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精品】杭州文化研究综述90.doc

【精品】杭州文化研究综述90.doc

【精品】杭州文化研究综述90.doc什么是文化研究?什么是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成为当代英美最富活力的学术思潮之一。八十年代中后期被介绍到中国,并成为目前中国最普泛的研究课题。

什么是文化研究?什么是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成为当代英美最富活力的学术思潮之一。八十年代中后期被介绍到中国,并成为目前中国最普泛的研究课题。如果单纯地要阐释这一概念,似乎尚有一些困难,但就内涵而言,至少蕴含了三层意义:首先是传统学科意义上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既包括对区域性的历史文化研究也涵盖对门类渐细的对象物探究;其次是指一般性的对社会精神产物的关注和评析;其三特指借助英美文化研究方法(CulturalStudies)对日渐兴盛起来的大众文化进行或褒扬或批评的行为。(1)本课题调研的对象杭州文化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以杭州为中心区域的历史、文化、景观以及其它一些门类渐细的对象物探究的。具体内容包括有杭州历史文化研究、杭州人文景观研究以及其它有关杭州的专门研究。杭州文化研究的发展以2000年为界主要分前后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492000年):由自发的杭州文化学术研究向政府引导下的杭州文化研究热潮推进1947年谭其骧在浙江民众教育馆的演讲《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文虽简约,属杭州文化研究最早的也是系统性较强之一种。1949年以来,杭州文化研究继续推进,但主要集中在西湖诗文校注等方面。

1979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并出版《西湖揽胜》,配有大量彩色插图,附杭州游览图,实用性大于研究性。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郑云山、龚延民、林正秋《杭州与西湖史话》,对杭州和西湖作了专题介绍。198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潘一平《西湖人物》,可读性较强。同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西湖文艺丛书》,包括杭州市文化局编《西湖民间故事》、王荣初选注《西湖诗词选》、曹文趣等选注《西湖游记选》、陆鉴三选注《西湖笔丛》、邵大成校注《西湖佳话》、刘耀林等校注《西湖二集》、萧欣桥选注《西湖竹枝词》吴战垒选注《西湖散曲选》、孙家遂校注《西湖梦寻》、斯尔螽著《西湖诗词新话》等12种,这套丛书在西湖文献资料的整理、诗文校注等方面作出较大的贡献。199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西湖文献丛书》,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翟灏《湖山册,其中共包含各种文献24种。这两套丛书点校较为精详,是目前研究西湖的必读史料。另外,1984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于在春选译、孙旭升注释《西湖笔记小品选译》、198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西湖拾遗》等等,对西湖文化进行分类研究,文字通俗,可读性较历史文化研究在整个八九十年代是杭州文化研究的重头戏。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代初,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周峰主编的杭州断代史丛书《杭州历史丛编》,并于90年代下半期修订再版。这套丛书分为《南北朝前古杭州》《隋唐名郡杭州》《吴越首府杭州》《南宋京城杭州》《元明清名城杭州》《民国时期杭州》6种,每种以分专题的方式对各个时代的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介绍,考据较为详实,内容涉及地理、行政建置、人口、经济、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是目前介绍杭州最为系统的专著。如果能在历史学学理和体系性方面有所强化的话,叙述层次将更高。1999年杭州出版社出版林正秋的《杭州历史文化研究》是一部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内容包括:杭州名称的历史源流、杭州古代史略、唐宋杭州城市建设史、西湖古代疏治史、杭州古代园林建设史、杭州科技史、杭州消防史、杭州烹饪史话、杭州历史上的科学家、医学家、杭州著名道观、西溪湿地与名人史迹、岳飞与杭州、陆游八到杭州、马可波罗与杭州、康熙乾隆与杭州、南宋掌故杂谈、宫廷轶事、帝王将相、名人与地名等二十五章的内容。全书涉猎范围广,论述精辟。2007年作者又增加了近几年研究的新成果,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作为《浙江经济文化论丛》再度出版。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考古发掘的大量增加,使文献与实物的二重证有了更多的可能,杭州原始地理文化尤其是文明起源的良渚文化等的研究更加丰富和充实,对杭州早期文明有了更准确的把握、界定和认识。

1949年以来,良渚文化研究有了全面深化,发表了为数众多的考古简报和研究文章,堪称诸考古学文化研究之最。20世纪80年代以前,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发现了大量玉器随葬的良渚文化遗址,使良渚文化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夏鼐以余杭区良渚镇地名命名为“良渚文化”。但总的来说遗址规模不大,系统与脉络不很清楚。80年代中期以后,各地相继发现大量大型墓葬重要遗址陆续发现,出土器物种类、数量、工艺水平及内涵超常规。加之遗址区内的原始地形地貌渐为人识,良渚遗址露出了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分布中心的信息,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和考古学界的极大关注。中国当代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苏秉琦、张忠培、严文明、俞伟超、徐苹芳等均给良渚遗址以极高的估价,并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良渚遗址确立了考古学上极其重要的地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于1989年、1996年出版《良渚文化玉器》《良渚古玉》等图录。为纪念良渚遗址发现60周年,1996年11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和余杭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良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此次盛会的有国内代表80余人,有来自日本、美国、新加坡、韩国、法国等国和台湾、香港地区的代表近30人。

代表们提交了55篇论文,有27代表作了大会发言。会后出版了《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之后又有良渚文化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于1998年出版的图录《良渚文化玉器》、徐湖平主编《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余杭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著的《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国际良渚学中心编撰的《良渚学文集》、良渚文化博物馆编印的多集《良渚文化论坛》等等。1998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林华东的专著《良渚文化研究》,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全面介绍良渚文化的研究专著,收集资料齐全。良渚文化研究在整个八九十年代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位于萧山区治的跨湖桥遗址被发现,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02001年、2002月先后四次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据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分别测定,年代约距今8000—7000年。其文化面貌与浙江境内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虽有一些共同点,但就总体来说非常单纯独特,无法排列进已知的考古学文化体系中去,2004年12月在“跨湖桥考古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同意命名为“跨湖桥文化”。跨湖桥文化将浙江和杭州的史前文化由距今7000年左右上溯到约8000年,破了以往杭州水网和河口地区无人定居的旧定论。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7表了《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文(《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长征出版社(1997版)。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2年浙江省人大还在《文化时空》以巨幅彩色标题“沉睡八千年的跨湖桥遗址”和多幅彩色实景照片进行了专题报道。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南宋驻跸杭州153年,虽然在政治、军事上常常受制于金、蒙,但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 重要阶段,不仅有一批人口超过10 万的大城市,还有成千上万的小市镇勃兴。对南宋断代 史的研究,对南宋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诸方面的研究也是此一阶段杭州文化研究的重要 内容。1986 年西泠印社出版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内容包括:南宋定都杭州、皇城建设、 朝廷官署、太庙与御前宫观、城市建设、经济作坊、商贸服务、水陆交通、百万人口考辩、都城医药卫生、西湖园林、南宋太学、城市文化娱乐、四季风俗等二十一章内容,并插有大 量的南宋的历史图片,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研究价值的学术专著。1988 年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研讨的两宋市镇的演变、分布格局、主要特征、市容风光、 市政管理、市民类型、市场结构等问题,并编录了宋代草市镇名录。

1996 年湖南出版社出 版的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一书,细致地描述了宋代都市的生活。 学术层面的杭州文化研究思潮的演进始于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文化研究热”的兴起, 杭州学术界也作出了积极的响应。1987 年《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 期专门 开设“杭州文化研究专辑”。辑录有《南宋杭州与“水浒故事”的形成》(马成生)、《杭州与 古代戏曲文学》(钟婴)《杭州城市问题与我们的对策》(李南寿)、《南宋杭州文化发展的历 史特点》(林正秋)等二十八位作者的研究成果。从学科研究的角度出发,围绕“杭州文化 研究”的议题“见仁见智”、“各执一说”发表对“杭州文化研究”的观点和看法。(《编后的 话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 期)。可以说这次由《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组织的学术活动是杭州学术界对中国学术界“文化研究热”的积极应答,也是改革开放 以来第一次有组织地进行“杭州文化研究”的学术行为。 90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东、深圳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全国的普遍关注。 许多历史上比较发达的大都市如北京、上海等对照广东寻找自身的差距,越来越多的专家学 者认识到区域的文化特征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996 年杭州市委政治研究室组织撰 写了《杭州城市性质与文化特色初探》等一系列文章积极倡导新时期杭州文化新面貌,并将 其概括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开放兼容,形态丰富;雅俗相融,自然和谐;优美秀丽, 现代风范。第一次由政府主导下的杭州文化理论研究可以说是对以往持论较普遍的关于杭州 文化特色大多以“偏安、知足、不思进取”等“南宋遗风”为主基调理论的一次反拨。自此 以后,杭州文化研究也日渐与杭州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并呈现出逐年“升温”的 趋势。1999 年林正秋、孙跃、辛薇、、陶士和、陶水木的杭州市软科学课题“历史形成的杭 州特色及其对杭州跨世纪发展的影响”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杭州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 “开放兼容、精致和谐”的总体特色以及杭州在文化对杭州跨世纪发展的正负面影响,并针 对这种影响对未来杭州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设性的意见。标志着由政府主导下的杭州文化研究 热潮逐渐升温。 第二个时期(2000 年至今):由政府主导,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的“杭州文化 研究”在多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 2000 年11 月由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与杭州日报联合举办“浙江精神与杭州人”专题讨论 会。同时刊登于2000 民为本》(全国政协常委邓位志)、《在改革开放的沃土中培育杭州人的现代精神风貌》(杭 州市政协常务副主席 沈者寿)、《发扬和谐传统 增强竞争意识—对杭州文化利弊的反思》 (吴光)、《杭州城市文化人格的魅力及缺憾》(徐晖)《谈杭州传统文化的消极面》(魏皓奔)、 《杭州‘醉文化’具有两重性》(陈宁)等,“文章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浙江精神与杭州 文化的关系’、‘杭州传统文化与杭州人’、‘杭州人的文化性格如何与新世纪接轨’等问题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编者按中共杭州市委 党校学报》2000 期)。专家学者们尤其对杭州文化的正面和负面的诸因素进行精辟入里的分析。新世纪之初的这次专题研讨会的重要意义标志着由政府主导的,由专家学者参与 的杭州文化研究开始掀起一轮新热潮。特别是2005 年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 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具体制定了提升浙江文化 软实力的“八项工程”战略。“文化研究工程”作为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的“八项工程”之 一,分“浙江当代发展研究”和“浙江历史文化研究”两大部分。围绕这两大部分,分设浙

上一篇: 全省政协系统文史工作创新发展研讨会召开
下一篇: 学习文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报省政协)[推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