能力的辩证过程。在1937年版的《社会学大纲》中,李达创造性提出了“实践的唯物论”概念。1938年,毛泽东在阅读《社会学大纲》时批注道:“找出法则,指示实践、变革社会,这是本书的根本论纲”,更称其为“第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马列主义的哲学教科书”。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中,历史是一个趋向未来的世界图景。马克思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首先是对资本主义世界中人的异化这一基本现实的批判。“人的定义”与“人的实现”无疑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和基础。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洋溢着一种人道主义的激情,从而与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全然漠视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张宏明在《重读》一文中写道:据说,列宁当时很推崇《起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只是考虑其难度可能会令人沮丧,对知难者还特意宽言鼓励。但对于年轻的中国先进分子来说,比这更大的困难都阻止不了渴求救国真理的求知欲,中国最早翻译《起源》的人就是我党一位早期的重要领导人物——蔡和森。1920年,蔡和森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语水平还是“聋哑兼全”之际,每日手捧“字典一册,报纸两页,以为常”。经过半年左右的“猛看猛译”,蔡和森已经能够翻译报纸上相关的社会运动和革命运动的报道,作为通信资料与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新民学会的同仁往来通信。蔡和森在旅法期间还阅读和翻译了包括《起源》在内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1921年回国后,蔡和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到国共两党联合创办的上海大学任教,讲授《社会进化史》课程,课程讲义即以《起源》为蓝本,同时汇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重要观点,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阐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普遍性。新颖的理论加上生动的讲授,让蔡和森的课堂经常爆满,甚至窗外也站满人。1924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了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其后五年再版五次,成为《起源》首个特殊的中译本。《起源》思想的传播,教育和影响了一大批共产党人、知识分子、有志青年和劳动群众,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做出了理论贡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张城在《王阳明为何不惧“病狂丧心”之讥》一文中指出,王阳明的“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这种只有救尽天下病狂丧心之最后一人,自己才得以被拯救之精神,其实与《共产党宣言》所言“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的救世精神内涵相当一致。在毛泽东看来,这种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奋斗到底的牺牲精神,就是生命的事业:“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这种共产党人的牺牲精神就是一种信仰觉悟升华后的良知救世情怀。毛泽东一生持守人民史观,对于人民这一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先当学生,再当先生。他曾这样与全党同志共勉:“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他深信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与人民同心同德,持群众立场,走群众路线,共产党人才不会是无源之水。
据光明日报《博览群书》杂志主编董山峰介绍,2019年8月,《博览群书》推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设专栏“重读红色经典”,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担任专栏主持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组织一批著名文学评论家倾力打造,产生了巨大反响。2020年7月,“重读红色经典”专栏在专家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中圆满结束。2020年8月,由《博览群书》与中央党校文史研究部联合打造的“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又与广大读者见面,这是《博览群书》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磅专栏,将在今后一年时间里,陪伴广大读者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源泉。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