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中华文史网”与清史纂修

“中华文史网”与清史纂修

“中华文史网”与清史纂修清史编纂研究成果、研究动态、资料,涉及史学、 文学、哲学等领域。

“中华文史网”是清史纂修工程的一个辅助工程。“中华文史网”是在国家清史编委会和清史办的直接领导下,以专项课题运作的形式,至今已正常运行了六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海内外学界、尤其是清史学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至2005年底, “中华文史网”的电子期刊《史苑》共出版13期,发表文字约140万字。至2010年初,“中华文史网”共上传有关清史研究的文章近万篇,约3500万字;先后编辑并上网发布了 各种“研究专号”,共120篇,约百万字;整理和上传清代文献和清史论著索引,共270部,约1亿字。另外,还将验收完毕的数字化成果清代几个皇帝的《起居注》,以及《史料旬刊》、《随手档》等上网发布。

一、“中华文史网”的宗旨及运行的基本情况

“中华文史网”根据国家清史编委会主任戴逸先生提议,于2003年下半年开始筹备和创建,2004年3月28日正式开通运行。此后经过近两年的运行,本网存在着的一些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了。这主要表现在: 信息涵盖量较小;运行速度过慢;栏目排列过密,字号过小,辨认有一定难度。于是,本网经过认真调研,并在汇集众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2005年6月正式启动改版。新版于当年12月正式开始运行。这次改版,综合专家的各种意见,并充分考虑到纂修专家队伍的特点,对版面进行了重新设计。新版“中华文史网”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即首页栏目减少,字号明显增大,版面也因此清晰简洁。此后在2006-2009年的运行中,由于社会上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加快,“中华文史网”在安全、功能和内容上都有急需改进之处:在安全方面,近几年来众多网站病毒的不断出现和黑客攻击方式的不断变化,提醒我们建立一个系统防范措施已迫在眉睫。在功能方面,随着清史纂修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专家们急需的资料不断增多,网站为此需要设置如“文史荟萃”一类的新栏目,以及解决资料的上传、下载等问题。在内容方面,“中华文史网”版面原分为“清史纂修” 、“清史研究”、“文史综览” 等五个一级栏目,其下约有80个二三级栏目。栏目的增多,就增加了阅览层次,带来查找的困难,同时由于编辑人员的减少(“中华文史网”在筹建和运行初期有主编1人、编辑2人,此后,由于工作量的增多和领导的支持,编辑扩大为4-5人,2005-2007年又扩大为7-8人,从2007年5月开始缩编为4-5人,9月起至今只有主编1人、编辑2人,其中1人还兼任网络秘书),栏目需要适时削减和调整。因此 ,从2009年7月起,在网络中心负责人丁庆江、主任助理刘阳的主持和技术人员付宝锐、编辑孔祥文、刘艳的积极工作下,着手对“中华文史网”进行第二次改版工作。经过半年的艰苦工作,“中华文史网”终于在2010年2月起恢复运行。与旧版相比,新版的安全性能得到了较大提升,有效地防止了网站病毒的出现和黑客的肆意攻击,杜绝了软件漏洞,在功能上和内容上也达到了预期目的,从而更好地贯彻了为清史纂修和修史专家服务的原则。

戴逸先生亲自将该网命名为“中华文史网”,并在其运行前写了《发刊词》,规定了“中华文史网”创建的目的及其宗旨。他说,清史纂修工程的启动,是认真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表现出国家对社会科学的极大重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华文史网”作为清史纂修的一个辅助性工程,其成功开通既预示着清史项目高效有序发展,也预示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宏扬。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任何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建设事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借助网络平台介绍、宣传自己,展开各种活动。“中华文史网”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史书纂修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中华文史网”的建设与开通,一方面可以为清史纂修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支持,为清史编纂委员会及其下属部门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同时也为海内外学术界提供一个了解清史纂修的窗口。网络技术的即时性、互动性的特点,也可以使我们迅速了解海内外学术界对清史纂修工程的反响,从而有利于清史纂修工程的顺利发展。

“中华文史网”作为清史工程门户网站,是清史工程对外宣传、展示形象的窗口。戴逸先生指出,该网站宗旨是“发布以清史编纂为主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资料和各种信息,其范围涉及史学、文学、哲学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这就是说,“中华文史网”一方面要将清史研究和清史纂修作为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国学研究,全方位地反映当前的文史研究成果,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完整、丰富地呈现出来。

戴先生为“中华文史网”规定的宗旨,无论从本网版面栏目的设置,还是从本网内容看,都较好地得到了贯彻和执行。

二、“中华文史网”栏目的设置与清史纂修

“中华文史网”版面现在分为“清史纂修”、“清史研究”、“资源在线”、“文史荟萃”、“期刊汇编”、“书目查询”和“数字图书馆”七个一级栏目,以及“新闻中心”、“文史综览”等若干二级栏目。以下,分别加以简单介绍。

“新闻中心”主要发布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中的新闻稿件和相关信息,是海内外学术界和一切关心清史纂修人士了解当前清史纂修情况的窗口。

“清史纂修”主要介绍清史纂修的历史及进展概况,有助于海内外学术界了解清史纂修的来龙去脉,以及新修大型《清史》的进展状况。

“清史研究”涉及清史研究机构、刊物、学者、论文论著及文献档案的整理利用,力图为海内外学术界提供一个了解清史研究现状的窗口,为清史学界提供一个传播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也为修史专家提供所需信息和相关资料。“清史研究”又分“专题研究”、“文献档案”、“学林漫步”三个二级栏目。

“资源在线”主要为修史专家和学界人士提供以清史为主的史籍和资料。

“文史荟萃”通过与修史专家和学界人士互动的方式,搜集散见于民间的各种清史资料。

“文史综览”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介绍和反映清史及清以前各断代史的研究成果,并附有“论著索引”,尽可能使读者“按图索骥”,寻得自己所需。

“资源在线”、“文史荟萃”和“文史综览”虽然栏目各异,但都是力图展现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所积累的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及近、当代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期刊汇编”分为“史苑”、“清史镜鉴”、“清史学术研究专号”和“清史论著索引”。其中,“史苑”为“中华文史网”的电子期刊,2004-2005年曾连续办了13期。“史苑”所设栏目为《(清史纂修)专论》、《清史纂修信息》、《清史编纂大纲解析》、《解读史书纂修》、《清代档案与文献》、《清史研究》、《清史书评与序跋》、《(清史工程)调研报告》等。

“清史镜鉴”主要发布由清史办编辑的《清史参考》(内部资料,每星期一期)中的各类文章,力求如实反映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情况,为有关部门和领导同志提供资政参考,同时藉以培养清史研究人才,以达泽及社会、服务学界、繁荣文化的目的。自2008年起,为进一步扩大清史纂修工程的影响,发挥《清史参考》的作用,将该刊每年所发各期结集公开出版,取“以史为鉴”之意,名为《清史镜鉴》,向社会公开发行。

“清史学术研究专号”是为配合清史编委会进行专题研究和学术攻关而编辑的一种网上刊物。2006年,清史编委会为推动清史纂修和清史研究的深入进行,多次举办了以专题研究为主的具有科学攻关性质的研讨会。“中华文史网”为贯彻和配合清史编委会的这一重大举措,而先后编辑并上网发布了 “李鸿章研究专号”、“西学与清代文化”、“太平天国研究专号”、“明清之际‘贰臣’研究专号” 、“曾国藩研究专号”、“光绪帝死因确系砒霜中毒研究专号”、“清代历史大地震研究专号”等。

“清史论著索引”是本网既将以往已编辑成集的诸如《清史论文索引》、《清代边疆史地论著索引》和《清史研究》登载的历年《清史论文索引》搜集一起上网发布外,又将所搜集到的已公开发表过的清史论著题目按类或专题经过整理、编辑后形成的一种新索引。目前,“中华文史网”已编辑并上网发布的索引有《雍正皇帝研究论文索引》、《乾隆皇帝研究论文索引》、《曾国藩研究论文索引》、《李鸿章研究论文索引》、《民间宗教与秘密会社研究论文索引》等。

“数字图书馆”是专门为修史专家提供修史所需要的清代各类档案、实录和其它一些重要文献、资料。

从以上栏目的设置,可以看出,“中华文史网”或是为海内外学界介绍、宣传国家清史编委会和清史纂修、清史研究成果,以及部分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成果的,或是为清史纂修专家提供修史所急需的档案资料和文献的网站。一句话,“中华文史网”栏目的设置,是紧紧地为清史纂修、清史研究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服务的。

三、“中华文史网”页面的主要内容与清史纂修

“中华文史网”页面的主要内容,也充分反映了本网与清史纂修的密切关系。以下按栏目择要加以叙述。

“新闻中心”。“中华文史网”自开通以来一直将宣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认为这是“中华文史网”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但与社会上的其它网站不同的是,“中华文史网”是紧密结合清史纂修来作的。例如,本网为推进全国人民学习《江泽民文选》的热潮,特将《学习,深刻汲取八旗兵衰败的历史教训》一文上网发布,藉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该文阐述了八旗兵由盛至衰的历史过程,指出八旗兵衰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统治者片面采取的“崇尚满洲”的国策。该文因对当前有借鉴作用,后转载于《中国文化报》上。

“清史纂修”。本栏目既搜集了毛主席、周总理重视清史编纂事业的言论,也搜集了吴晗、郑天挺、郭影秋、戴逸等老一辈史学家为清史编纂而呕心沥血的言行,还有对《清史稿》纂修经过及其内容的介绍和评价,以及新中国清史编纂事业的发展情况和清史纂修工程启动以来清史编纂情况的介绍。所有这些,再结合“清史纂修·体裁体例”、“新闻中心”、“清史研究·学者书林”、《史苑》,那么,不仅对上世纪初清史纂修有个较为系统的总结,对现时正纂修的大型新《清史》的缘起、可能性、必要性也都会有一个较为全面、较为公允的了解,其中的借鉴作用更可为我们所汲取,从而增加了修史专家们修好新《清史》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本次清史纂修的历史提供了可信的资料。

“清史纂修·出版信息”和“清史纂修·图书评论”。本次纂修清史伊始,国家清史编委会有一个宏大而又可行的计划,这就是,在大力抓好新《清史》纂修的同时,积极抢救、保护、开发清代的各种文化资源,尤其是清代的珍稀文献、档案,使之流传永远,以沾溉将来。为此,整理出版“文献丛刊”、“档案丛刊”。又因编纂清史须有世界眼光,将清史置于世界历史范畴中予以分析、研究和评价,充分搜集、积累世界各国人士有关清代中国的大量记载,汲取他们有关清史研究的有益成果,编辑了“编译丛刊”。还有,为了繁荣学术文化,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切磋、相互辩争,出版了“研究丛刊”。截止2009年12月,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共出版图书106种907册,如《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恽毓鼎澄斋日记》、《李鸿章全集》、《清代诗文集汇编》、《清人笔记随录》等,对纂修清史,保存资料,泽及后人,功不可没。同时也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亦曾亲笔致信《恽毓鼎澄斋日记》之整理者,对其工作予以肯定。“中华文史网”为配合、支持这一工作,特地在“清史纂修”栏目下开辟了“出版信息”和“图书评论”。这两个小栏目,既经常报道清史纂修工程所出版的图书,清史编委会“图书资料中心”藏书情况,又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学者对所出版的图书进行评论。这些宣传和报道带来了良好的反响。国内外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和研究生前来查阅资料的逐日增多。据该中心统计,2009年全年共接待清史纂修工程内部专家学者,以及外单位的读者、访问者2250余人次。其中,外来读者占四分之一。1这就既对纂修专家提供了他们急需的资料,为清史纂修工程服务,同时对外也宣传了清史纂修工程,展示了其良好形象,扩大了清史纂修工程的影响。

“清史研究”。新的正在纂修的大型《清史》,实际上就是廿四史(或称廿五史、廿六史)的继续,是一部大型史书。如何编好这部书呢?广泛收集清代各种史书、资料是关键。在中外传统史学中,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那就是历史学等同于史料学。被誉为“黄河流域第一才子”2的国学大师傅斯年,曾提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并号召学子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3。把历史学只看做是史料学,当然有片面性。因为,研究历史,如果没有正确理论 -—唯物史观的指导,就如同瞎子摸象一样,永远不能描绘出真实的历史事实,也永远不能得出真实而又可靠的历史结论。但重视史料,“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把搜集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第一步,无疑又是十分正确的。因为,没有史料的史学家就等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充分的史料为依据,再加上唯物史观的指导,修史专家们才有可能纂修出一部流芳百世的大型《清史》来。

有人问,你们把以往研究清史的论文论著放在网上有何意义?这就牵涉到清史研究和清史纂修的关系了。清史研究和清史纂修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较长篇幅才能叙述清楚。这里仅举两例加以说明。修史专家们正在编辑的“人物传”,表面看来,也就是把传主一生的史料加以排比。实际上,在史料排比中,编者的观点就寓于史料中。例如,地主、资产阶级的史学家,将历史上的农民领袖说成是“贼”、“盗”、“逆”,而持唯物史观的学者就会给予正确评价。再则,历史研究很重视史料的真实性,认为史实清楚、真实,是历史研究的起点。如果资料不实、事实不清,所定结论必为妄言。这样的资料比没有更糟糕。因为没有资料,自然不会得出结论,更谈不上错误的结论了;而用不真实的资料,得出的错误结论,所造成的坏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对史实进行考证,历来是历史研究的前提。而大型《清史》在纂修中是不能摆脱唯物史观和对史实进行考证、对问题进行“研究”的。

“中华文史网·清史研究”所发布的论文论著正可以对纂修专家们有借鉴作用,同时也符合知识积累的过程,是每一个清史纂修专家值得重视的。

《清史研究·学林漫步·学者书林》。清朝自1911年灭亡后,中国清史学科的发展、清史研究的学者至少经历了五代,前四代都有代表人物,他们是:孟森、朱希祖、萧一山、邓之诚、郑天挺、谢国桢、商鸿逵、王锺翰、许大龄、李洵、戴逸、王戎笙、李文海、何龄修、郭松义、冯尔康、王俊义、马大正、李兴盛、陈祖武、朱诚如、成崇德、李治亭、孔祥吉、刘小萌、定宜庄、黄爱平、刘凤云、杨珍等。“中华文史网”为此在《清史研究·学林漫步》栏目下设置了“学者书林”,目前,已介绍了141位清史专家、学者。其中,每位专家、学者下都有本人的简介、论著目录、代表作或回忆介绍该学者学术成就的文章。例如,“文革”后涌现出来的著名历史学家李兴盛先生,在清贫与书海之中,甘与青灯冷月和板凳纸笔为友,历经30年的紧张与忙碌兼备、枯燥与乐趣并存的岁月,先后完成了总计千万言的《东北流人史》、《中国流人史》、《中国流人史与流人文化论集》、《流人史流人文化与旅游文化》、《黑龙江山水名胜与轶闻遗事》、《黑龙江省历代旅游诗选与客籍名人》、《塞月边风录》等三十余部煌煌大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科学而又系统的流人学的理论、体系、文献,从而圆了自己30年“残编寻旧梦”,即建立流人学这一专学。对此,《清史研究·学林漫步·学者书林》都有介绍和评论。当然,这个栏目到目前为止,也很不完善,很不充分,但读者可由此大致了解清史研究的脉络、发展阶段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因此,“学林漫步”可说是百年来清史研究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资源在线”。目前已上网发布的清代文献、文集、地方志等数十部,如《清实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皇朝经世文编》、《钦定礼部则例》、《曾文正公全集》、《圣武纪》、《南浔志》、《澳门纪略》、《辽海丛书》等,受到专家的好评。如《中国社会科学》编审宋元强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这些书对研究者“很有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副主任林存阳研究员在看了上述资料后,从网上给“中华文史网”主编发了一则短信,其中说“最近浏览‘中华文史网’,很高兴见到像《钦定礼部则例》等文献,于学界同仁惠泽良多。先生主持此事,功莫大焉!”实际上,这项工作是仅有的两名编辑孔祥文博士和刘艳同志大多利用业余时间做的。能为清史研究和清史纂修多出一点力,是“中华文史网”乃至“网络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最大心愿和莫大荣幸。

“期刊汇编”栏目下设有《史苑》。《史苑》是“中华文史网”的一种电子期刊,每期上网发布后,均有一定影响。从前引栏目来看,《史苑》是紧密为清史纂修服务的。再就内容言,也是如此。例如,戴逸先生有关清史纂修的一些重要讲话都是编纂大型新《清史》的纲,是大型新《清史》纂修的指导思想和清史编纂的框架。《史苑》刊登这些讲话,就是向清史编纂专家传达清史编纂信息,有利于清史编纂的顺利发展。再如,《史苑》刊登的《代善资料长编》等文,也有针对性的。写作长编,是传统的、重要的治史方法之一。明清史资料汗牛充栋,浩如瀚海,任何一个学者穷一生之力也无法囊括全部资料。因此,在围绕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搜集资料,写作长编,是非常有必要而又有意义的。在编写长编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就能使自己学到的唯物史观与历史实际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写作论文或论著。在大型《清史》编纂过程中,戴逸先生也非常重视《长编》的撰写,多次强调要抓好此项工作。《史苑》发表《资料长编》,即有利于为编纂专家提供编写“样品”,也有利于督促专家学术规范,有利于提高清史编纂水平。大概正是这些原因,“国学”网等网站在每期《史苑》上网发布后争相全文转载。

“清史镜鉴”。“清史镜鉴”是将《清史参考》中的各类文章结集后出版的一种刊物。从已出版的三册来看,确实达到了为有关部门和领导同志提供资政参考和泽及社会、服务学界、繁荣文化的目的。如著名历史学家李文海教授的《顺治帝论为官四戒》、《治天下以惩贪奖廉为要》、《为政以爱民为本》、《为政以通下情为急》、《清代积案之弊》等文,皆因其强烈的以史为鉴作用,竞先为《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文化报》等有影响的报刊所转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清史学术研究专号”。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华文史网”先后编辑并上网发布的各“研究专号”,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对繁荣学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光绪帝死因,近百年来,学界对此争论不休。在戴逸先生的关怀、指导和国家清史编委会主持下,由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共同合作,经过五年的悉心研究,于2006年11月2日公布了研究结果:“光绪皇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此消息公布后,短短的五天内,全国各大报刊、网站共发表文章、评论、消息1450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国家清史编委会在清史纂修中的求实、科学的工作精神。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清史编委会和清史纂修在海内外学术界的影响。与此相应,“中华文史网”在赞同这一结论的同时,积极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将两种说法公之于众,以求在争论中逐渐得到统一。再如,在太平天国史研究中,“拜上帝会”是否存在,也是一个争议的问题。著名太平天国史专家钟文典、茅家琦、夏春涛等都认为,太平天国时期“拜上帝会”是不存在的,应改为“上帝教” 。著名学者路遥认为可称为“拜上帝的宗教”。也有学者认为,“拜上帝会”虽不见于史迹,但从当时人和后人的流传话语中,是深入人心的,可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对此,史学家应予尊重;同时“拜上帝会”的说法实为“拜上帝”的一个组织,如从宗教而言,即与路遥教授的“拜上帝的宗教”提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也为学界提供了研究思路。再如,我国历来是地震灾害的高发地区之一,2008年汶川大地震又一次为国人敲响了警钟。本网为此特刊发“清代历史大地震研究专号”,为政界、学界提供信息和借鉴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清史论著索引”。“中华文史网”所编辑并上网发布的雍正、乾隆、曾国藩、李鸿章、民间宗教与秘密会社研究论文索引等,都是以往学界未曾编辑出版的,对研究人员均有使用价值。我们知道,索引又称“引得”,含有一经征引即可得到、满足所需之意,为研究人员和读者大大节省了时间。老一辈史学家非常重视编纂和利用索引,将其作为必备工具书而时时放在手边查看。“中华文史网”编纂清史的各种索引,旨在为修史专家和学界人士提供清史研究信息,使他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还值得提及的一点是,“中华文史网”为了给有关领导、修史专家提供清史纂修信息,最近又编辑了《清史纂修论文索引》,将有关介绍和研究清史纂修的文章题目编在一起,不仅对现时乃至将来研究大型新《清史》的纂修历史都有一定的引路作用。

“数字图书馆”是专门为修史专家提供修史所需要的清代各类档案、实录和其它一些重要文献、资料。如所周知,档案是原始资料的原始资料,是历代修史的重要资料来源,在廿四史成书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他资料所无法比拟的。现存清代档案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有1000万件(册),而其中的“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和“内阁题本”更是清中央政府官文书的三大支柱,在现今修史中更具突出地位。清史编委会成立以后,把档案利用摆在首要地位,为此专门成立了档案组,负责档案的搜集、整理、编排等工作。“中华文史网”在清史办、项目中心和档案组的协助下,目前已上网发布了数百万件包括“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在内的清代档案,对专家修史提供了资源。从目前所发布的档案来看,它们至少能起以下两种作用:一是补充正史的不足。如《清史稿·昭槤传》说:“昭槤好学,自号汲修主人,尤习国故。二十一年,坐凌辱大臣,滥用非刑,夺爵,圈禁。” 1其中,昭槤如何“坐凌辱大臣,滥用非刑”,本传无一字提及。《清仁宗实录》虽有所记载,2但不及《军机处录副奏折》详细、完整。原来,昭槤是清朝开国元勋礼亲王代善八世孙,袭礼亲王爵。清廷入关后一百多年的和平生活,造就了八旗子弟养尊处优、目无法纪、飞扬跋扈,礼亲王昭槤即为其中的一个典型。

嘉庆二十年十一月二十日,一封匿名揭贴揭开了昭槤的种种不法事迹。宗人府宗令绵课奉命查办此事,仁宗从他所上奏折中察觉到,昭槤狂妄自大,目无君上,竟与朝廷一品大员景安争论“王府属下名分綦严”。又在王府“私治牢狱,监禁属下人”;私设铁锁、铐镣、钉板、棘刺、木桩、木架等刑具,擅自对王府属下和王府庄头滥施刑罚,其打人时更将人“剥去衣服,绑缚手足,吊起架上,用棘刺摔打,遍身流血” 。又为收取属下贿赂,私换王府庄头,将原有庄头“脊背均用磁瓦岔刺,血痕遍体,不忍寓目”,还将庄头自盖土瓦房强行拆毁,“尽行收割” 其已成熟的庄稼,侵吞所卖得的京钱,并在光天之下“殴辱妇女”。昭槤还在私卖王府俸米事发后,嫁祸于人,将王府头等护卫德禄“责处三十余板”,以掩朝廷耳目。3所有这些,既为昭槤本传作了具体注解,又补充了《清仁宗实录》记载的不足。以上还只是从一个具体例子来看档案在修史中的作用。如就清代经济史、社会史、秘密社会史言,档案的作用就更大了。例如,研究民间宗教和秘密会社,若离开了档案,那就寸步难行。二十年前,我在研究天理教时,看到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说“天理教又名八卦教”,而无任何具体论述。我依据档案(“中华文史网”也上网发布了一些相关档案)和有关文献得出了结论:“天理教是林清、李文成、冯克善等将京畿地区的白阳教、坎卦教和直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的以震、离二卦为核心的八卦教联合之后成立的新组织,它有着本身的特点,并不等同于八卦教。”得到著名秘密会社史研究专家秦宝琦先生的赞同。2

以上,从“中华文史网”各栏目的主要内容来看,“中华文史网”的特色,就是为大型清史纂修服务。其运行六年多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

①见张永江《图书资料中心2009年工作总结》,《清史编纂通讯》2009年第14期。

②邓广铭:《回忆我的老师傅斯年先生》,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等编《傅斯年》,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页。

③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5页。

④《清史稿》卷216《代善传附昭槤传》。

⑤参见《清仁宗实录》卷312、313。

⑥分见《军机处录副奏折》,嘉庆二十年十二月初七日,绵课等奏折;仪亲王永璇奏折(无月日)。见“中华文史网”。

⑦见秦宝琦《中国地下社会》第1卷《天理教与老理会》。

上一篇: 人民政协文史工作的开拓者申伯纯
下一篇: 项城市全市乡村历史文化研究暨文史工作会议召开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