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一个读书人“自惭”与“神欢”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一个读书人“自惭”与“神欢”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一个读书人“自惭”与“神欢”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一个读书人“自惭”与“神欢”,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杜甫,王维,诗人

吴中盛文史什么意思_历史吴中_吴中盛文史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韦应物,公元737年到792年,长安人,长安望族,被后世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也被叫做“韦苏州”。我们知道,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到763年,这个时间段。之前与之后,唐朝的气象完全不一样。而韦应物啊,成长于安史之乱之前,19岁成人后经历安史之乱,二十七岁时,青年的韦应物就要去治理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了。他十五岁的时候到唐玄宗身边做近卫,四年后遭遇安史之乱,20岁是面对国家之惨剧,开始发奋读书,22岁进士及第。而同时期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均与进士无缘,同为世家大族的王维,状元及第,可见家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这是一种对比,“兵卫森画戟”,守持兵器的士兵挺立着,在“郡斋”门外站岗,一派肃然。而郡斋里却是“宴寝凝清香”,大家正在宴饮。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这个时候风雨来了,宴会场地也转凉了。可能此时正值夏日,这种凉风至,很舒服。烟雨如画的江南啊。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老病好了些,于是就开始宴请宾客,和苏州的文人士子见一见,活动活动。这也是体民情的一种方式。古时君王让采诗官去采诗的目的,也是就是体察民间的风气,体察民情。作为苏州的最高官,听听本地读书人的心声,也是很必要的。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作为苏州的长官,享受很好的福利,很好地物质条件,但是呢,没有亲眼看到民众的生活变得安康。在这种民众的生活却没有得到很好改善地情形下,怎么能够开怀起来呢?这是一个读书人的担当,也是他的志愿,平天下之志愿,为民众谋福利。后世称他为“韦苏州”,那是不是谁都可以称为“某苏州”呢?做过苏州刺史的不知凡几,但是称为“某苏州”的不多吧,我暂时也就记得韦苏州。说明他真正为苏州的民众做了一些事情。在苏州文人的眼里呢,他也是一个好官。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但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想清楚了,很多事情却不是自己能做主的,无力去改革。也只能像庄子一样,“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啊,也许就能忘掉这些世俗的、“行迹”的纷扰啊。一个读书人的志愿,与他自己在苏州已经做到的成绩,显然不能让自己满意,他虽为苏州的最高长官,但是呢,他也只是这个官僚管理体系的一个代表人物,这个体系也并不能让他满意,而作为一个传统的读书人,他也不能提供革命性的改革,对于无可奈何之处,也只能内在调和,做自己所能做的,再在老庄,乃至于佛家禅家寻求一些安顿,这是自古以来不少读书人的选择。能怎么办呢?到底能怎么办呢?那就这样吧,顺其自然吧。于是“是非遣”,“形迹忘”。韦应物是一个诗人,不像曹操、杜甫那样有力,他更像王维那样,内在去化解,做自己能做的,以求“性达形迹忘”。

但是真的能忘吗?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再回到宴会里,这个时候正处于“禁食荤腥”之期,幸好还能品尝一些蔬果。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这俯仰之间啊,有一种开阖的气象,“金玉章”,苏州是人文荟萃之地,人才还是不少的。

“聆”,聆听。诗人观察他治下的这些文人,心里略感宽慰。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酒能助兴,也能让人忘怀,在此时此刻,诗人暂时忘了“未睹斯民康”,借着“仰聆金玉章”,吃着些蔬果,“蔬果幸见尝”,于是乎,暂时地“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吴中之地,人杰荟萃啊。这个时候,诗人的心怀逐渐地打开。从一时之困局中打开,“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思接东海之阔,观吴中文史之盛。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这里有哪里仅仅是鱼米之乡所带来的那种物质的丰盛呢,其文化也是很盛的啊。

此时距安史之乱也几十年了,天下在缓慢地恢复中,却不复过去的辉煌。但是呢,观吴中之地,文化之兴盛,看到文化自北而南,在南边开始兴盛起来,生长于长安的诗人,感受南方的这种文风之盛,自有一番感怀啊!

一个读书人,有机会出仕,并且也获得了治理一方的际遇,但是呢,“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一种“自惭”却是始终萦绕在其心间的,即便后面“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了,但是呢,还是有那种“自惭”所系,形成一个上扬下惭的张力,这种张力从一开始就那里,这是一个儒者内心的反思与持守。恰恰这种“自惭”,这种未济之念,让他不忘身为儒者的本怀。

上一篇: 10年零差评:这套“国家级”老牌人文历史期刊,比历史剧还好看!
下一篇: “时务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研讨会记叙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