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誉为长安的李清照”
——读《雪履集》有感
朱良志
红春是一位有影响的诗人和书法家,她在央视书画频道播出的书法教育节目受到广泛欢迎。她曾来北大做高级访问学者,我们曾在一起学习哲学和艺术理论,她勤勉的学习态度和谦和温雅的为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读过她的《手札100通欣赏》,该书对手札形制、风格、意境分析细致深入,如今收藏手札风日浓,回头看她书中的一些论述,更觉她的艺术感觉好,眼光也不凡。
作为一位出色的诗人,多年前出版的《雪漱集》,浓浓的古风,淡淡的诗情,为艺道同行所重,那本诗集也显示出她文学上的才华。她曾以《雪漱集》求教于诗坛大家霍松林先生,有诗云:“雪漱韦编意未耘,诗文书画陋瑕存。携将乞正唐音阁,西席慈悲勉后孙。”谦逊的态度和庄重虔敬的为诗之心荡漾于字里行间。
小寒三首
近来我读到她将要出版的新诗集《雪履集》,接续《雪漱集》,收录2016至2021年6年间所作诗词数百首,涉及内容广泛,几乎是用诗的方式,记载她这一期间艺术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到她的诗法更细,视域更宽,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也更深。她一一手书,诗、书相映,品味独特,意涵丰富。
由“雪漱”到“雪履”,我并未听她说过命名的缘由,然而细读两部诗集,稍能发现其中细微差异:《雪漱集》或许是取雪漱凡响、棣通太音的高蹈意,兼具枕流漱石的旷达,理想色彩浓厚;而《雪履集》更重视“践履”之功,注意记录日常生活的感受,是其足之所历,情之所系。此与大易之理相通。《周易·坤卦》初六爻辞云:“履霜,坚冰至。”《易传·文言》说:“‘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雪履者,欲以朴素的情怀,坚实地行走于大地上,写出人生的至性文章。
这当然是猜测,但两本书名都有一个“雪”字,意思却是明晰的,她要以冰雪的精神,去为人、写字、写诗。这也是中国艺文之正脉。如人评倪瓒作画,“笔笔带有冰雪意”。张岱论诗文书画还提出“冰雪说”,他说,“借彼风霜笔,写我冰雪肠”,“多君笔有秋霜气,一卷裁成冰雪文”。冰雪与热流相对,冰雪是生命真性的发源地,无上清凉世界靠冰雪之心砌就。
我曾在故宫看过黄公望《快雪时晴图》手卷,极空灵高远。此卷所书写的,是一个关于雪的美妙故事:子久年轻时随赵子昂学书学画,子昂生平极喜王羲之法书,特仿写“快雪时晴”四字,赠于这位高足。子昂于1322年下世,子久将此珍藏起来,约于1345年前后,绘成此长卷,赠好友、收藏家莫景行。景行又请张伯雨摹写羲之《快雪时晴帖》系其后。一幅长卷,记载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雪,将羲之、子昂、子久等的精神义脉联系起来,雪落无声,快雪时晴,这朗然的生命之曲,回响在历史星空。
红春似乎要接续这样的传统,欲以快雪时晴的精神去砥砺人生。雪履者,高明澄澈之谓也。她写诗写字,要使心灵宽快,意思悦适。如其《雨中读书得句》云:“就雨将茶读好书,佛经随喜复心初。旷然天地明如洗,不让阴云蔽旧庐。”
红春为人细腻,说话低声细语,然读其诗,品其书,却有一种大格局,一种朗然明快的意趣。如集中《无题》一首云:“大漠前朝梦,驼铃古道情。亚欧丝路阔,时雨济苍生。”唯有对世界、对生命充满爱,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诗人的高逸,不是遁出世界,恰在于苍生之恋。她的书法追求雄浑博大的气势,潇洒流畅中有斩截和果决。她观顔书展,作诗云:“千年中正耀乾坤,浩气长舒奉大尊。笔画堂堂写辽阔,风神到处自雄浑。”我曾在《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前流连,就有这样的感觉。
雪履者,行走在现实的风烟里,意绪却伸入历史的清流中。我很喜欢诗集中时时透出的历史感。其《行香子·无题》词云:“落叶翩翩,碧水粼粼。纱窗外檐雨销魂。酒浓茶淡,壁旧兰新。对一笼香,半生事,满怀春。花开盛季,萍浮倦世。望砚池思绪纷纷。琴声寄远,笔法披陈。愿墨如心,形如意,质如人。”半生事,满怀春,一笼香烟缭绕,映照出生命的真实,从钝化中恢复敏感,浑浊里转出雪的清澈。
读赵希㯝前贤咏梅绝句有和
她的书法膺有古意,贾平凹先生喜欢她的书法,说放在古人之作中,似可乱真。她所重视的古意,与其说追摹古人,倒不如说重在不入时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觉。古心似铁,秀色如波,以本心为法,不取造作之势,不为忸怩之态。她有诗云:“久居不觉园如画,山里人家总不惊。”书不作惊人状,诗不作惊人语,一归于素朴之怀。她看古玺印,有诗云:“汉秦印信凿痕新,往事斯人已作尘。但有鸣蜩穿万古,年年六月唤星辰。”万古以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古意”,尽在朴素之中。她的诗和书是“本分”土壤中生长出的花,所谓“初心应与童心似,翰墨亦从如是观”是也。
我最喜欢她的诗淡然本真的风味,浅浅之语,别有风致,都归“笺素平常句”,却是真性好文章。正如她所说,“濡墨半生浓写意,怜花四季淡题诗”。如在异国他乡,春来丁香花开,不由起思乡之念:“梦中恍觅旧丁香,一袭纤纤动我肠。万里相思了无益,无涯海岸正茫茫。”诗意开阔,甚有韵味。
她的心静,静到能听出流淌时间背后的微妙声音。如她诗中说:“凉榻净无尘,闲书散页新。碧窗听雨久,萍緑染裙身。”读这样的诗,真有“遥看苍苔色,欲袭人衣来”的感觉。她有诗云:“秋气弥空生暮寒,不辞风雨共凭栏。临书漫许意冲淡,恰似迟荷一朵安。”萧瑟里的一朵“迟荷”,却独领满塘秋色。
读红春的诗,再看她静心里一笔笔的书写,真有满心的欢喜。权以此作为《雪履集》出版的祝贺,并期待红春写出更多的好诗、好字来。
2022年2月28日于北京大学燕南园
雪中践行,佳且吉兮——《雪履集》后记
张红春
雪是北方的精灵。大雪纷飞,落雪之美,无论撒盐还是柳絮,任何比喻都逊色于雪本身。如果真遇到“一冬无雪天藏玉”,那真是一种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的遗憾。
终是因为雪之爱,我的第二本诗词书画作品集定名为《雪履集》,是《雪漱集》的姊妹篇。之所以用“雪漱”“雪履”,是觉得自己的艺术水平进步缓慢,偶尔的灵感与收获,像零星小雪时发梢凝成的冰晶,离渴慕的大雪纷扬还很远。“以冰雪的精神,去为人、写字、写诗。”蒙朱良志老师错爱,说出了我思而不能言的话。
自庚子冬至开始,新冠疫情已延续三个年头。疫情起伏,城市运转和生活秩序常被打乱。但时日一久,从不安中又生出几分迟钝来。在疫病、灾难、流言和哭泣中,在夜半“下楼核酸”的喇叭声里,我更加珍视生活的碎片。于是,观雪听雨,读书写字,在时间的缝隙里变得越发奢侈。
游泾县万村桃花潭四首
前段时间,《书法报》“书家近况”栏目徵稿,正好借机重检自己。入职长安大学数月来,常常陷入对书法教学及美育的思考,梳理近年诗词书画作品的念头就十分迫切了。终于,按时间顺序,辑选了百余首拙作,并将诗词书法作品也予以重选,有的是日记手稿,有的是彼时书法,有的是旧作新抄,还增添了几幅绘画习作,以求有些新意,算是对生命体验的记録和鞭策吧。盼望能接近朱良志老师説的:“以朴素的情怀,坚实地行走于大地上,写出人生的至性文章。”
书法与诗词,是我生命旅程中的两个伴侣。浸染在书法和诗词的世界中,是我与生活周旋并能自得其乐的幸运。
初学诗词,亦步亦趋严格按格律堆砌,基本是在“解”字上下功夫。稍稍熟练起来,就能有几许“言志”的意思,每能吟出好词好句,都会兴奋一阵子。后来渐渐扩大阅读面,又吁然嗟叹,好词好句几乎已被前贤写遍。旧体创作,首重诗性,其次才是文本上的功夫。越学越写,越写越怯,越来越认知到自己的肤浅。但生活中有了感触时,还是会立即动笔自遣。
书法亦然。从年幼时在父亲书桌上不经意玩耍笔墨引发的兴致,到规范的基础训练,再到后来的自觉学习,及至熟练用笔自然书写,偶尔能“达性情”,写出当时较为满意的作品,可过不久再看,又觉“今是而昨非”。欣赏古人笔画的精湛,常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之感,每每慨叹和自愧,几十年来心摹手追,依然不能让自己满意。每每临帖、读帖,总有一种冲动和激情,觉得还能更加贴近自己心中随时日、认知、审美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书法的模样,而心手总不能合一,心总比手跑得快些。所以手一直在追,其实心本来跑得并没有多快,只是手更慢些。所以目前所谓的创作状态,还是处于非创作状态。临帖、读书是日课,至于“创作”,是在临帖的当下或临帖之后,感悟、体验到古人书写时的用笔、意趣,或读书时受到某些灵感点化,兴之所至,会马上临池挥毫。
窃以为学习书法诗词,都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技法的掌握也许是三五年,也许得十年八年,天分不同、功夫不同,进境自然不同。而书法之美、诗词之雅的体会,需穷尽一生来涵养,甚至终生亦不得自由。因为,书法的艺术指向多受审美影响,而审美受文化条件的影响,并且会随着时间、综合修养的变化而变化。
彩箋四联
单就书法而言,古代书论和法帖几乎涵盖了所有与书法相关的技法、内涵和外延,涉及字内字外一切要素。汲古出新,必须去感悟古人用笔之奥妙并化为己有,结合自己的心性、审美、情怀、襟抱等,走出自己的路。就像颜真卿、苏轼等人的书法作品一样,都源于王羲之,但他们分别是颜真卿、苏轼。而生活,是这一切的载体。
古人云“至法无法”。书法与诗词同样迷人的,还有它们审美的不可解析不可言传,以及它们审美活动、审美愉悦的不可替代。书法与诗词的创作、表达,都以“悟”为入,而“悟”的前提是大量的熟练书写和熟读细品。姚鼐《与石甫侄孙书》中说:“凡诗文事与禅家相似,须由悟入,非语言所能传。然既悟后,则反观昔人所论文章之事,极是明了也。欲悟亦无他法,熟读精思而已。”此之谓诗、书之通理。
蒙父亲教识书法,算是幼承庭训。及长,又得恩师面命、道友帮助,皆属恩缘。囿于才情,诗书画虽未得前贤一二,但悦己悦人也是快乐。年过半百,对人生更多感悟。大道自然,敬畏生命,或可心无挂碍,一任清风送白云。天地无涯,人生渺渺,有书法与诗词相伴,足矣。
出版这本小书,诚盼方家指谬。在此,真诚感谢给予我支持和关爱的父母、老师、家人和朋友们。感谢恩师朱良志先生拨冗屈尊为小书作序,感谢给我诗词指教的陕西师范大学已故教授霍松林先生,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炜评先生,远岚诗社王锋先生、吴嘉先生等。同时还要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董事长刘东风先生及文史出版中心团队的襄助,以及倾心设计小书的豆豆女士。更要感谢很多在以往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给我支持和帮助的陕西省财政厅、长安大学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同事们,乃至中国书法界诸多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给予指教和提携的各位师友、同道。除了更加努力学习,无以为报了。
2022年6月16日
朱良志
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曾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研究。代表作有:《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南画十六观》、《中国美学十五讲》等。
张红春
祖籍河南新密,1966年出生于陕西延安,汉族,民盟盟员。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北京大学访问学者,长安大学教授,陕西省高校美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数字传媒“书画频道”书法教学栏目主讲老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女书法家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民盟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协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
幼承父教临池学书。书法作品曾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兰亭奖”(艺术奖)、全国展、中青展、妇女展、扇面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作品展、中日自作诗词书法展、中国书协优秀会员作品展、“民族脊梁”、“源流·时代——以王羲之爲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展”等展览中入展和获奖。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相关展事中任评委。入选中国书协“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中国书法报》评选“当代中国十大女书法家”;多次入展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1995年、2005年、2016年分别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西安可为·茶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出版多种书法、诗词作品集及书法理论书籍,并有28讲书法讲座《生命的留言——历代手札精品赏析》、15讲书法创作讲座《一日一书》在中央数字传媒“书画频道”播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