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嘉善县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嘉善县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嘉善县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嘉善县委员会 嘉善政协 通知公告

千年古镇西塘,钟灵毓秀,文人辈出,其“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文景观交融辉映,凸现了一份独有的文化品位和悠远的历史意蕴。

胡蒙子先生(1880—1955),名兆焕,号梦朱,世居嘉善西塘。幼聪慧,時正值废科举,兴学校。他自考中秀才后,目击朝政腐败,列强环伺,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获得新知,入上海师范学堂攻读。毕业以后又进南京法政学堂修习。学成后即从事教育工作。他的一生,热衷教育事业垂四十年,其道德风范,足资后辈师法,为西塘人所骄傲,亦为古镇平添了一道不寻常的人文风景。

立志教育救国

胡蒙子先生走向社会,正当清末民初,那时清廷衰弱,列强割据,民生凋敝,危机四伏,国亡无日。适值辛亥革命暴发,有识之士纷纷探索救国苏民之道,先生作为一名有感知的知识分子,很自然地立下了教育救国的志愿。先生于痛恨清廷腐败无能及丧权辱国之余,积极在家乡西塘响应孙中山先生推翻清帝制的民主革命号召,奔走呼号,不遗余力。正如他在《六秩述怀》诗中提出的“治平道本在修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于培育一代英豪,才是振兴中华的上策。

辛亥革命前夕, 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的领袖蔡元培先生遭到清政府的缉捕,曾一度潜来西塘,先生闻讯冒生命之险即将其掩护于马鸣庵中。马鸣庵位于西塘南郊文水漾湖心,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相传有石马沉于湖中,夜半常有马鸣声澌澌入耳,故而得名。在先生的鼎力相助下,湖水环绕、地理位置相当幽僻的马鸣庵也成了蔡元培先生最理想的避难所。在以后的日子里,先生每每与子女聊起此事,心中不胜感慨。当辛亥革命波及到西塘时,先生立即响应革命党号召,剪去发辫,是西塘剪辫第一人。

胡蒙子先生在清末科举时代,从本邑举人陆勤涵攻读国学,1899年应试科举中秀才。1906年,被嘉兴知府选为十名优才生之一,进上海师范学堂。由于他有意“欲护民权因读律”,又进南京法政学堂进修法律。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实现他教育救国的夙愿,1915年在江苏金山县办起了一个金山师范讲习所,以就师资。后又应浙江省立二中(校址嘉兴)校长计仰先先生之邀就任该校学监。计仰先先生是浙江省有名望的教育家,办学认真,一丝不苟,所以二中的名声在全省也首屈一指。在任职期内,先生又奉浙江省教育厅指派前往日本考察教育(有《日本游记》记录其详情),归国后仍回校供职,并将日本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运用于国内教学中。

时北洋军阀专政,摧残教育,鱼肉人民。有一次,嘉兴各界为响应“五四”运动,各校列队游行,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行抵县衙门前高呼口号时,北洋军阀在嘉兴的代理人县知事竟令警察开枪射击。当时二中的队伍在前,学生朱培生当场中弹受伤,情况十分危急。先生义愤填膺,率令全校师生急电省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并协同嘉兴各校一律罢课,各商店一齐声援,实行罢市。民情鼎沸,一致要求惩凶道歉,救恤伤员。在群情愤慨和各界民众的压力下,终于打击了嚣张的反动气焰,并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情。

无所畏惧的民族节气

20世纪初,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提出了“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20年,胡蒙子应张謇先生邀欣然赴南通女子师范任教。1922年,先生又应黄炎培先生邀往上海浦东中学任学监。浦东中学创建于1907年,是沪上成立最早的一所完中。创始人杨斯盛倾其家产,兴教救国,聘名人至交黄炎培先生为浦东中学首任校长,立校训:“勤、朴”二字,奠定了学校发展的人文基石。该校自开办以来,因设施先进、师资精良、教规灵验、校风纯朴,造就了不少人材,蜚声沪渎,曾享有“北南开,南浦东”之盛誉。

胡蒙子先生浦东中学任教期间,国民党知名人士蒋经国先生也就读于此。胡蒙子先生富有正义感的品德和对蒋经国的循循善诱,给蒋经国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以至多年以后,当先生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职时,刚从前苏联归国的蒋经国仍不忘前去拜谢看望恩师。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内乱不息、外侮侵凌的灾难之中,同时又是中国人民觉醒的时代。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不断壮大,唤醒了民众,形成了一股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当时胡蒙子先生正在上海浦东中学任职。学校里群情激愤,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在我们国土上的暴行,同学们决定到“英租界”去示威游行,先生毫无顾忌毅然加入到学生行列中,一方面声援学生运动,一方面又便于沿途关照。起先有人劝阻说:“到租界上去游行,怕巡捕拦阻,可能会发生冲突,恐有危险。”但先生很不以为然,认为听凭帝国主义杀害我们工人同胞,乃国家民族之耻辱,怎能容忍!他终于不顾安危,渡过黄浦江进入“租界”,参加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上海各界群众奋起声援这一正义行动。当时帝国主义慑于人民群众的威力,没有敢再肇事端,学校师生安全返校。

1928年,浦东中学沈履之校长调任南京中学任校长,胡蒙子先生同时前往任该校秘书。第二年又应沈校长夫人杨葆康之邀请开办中央大学区立南京女中,任秘书。

为桑梓服务

人杰地灵的嘉善,素有兴学重教之风。但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时,嘉善却还没有一所中学,高小毕业要升学就必须到嘉兴、杭州等地进省立中学,负笈他乡,颇多不便,学生和家长们多么盼望自己县城能有一所中学。1926年,胡蒙子先生有鉴于此,商呈县政府后决定筹设创办一所嘉善县立中学,定名嘉善县立初中(即:现在嘉善高级中学前身),并担任第一任校长。先生苦心擘划,备极辛劳,使莘莘学子得以就近攻读,称便群众,全县上下人人称颂。学校创立以后,先生锐意精进,有志于教育改革,通过教学实验,拟订了一整套教学体制和课程改革的计划。然先生的锐意创新举措与当时国民党嘉善县党部、教育局发生争议,相持不下,先生便赶赴杭州向省教育厅陈述意见,先生慷慨陈词,得到省教育厅的高度支持。

归途中,胡蒙子先生忽在嘉兴下车,在范古农先生家住一宿,次日由水路折回西塘家中,到家后杜门不出。原来事出有因,机警的先生事后说:“那天有消息传来,嘉善车站伏有狙击,因而中途变更路线。”这时嘉善县立初中大部分师生拥护他的主张,推派代表到西塘迎接他返校继续主持校政。轮船到埠,只听到鞭炮齐鸣,欢迎队伍云集码头,上岸后由乐队前导,一路上同学们唱着欢迎歌曲,其中有歌词:“蒙子先生,道德高尚,学问优良,热心教育,服务家乡……”。到校后,先生立即举行全体师生员工大会,会上先生情绪激动,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重申他的改革教育主张,并表示将不屈不挠斗争到底。风潮平息,学校秩序恢复井然,弦诵不息。

出生于西塘江氏名门的书法家江蔚云年少时曾就读于嘉善县立初中,亲聆过胡蒙子先生的教诲。惜江先生刚入学不久即病倒,时先生担任嘉善县立初中第一任校长,先生每夜必饬人送糜供食,并时时登楼慰问,关怀备至,令江先生铭记终生。“胡公慧睦又温谦,课外时将苦语砭。夜夜夜深犹馈食,一瓯食粥枣香兼。”江先生每次忆及此事不无感怀万分。

1930年前后,胡蒙子先生兼任浙西水利议事会委员,这是一处地区水利建设的规划审议的机构。浙西杭、嘉、湖一带地势低洼,河港交叉,雨量稍多,田地被淹,造成灾害。西塘地处水乡泽国,尤其是东北水域——祥符荡,经常风激浪高,泛滥成灾,他在议事会上,反映了这一情况,陈述利害并订出消除水患的具体措施,即在祥符荡修筑一水坝,以石易砖,以抵御风淘,调节水流,获得会议通过拨款兴建,竣工后这一带农田从此受益,航运安全。他在《六秩述怀》诗中有句:“祥符幸捍风涛患”。先生以能为桑梓服务,有益于人民引为快慰。

热衷教育事业

1931年,胡蒙子先生调往浙江省教育厅任秘书。1934年,又一度调任浙江大学文学股主任。旋又应浙江省立四中(即宁波一中)校长沈其达之聘先后担任训导主任(即:教务主任)、语文教师等职。

日寇南侵,烽烟四起,民不聊生。为了心中的宏愿,胡蒙子先生决意离开自己熟悉的江南,转辗赴滇,1939年来到昆明应西南联合大学之聘任总务处干事,主持学校行政工作。众所周知,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日寇横行,国土被侵,内乱不休,生灵涂炭,民怨沸腾;反饥饿运动风起云涌,爱国志士无辜被害,大好的祖国山河满目创痍。先生感慨万千,常与南社旧友柳亚子、余十眉等诗书往回,用以发泄胸中块垒。

柳亚子先生乃胡蒙子先生多年来的知交。民国初年,柳亚子先生组织爱国文学团体南社时,先后有余十眉、胡蒙子等17位西塘籍人士参加,结成社友,诗词唱酬,杯酒联欢,感情深笃。往年春申江头、西子湖畔、鸳湖烟雨常有他们的足迹,南社刊物也是他们,更重要的是志同道合、民主革命的爱国思想,把他们真正地连接在一起。1932年,先生之子胡节在上海结婚,先生特邀请亚子先生为其子证婚,亚子先生欣然莅临。胡蒙子先生到昆明后,亚子先生也在柳州小住,昆明与柳州相迩,俩人书信、诗文勤于往来,互勉互慰,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

八年抗战终于结束,中国人民终于冲破了层层铁幕,胜利的曙光普照大地。那时先生已年近古稀,心情却何等舒畅!

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时写的《六秩述怀》诗中,胡蒙子先生总结一生经历有句云:“忝拥皋比三十载,却栽挑李六千枝”,先生在引以自慰之余,但也深感不足,总认为要以有生之年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力量, “身教常羞毋自欺”。多年的教育实践形成了先生一整套的教育理论:教育为立国之本,必须实事求事,脚踏实地,要以教、学、做三者联系在一起,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教育宗旨在政治上应以爱国主义为本,以三民主义为准则(当时推行三民主义),达到格物致知,才能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精神方面要做到诚能格天,以仁为出发点,戒浮躁,崇节俭,绝虚荣,重气节,达到天下为公。先生常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与陶行知、沈钧儒、黄炎培诸先辈意气相投,做到严以律已,他认为:“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明确了教育培养一代新人极为重要的一环。

潜心佛学

胡蒙子先生除热衷教育事业外,毕生笃信佛教,对佛学造诣颇深。早岁曾与范古农居士及印光、太虚法师等交遊,闲来常与好友切磋宣扬佛学。先生的大半生伴随着黑暗的旧社会,对社会最低层的民生疾苦有着最深刻的感知,你抢我夺,尔虞吾诈,钩心斗角,损人利己,真是苦海无边,只有以佛法来改造人心和挽救这个世界。佛学的积极意义是舍已为人,普济众生。由于时代的局限,在过去的知识分子中有同样信念的也不乏其人,如苏曼殊,李叔同等都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先生所以崇尚佛教的另一原因——即佛教可辅助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之不足,他倡导日行一善,促使民众向善,改良社会风尚,减少犯罪。

1946年,西康唝噶活佛呼图克图,来上海访问,继往嘉兴楞严寺开“时轮金刚法会”,并将访游杭州。已从西南联大退休返回故里、素信佛教的胡蒙子先生,特请活佛便道来西塘卓(驻)锡。至日,先生到嘉善亲迎,下榻于西塘家中之西园“观月轩”,先生之女胡亚龙任活佛翻译。活佛属佛教密宗,不茹素食,故就当地应时鱼鲜及肉类作菜肴,待以上宾之礼。活佛体魄魁伟,仪表丰满。在举行讲经、授戒等法事时,由镇上佛教绅士及信仰群众,借用七老爷(护国随粮王)的出会座轿,请活佛坐着,由八人抬轿,前面有人提着香炉前导,炉中燃着檀香,后面则善男信女执香随从,在全镇兜了一圈,形同迎神赛会。神座一直抬到位于镇西塔湾街上的雁塔禅寺(俗称长庵)佛教会内,活佛才离轿进内举行佛教仪式——讲经授戒法事,盛况连续数天。其中有一仪式,系在信徒头顶上种草(唝噶从西康带来,形如稻柴蕊样)。这是一项新鲜仪式,信徒跪在活佛面前,由活佛助手给信徒摩顶种草。据说,能在头顶上种牢的人有“地志”(与佛有缘的意思),将来必定有福又有寿。

西康唝噶活佛卓(驻)锡西塘,成为西塘近代佛教的一桩美谈。

西园和嘉善县修志馆

西塘有西园,位于西街计家弄内,园北即为胡蒙子先生故宅。西园,明代系朱氏别业,后出让给孙氏。园内有树木、花草、假山、亭池、曲桥之胜,历来可谓镇上风景幽美之处,亦是西塘文人雅士聚会休闲、津津乐道之所。1920年,柳亚子先生偕同陈巢南先生来西塘时,与西塘的一批南社社友们在该园吟叙合影,仿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诗人黄庭坚的“西园雅集”,将照片题名“西园雅集第二图”。之后,西园便成了西塘人文荟萃的标志。遗憾的是,那年先生因在南通任教,无缘此次聚会。

1935年,孙氏将西园典给胡蒙子先生,先生便入住西园。西园的景色依旧,只是当年柳亚子先生和南社社友们早已离散,只是整个中国社会依旧处于一片阴霾之中,花好月难圆,先生遂将原西园茶厅“听涛轩”改为“观月轩”,以期盼“云开月出”的那一天。

1946年抗战胜利,胡蒙子先生顿觉神清气爽,决定辞去西南联大之职,回家乡发挥余热。1947年,国民党嘉善县党部召开执监委员联席会议,讨论《倡议筹组县修志馆,重新增修我县地方志》议案,案由为:“旧版《嘉善县志》已经失修了五十三年,历史必须连贯,重修旧志已刻不容缓。” 不久,嘉善县修志馆正式成立,鉴于先生的学识和威望,国民党嘉善县政府正式聘任胡蒙子为馆长,郁慎廉、江雪塍为编纂,主持重修《嘉善县志》工作,与此同时,相应聘请大约三十位熟谙乡情的地方人士担任特约撰稿员。

是年夏季,嘉善县修志馆在西塘镇开馆成立,馆址即西园“观月轩”。先生等人虽欣然应聘,但亦感负此重任,非比寻常,唯不懈工作。同年十一月,县政府召开第一次修志工作会议,由先生主持,县长陈诫、县党部书记长章奇生、参议长许甸原出席会议,各特约撰稿员约二十多人与会,县志编纂工作初步开展顺利。1950年, 热心于文化事业的胡蒙子先生将珍藏多年的《二十四史》古籍珍本捐赠给浙江图书馆。1953年,先生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第一批馆员。

解放后百业待兴,有着崇高威望的胡蒙子先生先后出任土改陪审员,西塘文化馆馆长,又被推选为嘉善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抗美援朝慰问团团员。不料,有一次在嘉善车站集合赴吴兴慰问志愿军时,先生摔了一跤,不慎伤及筋骨,受伤折返,从此便体力不支。1955年5月17日,先生患肝硬化病逝杭州,终年七十五。归葬故里时,嘉善金树珉县长亲临致祭,各界代表宣读祭文,故里乡亲依依难舍一路相陪送别先生,绵延数里不绝。

“一尘不染绝纤尘,尽瘁教育四十年。”一代教育家胡蒙子先生,其高尚的道德品行、渊博的学识阅历,及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已永远载入了西塘的文化史册。

上一篇: 传承历史文脉 讲好港城故事 | “山海书谭·文史讲堂” 暨《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集中捐赠仪式赓续优秀文化基因
下一篇: 端午到,粽香满金城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