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全面升级改造的纪念性仿古建筑群定林山庄,以“钟山文学馆”之名重新开放。开馆首日,南京传媒学院副教授、文史作家,和一书院创办人文心为现场众人带来一场《钟山文脉纵横谈》讲座。
观山有三境: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文心认为,钟山文脉发展同样经历了这三个阶段。
钟山文脉发展第一阶段是神话期。神话是诞生于远古时期的文化形态,它深刻滋养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文心说,南京也有自己的神话,最具代表性的神话就发生在钟山。在传说中,女娲补天时不慎有石块坠落,石块砸向地面,形成玄武湖,石块落地后弹到湖畔,形成钟山。“钟山神话源自对中原神话的补充,钟山文脉是中华文脉的地域延续,是华夏文明在钟山的本土化涵育。”
“钟山文脉自汉代开始涵育,在六朝时期开始呈现。”在文心看来,钟山文脉自六朝时期进入第二阶段。这时期,钟山地域的文化发展里包含多重建构。如蒋王庙、孙权墓等带来的神圣地理建构,大量寺庙营建带来的精神超越性建构,大批学馆兴起激发的内心文化追求……渐渐拥有神圣性、超越性、精神性、生活性的钟山,变成了一座被赋予了多重意义的名山,并参与了中华文脉的推进,留下属于这座山本身的文化影响。刘勰在这里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昭明太子萧统常在钟山主峰太子岩读书著述……在这里,文学走向了集中,走向了思考,走向了对精华的追求。
钟山文脉发展第三阶段,钟山重新回归自己,拥有了属于其本身的文化景观。文心认为,六朝之后,钟山呈现多层样的文化样貌。历经六朝兴替,钟山历史记忆与文学讲述交融,形成了一个具备独特文化意义的钟山。隋代是奠定隋唐时期钟山情感表达的重要前期。到了唐代,王昌龄的“远别舟中蒋山暮”,李白的“石头巉岩如虎踞”等,无不反映着钟山的文化景观。钟山凭借着山岳之美、怀古之思、佛道影响等,完全形成了属于钟山的独特文化样貌。围绕钟山的吟咏、怀古、精神生活追求,让钟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化符号。
宋代对钟山倾注最深切情感的诗人是王安石。钟山从文人吟咏的写作对象之客体,升华为可寄托生命追求的精神主体。如《独卧有怀》“有怀无与言,伫立钟山瞑”,这里的钟山成为王安石们生命的知己,也让这座山在文化、政治、情感与生命的交织中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大观。
明清两代,关于钟山的诗文最盛,钟山的政治符号、文化符号、精神符号因为南京曾作为帝都的历史再一次得到深化。帝都怀想、遗民之叹、陵寝文化、名人史迹、宗教呈现等等,形成了清晰且丰富的钟山文脉。
钟山从东晋的文章、大唐的诗酒、五代的词令、明清的小说、民国的往事一路走进了今天的故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志趣,一个独立的文化符号,一种精神的寄寓。文心说,今天的钟山,是人文精神的积蓄,也是对华夏精神的阐述。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