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谢晓滨、姚品文教授《文史谈古筝》欣赏

谢晓滨、姚品文教授《文史谈古筝》欣赏

谢晓滨、姚品文教授《文史谈古筝》欣赏出于对古筝的特爱,故而对与筝有关的文化资料发生浓郁的兴趣。因此在查找有关资料和书籍的时候,遇到一些困难,那就是难以见到一本对古筝前生今世

文史谈古筝_古筝历史文化_古筝文学

古筝文学_文史谈古筝_古筝历史文化

出于对古筝的特爱,故而对与筝有关的文化资料发生浓郁的兴趣。因此在查找有关资料和书籍的时候,遇到一些困难,那就是难以见到一本对古筝前生今世,尤其是它身后的文史哲附加值以及涉及到的礼乐、风尚、民俗、文学乃至政治、社会、文化等予以备述的出版物,所谓一册在手、古筝全知的想法自然也是奢望了。

文史谈古筝_古筝文学_古筝历史文化

所幸有一天,我的故交江西师大音乐学院谢晓滨教授来电告我,他与同校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姚品文老先生合著了一本书《文史谈古筝》,已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也算为我的宿愿传送了佳音。

古筝历史文化_文史谈古筝_古筝文学

欣欣然也奋奋然。终于在一个春风摇荡的晚上,见到了谢姚二位,并从先生手上拿到了他们的大作。让我惊喜的是,这本可称为筝文化大观的著述,在江西老表手上完成;其次一本15万多字的书,竟然将筝史、筝文献、筝文学并注解尽收彀中。后来一想,两位硕导一是器乐专家,一是国学专家,有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经验,又强强合作研究筝史文化垂数年之久,在《人民音乐》《江西社会科学》及一些文艺出版社发表古筝研究论文和专著若干,像筝乐的文化属性、秦筝与颂瑟、汉魏六朝的筝乐文化等。他们爬梳剔抉,拿出了很多国内鲜见的观点,譬如筝乐的大众性、雅俗共赏性两大文化属性,汉魏六朝是古筝的成熟期等,在《文史谈古筝》中皆可拾之。难怪中国古筝学术权威、创作和演奏大家王中山先生读后欣然命笔题序,盛赞此书是筝界的“物华天宝”,是曼妙和谐的“当代音诗”,谢、姚二教授“也称得起‘地灵人杰’了”。

文史谈古筝_古筝历史文化_古筝文学

若干年前,曾与哓滨老师茶叙。那时候他很有风华,虽然还是副教授,却早已名播遐迩,是叫得响的“江西扬琴第一人”,自然古筝、木琴、架子鼓等都已入化境。谈到古筝为何叫筝,他说是古筝发出的声音是“筝筝筝”,所以叫古筝了,并解释筝的音质音色非常美妙。初以为不过朋友间茶余饭后的闲论,没怎么在意。但在这本新著上,我获知了有原始依据的解释,而非庶几得之的只言片语。在筝的缘起问题上,古人有些说法甚为附会,大体有两种,一说由瑟分劈而来,另一说是因发音而得名。春秋战国有史料叫《世本》大概是前者观点的代表,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沿用此说,意思是破五十弦瑟为二十五弦筝,后又演变成父子争瑟、兄弟争瑟、姐妹争瑟,以释筝的得名与来历似乎与“争”谐音有关,显然不靠谱。倒是汉代刘熙《释名》中说得在理,“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此说似乎合理,以声命名,与初民认识事物以直觉为主的常则相符。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乐器来源命名(如),也可以研制方法命名(如),还可以发声而得名(如巴乌),因此认可筝因发音而名也不牵强。

古筝文学_文史谈古筝_古筝历史文化

但是本书著者并不如此决然而断,而是列举了战国末秦地民间说、蒙恬造筝说、京房造筝说、后夔子野说、古越说,有证有评,有史有论,虽然语焉不详,无从达诂,恰也说明作者对课题立言居要的科学态度。再通过后面逐步的探考,得出的结论是筝形源于瑟,亦即先秦时代的颂瑟;到汉魏,形成雅俗共赏的筝乐艺术,流传至今。诸如此类,作者研究历史文化,是惯于讲究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所引证的文献史料,博赅简扼有度,富而不失其要,繁复则条分缕析,这本来就是做学问的态度,何况两位实际就是学林中重量级人物。

古筝历史文化_文史谈古筝_古筝文学

无论上古的《尚书》,中古的《三国志》《史记》《说文》《唐书》,乃至近古的诸种文献等等,皆有所引征。言当约,证取要,注也详,纵横捭阖,旁引博征,客观精当,虽然走的还是大众路线,但是面对古筝研究史料不足,又借助了古代的一些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演绎音乐与文学的天然关系,并通过此帮助读者对筝和筝乐的内容进行理解,一方面弥补读者的知识所需,丰富读者的审美认知,培养其审美感觉;另一方面面对小众,亦可作为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硕士生的教材,强化他们的“诗外功夫”。

文史谈古筝_古筝历史文化_古筝文学

著者从这两方面所作专业和非专业的关照,是称得上精思妙虑的。再则,此书融知识性、资料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也是当今国学活络现实中一本有关筝和筝乐的集国学、史学、音乐、文学为一体的汇要性的全书。尤其值得钦佩的是两位教授严谨治学的精神,处理学术问题却充满清新的辩证气息,以及史论结合、述评结合的行文逻辑,“放弃自身”地去照顾历史本来,力求客观全面准确的同时又“大胆思辨”地进行论证,行文删繁就简、晓畅扼要透露出时代的风格,都闪烁着新型的学术品质异彩,为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注入了新的风气。

古筝文学_古筝历史文化_文史谈古筝

如今的文化已然博跃万象,多边荡开,应该是大时代造就的大文化的宏景。当我们的大文化需要蕴藉、大视野需要恬静的时候,以及音乐走向跨音乐境域、音乐审美更需要音乐文化背景的时候,我们有幸遇到古筝和关于古筝的“小领域”文化解读,或许就是本书的正能量所在。筝文化或许涉猎有所限囿,或可称作一种音乐支项且又专业的“小文化”,然“小文化”不小,它仍然属于自古有之的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它身上的文化元素开阖自然与古代社会政治、天文地理、典章制度、伦理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以及非主流的文化息息相关。

古筝历史文化_古筝文学_文史谈古筝

因此筝文化的传承,也从一个角度证明我们民族的历史存在。即便在今天,筝文化依然与当代文化的血液亲密融汇,一道熊熊奔走。每当我们在大文化的气焰之下小憩的时候,在满地漫漶纸醉金迷的影子的时候,我们有点幽怀,有点情调,有点优雅,走近音乐,走近古筝,走近与此相关的文化,以现代人的身份,对当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曾经的无数细节和浪花来一次从头到尾浏览和打量,都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品位。那我们来阅读这本书吧,它也是一个琴弦上的中国。因为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其实一直在这里,在先秦的颂瑟上,在汉魏的筝曲中,在唐人的笑容上,乃至在韵味悠长的诗赋词曲的字里行间……古人拥有的音乐,或许超出了我们今天的想象和理解,但是,她另外给了我们一个华丽的背影,我们应该让她转过身来,与今天乃至未来交轨。这是我喜爱这本书的最大理由。

文史谈古筝_古筝文学_古筝历史文化

毋需赘言,两位先生为此书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那是他们对艺术研究、历史文化的责任与厚爱。对于这册充溢着他们心血的《文史谈古筝》,我不禁想起歌德的话:“把一片热情用笔来把它写掉拉倒。”

文史谈古筝_古筝文学_古筝历史文化

文史谈古筝_古筝文学_古筝历史文化

附录:姚品文教授初稿读后意见

欧阳先生思路开阔,文笔新颖活泼,对我们的文章,理解深入,判断准确。华彩缤纷,多有美言。非常感谢!

下面几个地方是否可以考虑?

1、标题为什么是“小文化”?

2、“秦代的颂筝”——书上好像没有这个概念。

3、“不失偏颇”,意思不大明白。是否可以改一个提法?

4、“近古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包含各个历史时期,不宜与其他并列。

文史谈古筝_古筝文学_古筝历史文化

文史谈古筝_古筝文学_古筝历史文化

文史谈古筝_古筝文学_古筝历史文化

作者简介

欧阳滋生,访员出身,江西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江西书画院特聘画师等。以教书匠、做嫁衣为业,职事文科教学、文艺编辑,已出版个人册子《枕畔流萤》《伊甸蛙鼓》《扁舟煮酒》《无风的随想》《雪犁》《澡雪集》等。

讴阳国艺学馆

上一篇: 涂崇禹:在福建地名管理中强化地理、文史特征和“福”文化基因
下一篇: >> 学术顾问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