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口述历史》近期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也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4年内连续推出的第18种口述历史专著,备受社会各界瞩目。
研讨会会场
11月14日上午,“口述历史与上海城市精神——上海文史馆口述历史丛书研讨会”在市政协召开,此次会议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三届(2019)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与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主办。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徐逸波出席并致辞。我馆童祥苓、阮仪三、姜义华、沈祖炜馆员,《汪观清口述历史》《胡振郎口述历史》撰稿人、上海市档案馆副馆长邢建榕,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市文史资料研究会副会长苏智良,浦东新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柴志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市历史学会会长章清,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齐书深、市文史资料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祝君波出席本次研讨会并作精彩发言。我馆党组成员、副馆长沈飞德和编研室崖丽娟、周峥嵘、章洁及60余名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理事和会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来自新华社上海分社、《人民日报》上海分社与《澎湃新闻》《新民晚报》《联合时报》等媒体的记者也出席会议。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会长马建勋主持本次会议。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徐逸波(中)致辞
沈飞德副馆长向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徐逸波(右二)、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会长马建勋(左二)、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祝君波介绍我馆已出版的18种口述历史
会议首先由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徐逸波致辞,他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我馆口述历史丛书的价值,认为“这套丛书历时多年,以上海名人史料为特色进行挖掘、整理和出版,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套好书。对我们文史工作具有示范作用和启示作用”。
沈飞德副馆长围绕“推进口述历史,拓展文史资料征集”这一主题简要介绍了了我馆成立以来征集、编撰出版文史资料的一系列成果,强调开展文史资料工作正是文史馆的职责所在,并向与会嘉宾分享了我馆开展口述历史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与方法。
沈飞德副馆长介绍我馆口述历史丛书编撰出版情况
沈祖炜馆员多年来一直参与口述历史书稿的审稿工作,深有感触,他认为,首先组织口述史写作的时候要选对口述者也要选对撰写者。其次,如何把握实事求是和政治方向之间的统一。第三,撰写过程中,撰稿人要把把握好通过个人的经历反映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个切入点;第四点,口述者和撰稿人两者的磨合非常重要。
沈祖炜馆员发言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馆员对文史馆精心组织编撰《童祥苓口述历史》一书表示感谢,认为冯绍霆先生撰写的这本书既忠实记录了他作为戏剧演员一生台前幕后辛酸苦辣,又原汁原味地展现了他一贯的语言风格。这样有特色的口述历史对于下一辈特别对青年人教育非常有用处,让他们得以了解过去的文化、经济发展、风俗习惯。
童祥苓馆员发言
素有“古城卫士”之称的阮仪三馆员作为口述者代表,在发言中谈及刚刚出版的《阮仪三口述历史》,表达欣慰之情。他认为,由潘君祥先生撰稿的这本口述历史并没有华丽的词藻,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串起历史,不仅忠实记录了这40年大建设大发展浪潮中他逆势而上,竭尽所能保护古城、古镇的艰辛人生,还紧紧扣住了主题,写出了他的性格特点;把他作为一个好老师,一个合格的党员的侧面也写出来了;把他带动学生带动儿孙,后继有人的继承保护事业的核心问题写出来了;同时也写出来了他和同仁们尊重历史保护古城的使命和再接再厉的心志。
阮仪三馆员发言
著名历史学家、我馆口述历史中心主任姜义华馆员从城市文化与精神的高度阐明文史资料工作和口述历史的独特价值,他说,我们的历史是非常丰富真实的,越是真实、丰富的历史越能够把我们文化的建设,文化的关怀,我们民族精神,我们的城市精神来唤醒,产生这样的潜移默化的更强的共鸣。这不是一本历史教科书所能够取代的。他建议,在口述历史实践中要把握更广阔的视野,在大的视野下面看我们每个人的事件每个人的一生,这样历史才是可信的历史,真实的历史。
姜义华馆员发言
邢建榕先生是《汪观清口述历史》《胡振郎口述历史》的撰稿人,目前正继续参与《龚继先口述历史》一书的编撰工作。他认为,文史馆口述历史丛书有原创性、规模性、文化性和史料性四大特色。他还分享了作为撰稿人参与我馆口述历史丛书项目的几点心得:一是整理者要有问题意识,做好案头工作和相关史料考订,加强研究;二是要注意挖掘反映口述者个人与时代脉络的关系;三是不仅停留在用嘴用笔,要脚踏实地双管齐下,多到实地考察,四是要投入真情实感,以情动人。
上海市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邢建榕发言
上海史专家苏智良教授高度评价我馆编撰出版口述历史丛书的引领价值,他认为整套丛书有四个方面的创新之处:一是领风气之先,体现了上海的城市精神;二是有历史学者的参与,是不可多得的上海的文史资料,反映了20世纪以来城市的更新;三是选题非常丰富,涉及各行各业以独特的角度来存史;四是装帧出版有特色。他对我馆后续口述历史工作还提出了五点中肯的建议:选题要好中选优;以存史为重,实事求是;必要处加注释;以小见大,不仅记录人与时代,还要记录人与城市、人与社会;注重保持口述者鲜活语言风格。
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发言
地方志专家柴志光以我馆新近出版的《杜维善口述历史》为例,阐述口述历史作为活档案和活史料,对志书、档案史料等缺漏部分加以补充完善,在史料价值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上海浦东新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柴志光发言
思想史专家章清教授用“奢侈”两字来概括他读这套书的最大感受。他直言:“我看这本书我感觉太过于‘奢侈’了,我们这套书的生产过程我估计以后都不大可能有,一个是采访的文化名家不用说了,以后我们还有没有那么多的名家值得我们做口述历史的工作且不论,就是帮助进行口述工作的这些人也都是大家。”他表示,非常期待这样一份记录上海城市精神的系列作品能够推广开来,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他认为,文史馆口述历史丛书整个生产过是严格按照学术规范来进行的,所以它是一个很有史料价值的技术。但是显然很少有这类的书很少做到这一步。他建议,在已经出版的丛书的基础上,要努力把访谈和编撰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资料,包括口述者保留下来的一些书信、日记、图像这些资料,尽可能的留下来,做成一个档案或是作为一个数据库把它保留下来。访谈当中的影像资料等素材也可进一步发掘利用,发挥最大效用。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章清教授发言
齐书深社长从出版方的角度回顾总结这套丛书之所以广获好评的原因所在。他认为,文史馆与上海书店双方对口述历史项目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精诚合作;依托文史馆专家云集的优势,他们或精心策划选题或亲自参与撰稿,或参与繁重的审稿工作,为丛书编辑出版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文史馆对上海书店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让出版方积极参与提纲拟定、内容布局等关系书稿质量的重要环节,从源头上了保证出版质量。
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齐书深发言
资深出版人、市文史资料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祝君波先生曾从我馆口述历史丛书从摘编多篇文章,在阅读过程中感触良多,他以“如何做好名人口述历史”为题,对我馆口述历史丛书作了精辟总结:第一人物要选的好,要有时代的代表性。第二,写个人史最重要的是要写出时代,个人奋斗史意义不大。一定要折射出历史大背景,个人奋斗是一条线,这个人这个年代为什么做这个事情那个事情,这有很多个人的历史机遇,也有局限性,也有时代对他的无奈,他只能做到这里为止。第三点,有重要史料的披露,有对以前发表的史料的不同视点和不同观点的新的发现。第四点,成书的过程当中有两个关键点:先有一个提纲,而不是这个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个提纲也不是这个口述者本人的决定而是编委会对其有一些梳理一些要求,这在口述历史里面是很少的。大部分就是派一个人去你讲。再次就是要有史料的核对。第五点,实事求是与政治方向的把握,第六点,注重细节的挖掘。他还对口述历史工作提出两点建议:首先是要注重存史,访谈记录时候尽可能让口述者把话讲够。其次要注意传播效率,可以做精选本或者借助公众号等新媒体扩大社会影响力。
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祝君波总结发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