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作文、看诗猜图……2019年中传艺考初试,语数英和文史哲二选一成为过去式。完全取消“语数英”、只考“文史哲”。近日,中传校方领导北大问道的官宣,再次搅热艺考圈一池春水。(链接:中传继续推进艺考改革,2020年艺考文化课只考文史哲)
实则,这一消息,中传官方媒体《中国传媒大学校报》2018年最后一期发表的“中传时评”一文,提前一年“剧透”了2020年艺考初试诸般动向。
图:中国传媒大学校报
对于不涉及语数外,中传曾这样公开表态:不能让艺考成为高考的翻版,作用不大,没有必要。不过,只考文史哲,置理科生于何顾的声浪也不绝于耳。怎样理解中传只考“无用”的人文学科,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读解。
一、学科源点:人之本能
诗以言志的隽永,这是文学的源流。结绳记事的镌刻,这是史学的起点。千古一问的追寻,这是哲学的肇始。文史哲等人文学科萌芽早于实用理性的自然科学,是人类天性的自然生发。前者不同于文艺复兴之后逐渐分立出来的物理、化学,在人还没有理性意识之前,就有这种以诗寄情、以文载道的人性表露。
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千百年来,文史哲的存在恰恰在于他们没有任何存在的理性道理,而是发自本心本性情态使然。曾有学者在《大学的根本》一书中这样譬喻——一个家里最有用的地方是厕所,其次是厨房。家里最没用的东西,数来数去可以说是墙上挂着的那幅齐白石画的虾。但是家里有客人来了,你会带他去参观厨房和厕所吗?我想,大家坐在客厅评头论足讨论得最起劲的,恐怕还是齐白石画的虾。这就是人文学科。
现在为物所累的我们高呼的不止生活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就是超越物质、情性未移的悠然向往吗?这何不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素淡本真。
庄子曾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如莫言在诺贝尔晚宴致辞中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图:公众号中国传媒大学
二、学科定位:艺术基因
艺术类专业的规律不同一般,文化学养成为日后播音创作道路的重要支撑。这种制度安排能够发挥“指挥棒”作用,提醒艺考生在注重专业特训的同时,不能忽视甚至放弃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只顾‘技’而忽视‘艺’,而是要做到二者兼顾,均衡发展。”中传官方亦曾这样喊话艺考生。
具体到播音专业来说,艺术性的学科属性,需要文史哲这样的人文学科的涵养和积淀。大学语文、哲学导论这样的课程,对于用声传情、用音传意的播音生来说,是理解稿件、遐思遄飞的前哨站,没有它们的储备和蕴藏,文艺作品演播无从谈起,即兴口语表达言语贫乏。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名称告诉我们,艺术学科天然的具备人文学科的基因和底色。这是学人前辈在历史实践和理据探究后的名号凝练。因此,无论现有的文理分科,抑或以后的3+3自由选科,选择播音专业,你的人文性,将成为必备属性和本能需求。由此延展出的价值理念、艺术情操,都在此认知基础上生发。要求播音学子,涵养人文素养,照亮精神世界,不正是内在共通之处吗?
也因此,大家可以看到,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播音专业最常见的归属。新闻与传播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是播音专业的三大主干牵引。我们常说的艺术自由裁量大、边界无限量,这就从侧面印证学科的实用理性目的没有那样浓烈,更多的是一种审美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散发。从这点来说,就区别于讲究理性度量的自然科学。
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艺考初试考场内 图:公众号中国传媒大学
三、顶层引导:文化自信
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谈及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包括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软实力、精神母体、文脉绵绵……各种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正因为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此国家层面这样定调文化自信的意义。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深入肌理,嵌入人生,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平易浅近的唐诗妇孺皆知,鉴往知来的史实如数家珍,哲思妙语的智慧民间涌现,传统人文涵养,何尝不是每个中国人的惯习和日常。
时下国家层面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求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传媒最高学府,致力培养技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的未来传媒人,从这次改革传递出鲜明导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