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一封书信送到了毛主席手上,写信的人名叫岳昌烈,是桐乡一名教书先生。
他在信里表示,自己一家人的生活非常困难,希望得到帮助。
岳昌烈写这封信的时候,乡亲们没少冷嘲热讽,因为岳昌烈是乡里有名的“书呆子”、“酸秀才”,大家都觉得他这是异想天开,把主意打到了中央头上。
时代巨变
但是,过了几天,全乡都被惊动了。
因为,居然真的有几个解放军模样的人造访了岳昌烈的家。
他们确认了岳昌烈的身份之后,便告知岳昌烈:毛主席对他的生活状况很是关注,现在,地方上已经为他在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安排了工作,他不用再担忧了。
其实,岳昌烈的身份不简单,他正是民族英雄岳飞的第二十七代孙。从小,岳昌烈就是听着岳飞的英雄事迹长大的。
岳昌烈羡慕岳飞能有那样的家国情怀,相比于自己的老祖宗,岳昌烈的人生是有些“失败”的。
其实,岳昌烈出生那会儿,他的家境十分殷实,是浙江有名的书香世家,父亲不仅有才学,还精通商业,名下的土地商铺不计其数。
儿子岳昌烈出生之后,父亲十分欢喜,对岳昌烈寄予厚望,因此给儿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请了乡里几个博学地大儒来教岳昌烈做学问。
因为岳家世代书香,所以岳昌烈的父亲希望儿子将来能够进士及第,光宗耀祖。但遗憾的是,几代以来,岳家还没有出过进士。
在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加上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排序,只有通过了朝廷的选拔,才算是真正的饱学之士,更能为家族争光。
更何况他们又有岳飞这样一个忠正的祖先,所以,父亲十分希望岳昌烈能够如岳飞一样,进入朝廷,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父亲的期望,岳昌烈当然一清二楚,他不想让父亲失望,所以拼命地读书。
他也的确很有天分,不到十岁便熟读经史子集,吟诗作对更是不在话下,甚至有人喊他神童。可是,岳昌烈也只在童年时代辉煌了一阵子,便很快迎来了急转直下的人生。
成人之后,岳昌烈便参加了考试,头一次便考中了秀才,这让父亲欣喜若狂,满心等着儿子再考取进士。
可是,进士哪里那么好考?
虽然清朝末期,进士文章已经是被条条框框严格限制的八股文,但难度并没有降低,凡是敢去考进士的,个个都是做八股文的高手。
天下人才济济,岳昌烈在乡里虽然是个神童,但是放到全国,不乏比他才能突出的。所以,他考进士这件事情迟迟没有进展。
更糟糕的是,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这下,岳昌烈再也没有考进士的希望了。
这让岳昌烈备受打击,作为一个旧时代的文人,进士及第是他最高的人生理想,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动力,而现在,梦想破灭了。
想要继续考试,已经不现实,往死里钻研八股文也失去了意义,但问题在于,除了闷在家里做八股文,岳昌烈没有其他的技能。
这是时代的悲剧,因为在封建社会,只要能榜上有名,哪怕不事生产,永远寒窗苦读,也不算丢人的事情,反正岳昌烈家里有的是钱,能够供养他。
假如他真的考中,去朝廷里做了官,就更不用担忧生存问题了,反正可以依靠俸禄。
但这些幻想随着清王朝的覆灭,都成了一句空话。
艰难求存
岳昌烈很难适应时代的变化。在家里闷了许久,他才终于鼓足勇气,报考了杭州新式学堂。
从旧式教育转变为新式教育,对岳昌烈来说,可谓是迈出了一大步,但是,他在学校里的生活过得十分苦闷压抑。
新式学堂的教育方式让岳昌烈无所适从。而且,他的性格非常孤僻,根本无法和同学相处。
这也和他长久以来接受的教育有关,因为父亲对他管教严格,所以岳昌烈从小就性子老成,沉默寡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而且他多年来只读四书五经,到了新式学堂里,学得都是一些“西洋”课程,更别说还有许多同学,早就开始闹革命。
新时代里,只有岳昌烈像个老古董,当然,他不是没有努力过,在新式学堂待了两年,他的成绩虽然不算优秀,但也能保持在中上。
尽管性格孤僻,但他心地善良,性格厚道,所以渐渐的也交了一些朋友。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岳昌烈逐渐适应的时候,战争爆发了。
国家眼看分崩离析,学校也无能为力,为了躲避战火,学校只能宣布停课,岳昌烈也提前毕了业,可是毕业之后,他更加不知道要何去何从。
他实在没有养家糊口的本事,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他父亲的生意也因为连年的战乱大受打击,商铺纷纷倒闭,田产被军阀征用。
他们一家人别说维持过去的富裕,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岳昌烈只能努力找工作,来来回回忙碌了几个月,总算得到了嘉兴一所学校的聘任书。
岳昌烈有真才实学,去教书看起来倒也很适合他。可是,让岳昌烈这样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去教导上百名学生,实在是难如登天。
上课第一天,岳昌烈就感到百般为难,虽然他尽力想要教授知识,可是他一张口,就觉得紧张,加上他熟读的四书五经,对学生们而言是老古董了。
这让岳昌烈非常痛苦,他虽然博学,却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教书先生,教了几天,学生们就十分不满意,学校也时不时敲打他,让他提升教学质量,否则就要让他打道回府。
这让岳昌烈很受打击,他只得连夜写教案,希望自己上课能让学生满意,可到底无济于事,最后,学校还是把他赶了出来。
岳昌烈郁闷地回到老家,此时他的父母都已经年迈,体弱多病,家中的担子都落在岳昌烈身上。
在亲戚的资助下,岳昌烈在乡里办了个小学堂,因为招收的都是小孩子,所以教学难度也勉强可以应付。
当然,从一个秀才最后沦落为乡间学堂的教书先生,岳昌烈内心的落差可想而知,只是,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
靠着这个小学堂,岳昌烈勉强能够养家糊口,可是,战争再一次改变了岳昌烈的命运。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岳昌烈的家乡当然也难逃战火,很快,日本人进驻县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们为了活命,纷纷逃离家乡。
这样混乱的时局,岳昌烈的小学堂自然也开不下去了,学生越来越少。最后,岳昌烈只能将学堂关闭。
但是,麻烦事接踵而来,很快,日本人开始大量征税,连学堂的房舍都被日本人“充公”,同时,岳昌烈还被乡里的保长派了一批乱七八糟的税款。
岳昌烈欲哭无泪,他想告官,可是县长都是日本人委派的,哪里会为岳昌烈做主?
日本人根本不会讲道理,要么破财免灾,要么一家老小都得等着进牢房,万般无奈之下,岳昌烈只能把自家的祖宅献了出去,这才保住了一家人的平安。
气节不改
这一遭把岳昌烈吓得不轻,他也实在找不到养家糊口的营生,所以只能靠变卖家产度日。
但是,父亲留下的家产本就不多了,迟早会坐吃山空。
一开始,岳昌烈一家人还能勉强维持温饱,但是渐渐地,家中值钱的东西已经变卖干净,一家人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这个时候,忽然有日本方面的代表找上门来,点名要见岳昌烈。
岳昌烈满心疑惑,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日本人得知他是岳飞的后人,竟然有心要推他出来,做个代表。
日本人这一招不可谓不狠毒,都知道岳飞是精忠报国的代表,如果岳飞的孙子投靠日本人,做了汉奸,那对于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怀绝对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日本人开出的条件很是丰厚,只要岳昌烈答应,不仅他过去被收缴的田产商铺可以如数奉还。而且,日本人许诺让他做高官,他想要多少赏钱,日本人都可以给。
这个条件让许多人眼馋,但是,岳昌烈听到日本人这样说,只觉得大受侮辱。
虽然半生以来,他过的一直十分落魄,但始终没有忘记岳飞传下来的铮铮铁骨,即便一家人的日子再难过,岳昌烈也绝对不会做汉奸。
所以,他当场回绝,他强硬态度引起了日本人的不满。此后,日本人三番五次上门骚扰,让岳昌烈不胜其烦。
最要命的是,一家老小还要时刻防范日本人的报复,岳昌烈养家本来就困难,现在他被日本人针对,想要活下去就更难了,但即便如此,岳昌烈还是没有屈服。
虽然岳昌烈一辈子都没有做出过能够和岳飞相比的功绩,但是,他坚守住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底线。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1945年,日本人终于被打回了老家,岳昌烈也能松一口气了。
只是,这些年折腾下来,他们家真的是一分钱也没有了,说一句家徒四壁也不为过。
岳昌烈多年来为了逃避日本人的报复,只能带着全家老小东躲西藏,整个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了20岁。
即便抗战结束。他也很难再找到什么工作,而且,身体也被颠沛流离拖垮了,变得虚弱不堪,得长期的求医问药。
岳昌烈找不到出路,回到家乡,却又遇上灾荒,哪怕想种地维持生活都不可能了。逼不得已之下,岳昌烈只能走上街头,靠着讨饭维持生计。
这时候,不少冷言冷语就灌进了岳昌烈的耳朵里。
在当地,人人都知道岳昌烈是岳飞的后人,如今看到他混成了这个样子,大家不免嘲讽,说他丢了岳飞的脸,又说他一辈子都是个穷秀才。
岳昌烈听到这些话,心里当然难受,可是,连生存都成问题的他,也实在没功夫顾及这些。
到了1951年,岳昌烈一家人贫病交加,眼看要走上绝境,正在这个时候,岳昌烈偶然得知一个消息,说是毛主席非常欣赏岳飞。
这个消息一下引起了岳昌烈的兴趣,这个说法并不假,毛主席从小便非常赞赏岳飞那种抗击外敌的气节。尤其是在抗战期间,毛主席更是多次给同志们讲起岳飞的故事。
因为,岳飞当年的处境和抗战中的中国人民是相似的,都是面临着国家灭亡的风险。
虽然最后由于朝廷昏庸,岳飞没能成功的打败金兵,但是,岳飞的一生都一直在为抗击侵略而努力,而且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他的这份精神也永远流传后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抗战年代,人们最需要的就是岳飞的精神。
毛主席还常常吟诵岳飞的《满江红》,甚至晚年动手术的时候,都要听着这首词。
建国之后,毛主席一直都想要到岳飞的墓上去祭奠一番。
柳暗花明
这件事让岳昌烈忽然有了一个想法,既然毛主席如此欣赏岳飞,那自己能不能写一封信,请求毛主席帮帮自己呢?
岳昌烈对这件事情很没底。毕竟,现在的他已经是个乞丐了,毛主席会理会这封信吗?
但是,他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于是,还是提笔写信寄到了北京。
这件事很快在乡里传开了,大家又不免冷嘲热讽一番,认为岳昌烈完全是白日做梦。
岳昌烈则焦急的盼着回信,可是等了很久。也始终没有消息。
其实,毛主席并没有看到这封信,那个时候,毛主席的工作非常繁忙,很多不太重要的信件,都只能交给工作人员处理。而岳昌烈这封信,自然也就被忽略了。
不愿放弃的岳昌烈在1952年又寄出了第二封信,这封信终于被毛主席本人看到。
在信中,岳昌烈讲述了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
毛主席看到之后,对岳昌烈的遭遇非常同情。
毛主席也派人了解了岳昌烈在抗日期间与日本人抗争的一系列行为,毛主席很赞赏岳昌烈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坚守气节,没有丢了岳飞的脸。
毛主席认为,岳昌烈这个人还是有一定才学的,可以让他去一个比较适合他的岗位。
所以,毛主席经过了深思熟虑,才决定将岳昌烈派到文史研究所去工作。
1952年的时候,毛主席路过岳飞的故乡,曾对别人感慨说:
“很好,很好。岳飞是个大好人。岳家没有一个当汉奸的——都保住了岳飞的爱国主义气节,好!”
这句话即是称赞岳飞,当然也是称赞岳飞的后人岳昌烈。
而岳昌烈经过毛主席的一番安排,在多年的颠沛流离之后,终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不必再流浪行乞。
在文史研究员的位子上,他做的很不错,他过去所读的诗书终于派上用场。
在后半生,岳昌烈一直努力的收集关于岳飞的历史资料,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认识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岳飞,把属于岳飞的这份英雄情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岳昌烈这一辈子,谈不上轰轰烈烈,他遭遇过很多失败,和人们心中的英雄岳飞比起来,他这个后代显得很平凡。
但正因为岳昌烈是时代之中一个普通人,他能够拒绝日本人的高官厚禄,才显得尤为可贵,不论贫富贵贱,岳飞的精神从未消失。
参考资料:
杭州史志《毛泽东与杭州·谈古论今(一):西子湖头觅少保》
人民网《毛泽东:“请替我给岳王坟献个花圈”》
网易新闻《1952年,穷困潦倒的六旬老汉写信向毛主席求助,自称“岳飞后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