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麟生之后,骈文史的著述出现了长期的停滞,直到20世纪80年代,姜书阁先生才出版了《骈文史论》一书,再次拉开了骈文研究乃至骈文史著述的大幕。其后,骈文研究出现了新的景象,尤其是近20年来,研究论文论著大量出现。骈文史著述也在这股风潮的引领下,展示了新的成绩,包括于景祥的《中国骈文通史》,叶农、叶幼明的《中国骈文发展史论》等。此外,断代骈文史著述也大量出现,如于景祥《唐宋骈文史》和《独具魅力的六朝骈文》、杨旭辉《清代骈文史》等。在一些骈文研究著述中,也有对骈文史的描述,如莫道才《骈文通论》、莫山洪《骈散的对立与互融》等。谭家健先生的《中华古今骈文通史》则是一部骈文史著述中集大成的著作。本书共九章,包括“导论——论骈文的基本概念等相关问题”“先秦两汉:骈文之孕育与萌生”“魏晋:骈文之形成”“南北朝:骈文之鼎盛”“隋唐五代:骈文由盛极而渐变”“宋代:骈文之新变与延续”“辽金元明:骈文的低潮”“清代:骈文之中兴与衰落”“现当代:骈文之余波”。此外,全书还有外编九节,论述域外骈文创作;五个附录,罗列骈文研究有关文献。此书既有对中国骈文发展的论述,也有对周边国家骈文创作的研究,可谓打通古今,贯通中外。
作为一部集大成的骈文史著作,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广而深。全书对骈文发展的历史面貌做了全方位的描述,从骈文的产生到当代骈文的创作情况,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述,尤其是对当代骈文创作的描述,独具特色。骈文的发展,按照传统的观点,在五四以后即趋于消退。莫道才《骈文通论》一书就将五四后的时期定为“骈文的消亡期”。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也将这一阶段称为“骈文的进一步衰变”。上述两部著作虽然也对现当代骈文创作有所叙述,但基本当作一种“余波”,列举的作家及骈文作品也不多,未能全面反映当代骈文创作的情况。新文化运动带来了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文言文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骈文也不再拥有过去的地位。不过,长期关注当代骈文创作的谭家健先生注意到,在进入五四以后,骈文创作并未消失,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中华古今骈文通史》一书用四节的篇幅,分别从概述、民国时期骈文、当代骈文、台港骈文方面对现当代骈文创作进行了叙述。在当代骈文作家中,分别对魏明伦、袁瑞良、白化文、刘永翔、赵伯陶、张昌余、周晓明等有专集的骈文作家及章明、王翼奇、戴永斌、韩邦亭、侯铭、何智勇、汪政等骈文作家进行了论述,可以说囊括了当代骈文创作中的优秀作家,是一个全面认识当代骈文创作的有效途径。
“广”其实也指本书收罗作家之广。在本书中,常见的骈文作家自不必说了,很多过去不太为人关注的甚至各类文学史著作中没有出现过的作家,在本书中都有了一席之地。例如,在“建安三国骈文”一节中,作者论及的骈文作家计有仲长统、阮瑀、应瑒、刘桢、陈琳、曹丕、曹植、吴质、李康、王弼、何晏、应璩、桓范、阮籍、嵇康、吕安、韦昭、薛综、郤正等,其中虽然多人常出现于各种文学史中,但也有一些是极少出现的。这是作者收罗作家之广的直接表现。如前所列举当代骈文作家,也是作者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做出的描述,符合骈文发展的史实。
“广而深”还体现在作者对骈文作家的评价上。作者往往以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骈文作家的特点。例如,其评价李白的骈文,称李白骈文“往往以诗为文,充满激情和诗意”,简洁明了,特点突出,且便于理解。“激情”是盛唐的特征,也是李白的特点。“诗意”则是李白作为诗人的必备条件。“激情”和“诗意”结合,就很能说明李白骈文的特点。再如对陆贽骈文的评价,称“思如泉涌,无不曲尽事情,切中机要,对稳定局势、平息叛乱,起到很好的作用”,不但说明了陆贽骈文的特点,且将其作用也一并推出,见解深刻。这种“深”还表现在作者于著作中辨析了一些常为人迷惑的问题。例如,对于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位作家,有人将之列为骈文作家。对此,作者给予了一定的辨析。对于曹操,作者列举了近来的一些研究成果之后,做了这样的叙述:“鲁迅曾称赞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改造什么?我以为主要是改变东汉末年讲求华丽骈偶的风气,转而提倡通脱清峻的散文。鲁迅又说,‘通脱即随便’,清峻‘即文章要简约严密’。所以曹操虽爱好文学,却未必爱好骈文。”通过对鲁迅先生话语的理解,辨明曹操的创作情况,并以数字分析的方式,证明了曹操并非骈文作家:“《让县自明本志令》正是最通脱的散文,其中对偶句很少。以于景祥所引的一小段为例,共22句,对偶只有6句。这样的文章实在无法当成‘白描骈文’。”对于诸葛亮,作者则称:“有些论著认为诸葛亮是西蜀骈文的唯一代表,并举《前出师表》为证。他们大概是受李兆洛《骈体文钞》收录《前出师表》的影响。《前出师表》共120句,对偶16句,占百分之十三。散句104句,占百分之八十七。全文不用典故,不加雕饰,是历来公认的散文名篇。”以具体的数字分析,辨明了《前出师表》不是骈文,也就证明了诸葛亮不能算骈文作家。
“广而深”也体现在对域外骈文发展的研究上。一方面是地域范围之广。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从古至今都有着比较巨大的影响力,对周边国家乃至欧美国家,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更可以视为中华文化圈范围。谭家健先生曾在东南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长期任教,并长期担任中国骈文学会会长,与海外骈文研究学者有着比较广泛的联系,对域外骈文创作情况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书的“外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域外骈文创作的用心。“外编”分别对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及文莱等国的骈文发展情况做了比较全面的叙述,体现了范围之广。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对韩国、朝鲜、日本、越南骈文的历史发展还做了比较细致的揭示,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对于这些国家的深远影响,更能体现作者对这些国家骈文发展了解的深度。例如,其对日本骈文发展的描述,分别从飞鸟朝、奈良朝、平安前后期及镰仓至江户时代进行了论述,涉及日本骈文作家圣德太子、刀利康嗣、太安万侣、大伴旅人、藤原宇合、淡海三船等20余人。对越南骈文发展的论述,则分别从越南史上的李朝、陈朝、后黎前期、南北朝(后黎朝后期)、西山王朝、阮朝等几个阶段论述,并对每一阶段的骈文总体特点及代表作家做精细描述,如称陈朝骈赋“多描写著名战争场面,不像唐赋那样绚丽”,骈体“常杂有一些散句”,政论文“有骈有散”,显见作者对越南骈文的熟悉有一定的深度。
二是新而通。本书作为骈文史的集大成之作,吸收了骈文研究的新成果,展示了骈文研究的新力量,体现了作者对资料掌握的全面及深刻。文学史著述,多有借鉴他人的地方,这本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但是,能够全面地掌握骈文研究的新动态,及时吸收骈文研究的新观点,则是这部《中华古今骈文通史》的一大特点。20世纪的骈文研究,在现代骈文史观形成后,骈文研究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尤其是在1949~1979年,大陆几乎没有出现研究骈文研究的文章,遑论专著。骈文研究取得新进展,还是最近这三四十年的事情。如何将最近这些年的骈文研究成果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当前骈文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作为长期关注骈文研究的学者,谭家健先生对国内外骈文研究情况非常熟悉,也收集了大量的骈文研究资料。吸收既有研究成果,既是对学界学者的尊重,也是客观全面描述的根本。由于谭家健先生对当前骈文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非常熟悉,因而在他的著作中,他能够根据不同学者的特点,吸收其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例如,第二章“先秦两汉:骈文之孕育与萌生”中,就多处采纳了刘麟生《中国骈文史》、姜书阁《骈文史论》、李蹊《骈文的发生学研究》、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等著作中的成果,第四章“南北朝:骈文的鼎盛”中则采纳姜书阁《骈文史论》、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奚彤云《中国古代骈文批评史稿》、刘涛《南朝散文研究》、陈鹏《六朝骈文研究》等著作中的成果,第五章“隋唐五代:骈文由盛极而渐变”吸收的是姜书阁《骈文史论》、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刘衍《中国古代散文史论稿》、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奚彤云《中国古代骈文批评史稿》、莫山洪《骈散的对立与互融》、翟景运《晚唐骈文研究》、沙红兵《唐宋八大家骈文研究》等著作中的成果。其中既有佐证观点的,也有相反意见的,可谓兼收并蓄。
吸收新的成果,并非简单将他人成果进行罗列,而是从本书著述的一致性出发,探索“通”的写作模式。本书对骈文史的叙述,追求的是一个“通”字,即对中华骈文的发展演变做全面客观的叙述。“通”就是要打通古今,就是要把中国骈文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情况客观地展示出来,从产生到当代的状况反映出来。“通”也是要贯通中外,就是要将中华文化圈的骈文发展情况全面展示出来,将有骈文创作情况的国家的骈文发展情况展示出来。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尊重。可以说,谭家健先生的这部《中华古今骈文通史》确实做到了打通古今,贯通中外。
与其他文学史著作相比较,本书的体例颇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全书每论述完一个阶段的骈文发展情况,即附上几篇这一时期的骈文名篇,并附上相关的注释,便于阅读理解。从文学史的编写来说,本没有这样的体例,但这样的做法也有一定的好处,即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中的选文,了解这一阶段骈文的基本特点,有分析,更有案例,且读者不必另外再找相关的选本来印证。同时,那些域外及当代的骈文作品,并非常见,本书将之收录,确实给读者极大便利。这也可以说是本书“通”的另外一种形式:一书在手,通晓骈文。
全书附录五个内容,收录了百年来骈文研究论文、论著及海外有关研究索引,具有丰富的资料性特点,尤其是附录四“日本报刊骈文研究论文索引”和附录五“韩国及东南亚之报刊骈文研究论文索引”,为研究者提供了非常翔实的海外骈文研究资料。不过,附录一“百年来骈文研究论文分类索引”部分,作者按照骈文综论、骈文之孕育与形成之研究、南北朝骈文之研究、唐五代骈文之研究、宋辽金元骈文之研究、明清骈文之研究及现当代骈文之研究的分类方式收集研究文章索引,避免了以年代顺序的编排体例,但所列文章的具体归属,似未必准确。一篇论文,可能涉及的内容包含几个方面,简单将其列入某一类别之中,有不够全面之嫌,如刘涛《试论唐前文学含义的演变——兼及古文、散文、骈文辨析》、麦婕《汉魏六朝檄文形式的创造性转化》、莫山洪《论汉魏六朝审美意识的转变与骈文的形成、兴盛》等文章,兼及汉魏,论及文体,简单置于“六朝骈文综论”之中,未必准确。
以一己之力,以八十高龄,完成这样一部一百多万字的著作,且打通古今,贯通中外,实属不易。谭家健先生《中华古今骈文通史》集百年来海内外骈文研究之大成,全面深刻地展示了中华古今骈文的发展状况,梳理了骈文发展的脉络,探讨了不同时期骈文发展的特点,揭示了骈文作家的风格特征,为骈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这样一部集大成著作的出现,对于骈文研究界来说,是一大盛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