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第十六讲谈谈随笔
主讲人 张宝树
什么是随笔?随笔显然是从属于散文体裁的。它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书写自由,突出特点是不拘一格,随意而谈,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即可纵横恣肆、挥洒自如。
随笔虽然属于散文,但与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又不同,它写人、叙事并不那么细致而具体,多是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同时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感情色彩,更不强求创造多么优美的意境, 在布局谋篇上也不像一般散文那么讲究起承转合。但是,有一样不能忘,那就是随笔不管写什么内容,总要谈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发表个人的观点和见解,这就决定了随笔的理性特征。随笔也跟散文一样,常常要用第一人称,所以阅读随笔时,读者自然也会有一种亲切感。
随笔由于是随意而谈,话题广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所以它的写法比较灵活,题材比一般散文更丰富多彩。比如现实生活的见闻,过往历史的漫忆,所思所想的道理,作家作品的漫评,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工作学习,旅游见闻,市井趣谈以及掌故轶闻等,都能作为随笔的材料,作者就是在这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材料中谈自己的一管之见、一得之悟。当然,随笔的话题还应该是恰当的中肯的,有积极意义、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的内容。
随笔一般常釆用夹叙夹记的方法。随笔偏重于议论说理,或讲述文史知识,或诠释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或书写读书心得,常能启人心智,发人深思。作者往往海阔天空,旁征博引,虽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但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随笔的一大突出特点。
著名评论家阎纲先生曾著文专门谈了“随笔”,他说,“随 笔”敏锐,通脱,精短,胆子大,好发议论,而“学者随笔”,则理趣里面常常多了不少学问。
闫先生还回顾了 “随笔”的发展历程——
他说“随笔” 一体,原来自国外,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引入中国之后,同中国传统的“议论散文”相融合,形成“随笔”新体。除理趣盎然、文体随意这两方面大致近似以外,理性批判的新潮和自由个性的张扬,也都成了这种随笔的显著特点。当年,由于这种随笔贯通古今中西,而改制图强的激情沛然于胸,学贯中西的学人或思接千载的思想家敢为而能为之, 因此,创立随笔新体的责任,当年就落在了一批博学杂识、才 情横溢、敏感而沉郁的新文化人的身上,代表人物是鲁迅和周作人等。周氏兄弟的随笔,当然就是名副其实的“学者随笔”了,它似乎比其后至今的学者随笔多些个人化的胆识与轻松。
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笔随着散文的崛起而中兴。当历史进入能够讲话的时代后,有担承的作家们,上承“五四”新文化的传统,他们终于发声了。巴金作为“五四”时代的作家和后来“在油锅里反复煎过”的过来人,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的第六年,他不顾老病之身,用他颤抖的灵魂和肌肉坚持八年塵战,写完了五集《随想录》,冷对“明明在我四周徘徊” 的“封建的幽灵”,“挖掘别人的灵魂,同时挖掘自己的灵魂,从而给'十年浩劫'作一个总结”。这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注入了随笔之中,于是在巴金的“随笔精神”的感召下,资深的作家们便以战士的姿态纷纷举起手中的笔,回归“五四”反封建的主题,高扬起了科学、民主、自由与人道精神。“讲真话!” 成为当年随笔显示作家风骨的一种思想解放和社会时尚。
进入90年代,特别是到了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巡视南方,号召人们大胆解放思想。文士们这才真正从个人的精神角度进一步审视历史,观察现实,关注民族利益与国家前途,寻觅人类的精神家园,其使命感、责任心,让他们不吐不快。因此,知人论世、谈天说地,而且轻快便捷的随笔一发而不可收了。随笔继续“说真话”,宁说“不一定是真理”的真话,也不说“句句是真理”的假话。
这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随笔创作出现的新景观,就是一批有学问的老作家、老教授、老学者的加盟。在其他文学领域内,老先生们逐渐退出或者半退出,而却将自己大半辈子的酸甜苦辣诉诸散文或随笔。于是,新老随笔作家们敢言近事, 于中外史实(野史犹甚)上下求索,考证钩沉,嬉笑怒骂,探幽发微,颇得“太史公”真精神。张中行1994年推出厚厚的几部学术小品集一鸣惊人。他集史、识、情、理于一身,驾上随笔的车子往来于历史、现实之间,古朴、老辣、漫不经心,不无世故的幽默。既然余秋雨的散文美其名曰“学者散文”,那么, 张中行、季羡林、金克木等一批老学人的随笔自然有了 “学者 随笔”的美誉。读者越来越欢迎,作者越来越多,新闻媒体正好推波助澜,随笔的写作空前活跃。随笔的手法变得多种多样, 呆气尽脱。随着随笔的学者化,有关人文精神探讨的新思考在随笔中有所透露,上点档次的随笔大都被归入“学者随笔”的行列,随笔的品味随之提高。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随笔写作是“五四”以来我国随笔写作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就总体而言,主体意识之觉醒,人格力量之独立,理性批判之深化,视野之开阔,思想之敏锐,智慧之过人,信息之密集,刚柔之随意,曲笔之高明,形式之多样, 作者之广泛,都比“五四”时期有了很大进步。
九十年代后几年,随笔仍保持强劲的势头,就是因为有一批年轻的文评家脱颖而出,他们锐气十足,“粪土当年万户侯”,活跃了随笔的创作随笔的品位随之提高。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一套《外国名家随笔金库》(上下集),在“出版说明”中,有这么一段话: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或为分支,其品种多种多样,诸如史学随笔、读书随笔、文艺随笔、生活随笔等等不一而足。” 还说“外国随笔,丰富多彩,名家如林,作品如织。世纪经年, 不少名家如蒙田、培根、萨特、兰姆、罗素等人的作品,都曾浸润和影响过我国的思想文化界。”
主编叶廷芳在谈到对随笔作品的评价时说:“随笔作为一种作品,它已不是像其表面上的,兴之所至的随意之笔,而是经过艺术家精心营造的、以语言为材料的美学结构,其中饱含着一种观点,或浸透着一种情怀,一种志趣,一种智慧;拿起来任凭敲打都是不散架的。那种一拿就散架,什么也抓不住、感受不到的结构,那才是真正的'随意之笔’。拿起来不散架的随笔也有'兴之所至’而成的,但那是构思成熟后的落笔,或者出自智慧洋溢的大家之手。一篇好的随笔,除了思想感染、观点启迪之外,还应有审美享受。”
了解了随笔的历史传承和品质特征,将有助于我们广大作者多多练笔,写出像样的随笔来。
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就是恰逢其时。正好我们一行人在同一时间想去同一个地方。收拾行囊的心情别提有多么愉悦,更何况那欣欣迎人的远方景点。
在外行走更会关注时间的流逝,从第一天早上出发就紧赶慢赶,终于在碛口古镇追上日落。只见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形成了壮丽的景观。我们来不及赞叹快速奔走,拍下了黄河的黄,落日的黄和岩壁上那些被岁月泛了黄的痕迹。李家山这个村庄,据说是吴冠中先生发现并赞美过的,我们去时,只见寂寞的村庄还有最后一抹夕阳,只是没有看见炊烟升起,它不需要等晚归的人了,门前走过的都是路人。我有点想哭,又一想,它就是守得住寂寞才这么美。
陕西靖边龙州乡有个波浪谷,是红砂岩地貌。我们是一早从山西的碛口古镇赶往这里的。在路上听导游说最好看的一号景区被关了,现在将去的是三号和五号景区。下了车我问了一下开车的师傅,他用浓浓的陕西口音说,俺们眼里就是个山沟沟圪梁梁,看哪都是一个样。嗯,说的也是,旅游就是去别人呆腻的地方。这波浪谷在我们眼里真美,在鲜艳的红土地上舞起纱巾,禁不住大声唱起了信天游……
主讲人简介
张宝树,1942年7月20日生,男,汉族,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纪实)签约作家、河北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天津散文研究会名誉会长、《散文福地》杂志主编。
1986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处女作《觅春》,从此开始文学之旅,先后发表作品数百篇,200余万字。结集出版的作品有:《中国现代寓言赏析》,散文集《生命的辉煌》、《走近真实》、《幸福在彼岸》、《张宝树散文精选》,报告文学集《寸草春晖——来自教育的报告》,文化随笔集《造神史话》等。代表作品和获奖作品有:《雁北魂》收入《中国游记年选》,《口琴声声》入选《当代散文选萃》,《生命的辉煌》获全国“红玫瑰”散文大赛优秀奖,《感情的香味》获全国“人间真情”征文大赛一等奖, 《生命之旅》获天津市第四届“文化杯”散文一等奖,《爱的天平》获天津市第五届“文化杯”报告文学一等奖,散文集《走近真实》获天津市第十一届“文化杯”最佳散文集奖,《这个女人让我心静》获河北省散文名作一等奖,报告文学集《寸草春晖》荣获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报告文学大型征文一等奖。
1986年与著名作家袁鹰合作主编《当代中年作家散文选》(31万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1994年先后主编“中国当代美术家”传记文学丛书两部《耗牛、骆驼、雄鹰》和《一代宗师——林风眠》(共计48万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与著名学者、作家林非合作主编“大视野”散文随笔丛书12部(170多万字,天津社科院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 年主编“鲁迅年”文学丛书5部(88万多字,远方出版社出版), 2010、2011年先后主编老年人散文集《为自己鼓掌》和《心灵盛宴》,计60万字。
1995年郑重入选《中国文艺家传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入选《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2001年入选《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作家出版社),2006年入选《中国艺术家宝典》,2010年8月荣获“国家最高当代文化名人”荣誉称号,2011-2012年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多种文化荣誉称号。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