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天文志》是《清史稿》典志的开篇部分,所占篇幅为卷26至卷39,凡14卷。
《清史稿·天文志》是研究清代天文观测、天文科学技术、中西天文科技交流的重要史料。从该志可以看出当时以钦天监为主体的清代天文工作者对传统天文学的继承和对近代天文科学成就的吸收。如卷28《天文志三》记载了木星的四大卫星(即伽利略卫星):“木星之面,常有平行暗景,外有小星四点。第一星行一日七十三刻;第二星行三日五十三刻;第三星略大,行七日十六刻;第四星行十六日七十二刻。俱旋行木星一周。”
该志收录了乾隆六十年之前的天文观测数据,如日月食、五星合聚、彗星近地、流星雨等,虽然这些天文观测数据所用的名词、计量单位均系传统天文学术语,并且掺杂一些迷信观念,但是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史稿·天文志》是《清史稿》缺憾比较明显的部分。该志未记载乾隆六十年之后的天文观测数据。一些史学家对这一缺憾批评比较多。由于《清史稿》原稿长期封闭保存,几经颠沛,1949年后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使学者无法目睹,因而难以对造成这一缺憾的原因进行深究。萧一山则提供这样一条线索——“柯(劭忞)先生尝与我言,他所写的天文志和礼乐志,原稿甚详备,馆中都未采用,大约是丢失了,乃胡乱编写以充数,极表不满。”(《有关清史稿编印经过及各方意见汇编》)所幸的是,200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将部分馆藏《清史稿》原稿影印,结集成册,以《清史稿未刊纪志表传稿本专辑》之名,由沉香亭企业社出版。部分《天文志》原稿就列于其中。虽然所收《天文志》原稿并非全貌,而且均为誊写稿,而非草稿,但是仍可以看出当时清史馆编纂者的分工情况、修改、笔误。赵晨岭先生就根据已公布的《清史稿·天文志》原稿,考证了该志缺憾的成因,指出这些缺憾是在《清史稿》成书过程中出现的。(《〈清史稿·天文志〉纂修考》)
现将部分《清史稿·天文志》原稿图影择取十幅,予以展示。从这十幅图影可以看出,当时《天文志》原稿是誊写在清史馆的统一稿纸上。该稿纸样式为双边八栏朱丝,白口单鱼尾。除签名外,誊写字体均为工笔楷书。
值得注意的是,已公布《天文志》原稿标题为《清史天文志》或《大清国天文志》,而无“清史稿”字样,而且未写卷次。可知,这些已公布原稿是在金梁最后整理出版《清史稿》关外一次本前所誊写。结合前引柯劭忞向萧一山所诉之言,可以推测,誊写稿未标卷次,导致稿件管理不善,使《天文志》撰写留下了种种缺憾。
图片取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编《清史稿未刊纪志表传稿本专辑》,台北:沉香亭企业社,2009年
注: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清史纂修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