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南北朝时没有南渡的北方士族是怎么活下来的?

南北朝时没有南渡的北方士族是怎么活下来的?

南北朝时没有南渡的北方士族是怎么活下来的?十六国时代的胡族政权主要靠本族人当兵,吸收部分其他胡族为盟军,尽量不让汉族当兵。所以胡族虽然彪悍善战,但人数不多,其绝对力量并不是特别强大。而地方大族动辄几百几千家聚居

十六国时代的胡族政权主要靠本族人当兵,吸收部分其他胡族为盟军,尽量不让汉族当兵。所以胡族虽然彪悍善战,但人数不多,其绝对力量并不是特别强大。而地方大族动辄几百几千家聚居,实力也不容小觑,所以胡族政权如果不跟大族有限合作,蓄意跟他们为敌,激起大面积反抗,是搞不定的。

直到真正统一北方的胡族政权北魏出现,对各地豪族的控御力才逐渐增加,但总的来看也还是合作为主,通过高官厚禄减轻他们的独立性,不过这个过程很长,到隋唐才逐渐完成。

北方豪族比南方豪族更注重乡土和同姓,所以聚居规模大得多,其中又分为很多房支。往往一个房支去政府担任高官厚禄,还有其他房支经营本乡本土。北魏统治走上正轨(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时间太短,随即被六镇起义毁灭,分为北齐和北周,不具备长时间用合法手段消解士族的时间,直到隋唐统一帝国建立以后,这个过程才能完成。

至于北方豪族的战斗力究竟有多强,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河东薛氏。前几天刚为他们写了一篇文章,发在微信公众号 文史宴 上,现在全文转过来,供大家欣赏。

五胡十七国—

河东蜀国抗胡政权始末

现在大家习惯把西晋灭亡以后,东晋时代的北方各政权统称为五胡十六国,然后跟南方的东晋合在一起,把这段历史称为东晋十六国,但大司马认为,这个说法很不科学。

因为十六国里面的前凉、西凉两国是汉族建立的,并非胡人国家,而匈奴、鲜卑、氐、羌、羯五胡在北方建立的也不止剩下的十四国,至少还有西燕、代、翟魏、吐谷浑四国,而汉族建立的还有谯蜀、冉魏两国。

所以五胡十六国只是根据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叫法,实际上应该叫五胡十八国,或者东晋二十二国比较妥当。但如果真要仔细拆分的话,只怕还不止二十二国。

西晋灭亡以后,河东地区(今山西南部)就存在过一个蜀人政权,虽然没有称王建国,但在汉国刘渊(匈奴)、后赵石勒(羯族)、前秦苻坚(氐族)征服中原的时候,遗世而独立,顽强不屈,誓死不降,使五胡的淫威长期无法渗入河东汾阴(今山西运城万荣县)一带。

而今后绘制前赵、后赵、前秦的历史地图,其版图内都应该缺这么一个点,并且把这个点另外染色,在里面注明“河东蜀”,才符合历史事实。

这个政权的缔造者,就是南北朝赫赫有名的河东薛氏。他们在两晋时虽然名声不显,但是薛氏一族光耀千古的壮举却正是发生东晋时期,而不是家族真正显赫的南北朝。

蜀族疑云

河东薛氏,按他们自己家谱的说法原本并非蜀人,是跟蜀汉先主刘备迁徙入蜀的。他们是西周所封薛国(今山东西南、江苏西北)的后裔,长期定居在薛国故地一带,成为当地大族,东汉末年,薛氏的掌门人是吕布的部将薛兰。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对这个名字应该不算陌生,在《演义》里李封、薛兰是吕布手下的两个弱渣,被虎痴许褚轻松做掉,拿给曹操当见面礼。在真实历史上,也是被曹操轻松击斩。

但是实际上,这个薛兰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碎渣,他是西汉御史大夫薛广德十世孙,东海相薛衍之子,自己也是兖州名士。

汉末乱局之中,兖州名士陈宫等人邀请命世之才曹操入主兖州,不料宦官子弟曹操与兖州豪族气性不合,一言不合就砍了兖州大名士边让。这一下炸了锅,兖州名士纷纷觉得引狼入室,名士领袖陈宫、张邈遂趁曹操率主力攻打徐州陶谦之机,邀吕布入主兖州,名士薛兰自然也是迎接吕布的一员。

只是这些名士毕竟是文化向的,带兵打仗不怎么在行,远不是老于军旅的曹操、孙策们的对手,所以曹操很快就赶走名士支持的吕布,孙策也轻松席卷名士占据的江东。

曹操因为兖州名士的鄙视和背叛,怒发如狂,重夺兖州之后,对他们的报复十分之惨,把铁得不行的好哥们张邈都灭了满门,薛家如果不走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薛兰之子薛永不得不投奔刘备。

后来薛永跟随刘备入蜀,做到蜀郡太守(法正担任过的要职。管四川盆地),儿子薛齐做到巴蜀二郡太守,这样的要职很有权势,于是他们家在蜀地生根发芽,又成了蜀地豪族。

司马氏消灭蜀、吴后,曾经仿效秦汉的迁豪政策,把两地豪族迁往北方,让他们离开本土。这里面很有玄机,因为搬家很费钱的,尤其是一大家子人搬家,搬到目的地也要受本地人排挤,不一定站得住脚,秦汉就有很多豪族因为迁豪政策,没落无闻了。

吴地因为孙权就是依靠江东豪族建国的,豪族势力强大,对迁豪政策群起反抗,所以效果不大。而蜀地在刘备和诸葛亮的铁腕治理之下,本土豪族萎弱不堪,外来豪族根基不固,对迁豪政策没有抵抗之力,很多豪族被迁到北方。薛氏五千户被迁到河东汾阴,世称蜀薛。

不过这整个故事只是关于薛氏族源的一种说法罢了。另一种说法是,河东薛氏原本就是蜀地土生土长的土豪,而且还是西南夷,什么薛国后裔、薛广德之后都是自己在族谱里编造的,又被《新唐书》不加辨别的用入了《宰相世系表》。

薛氏出仕北魏以后,魏孝文帝大行汉化,商定姓族时,与薛氏族人薛宗起的一番对话颇可玩味。

众议以薛氏为河东茂族。帝曰:“薛氏,蜀也,岂可入郡姓!”直阁薛宗起执戟在殿下,出次对曰:“臣之先人,汉末仕蜀,二世复归河东,今六世相袭,非蜀人也。”……乃入郡姓,(帝)仍曰:“卿非‘宗起’,乃‘起宗’也!”

商定姓族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这一次要是入不了士族的行列,在政治上将会毫无前途,只能苦逼兮兮的被士族全方位欺压和嘲讽。所以这种情况下的争取,必定要摆出自己家族所有的有利条件。

但是薛宗起只说我们家在河东待得久了不算蜀人了,绝口不提族谱里的祖宗薛广德、薛兰,要知道汉魏旧族这一条在北魏定姓族时可以大大的加分,有而不用的话不合常理。

另外还有一些疑点,比如薛永、薛齐在蜀汉担任如此高官,除去薛家自己的族谱,别的史籍里好像没什么踪影?而一次性能够北迁五千户人家,又不太像是客居蜀地的外地人能够办到的。

而记录蜀地历史的《华阳国志》里,“僰道县”条下又有另一段线索:

水通越嶲,本有僰(bo,第二声)人,故《秦纪》言僰童之富。汉民多,渐斥徙之。……大姓吴、隗。又有楚、石、薛、相者。

也就是说,蜀地有一支跟僰人混居或者索性就是出自僰人的僰道薛氏,原来这薛家还有可能是玩悬棺的呢!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被迁往河东汾阴就有玄机了。

河东虽然隶属于魏晋政权的京畿——司州(今河南北部、山西南部)管辖,但从地缘上来说,跟胡化严重的并州(今山西大部)是一个单元。南蛮化的大姓一般战斗力强悍,跟胡人能够旗鼓相当,魏晋政府让他们跟胡人对峙,可以说是用南蛮抗北狄,物尽其用。

总之,不论蜀地薛氏是真的薛国后裔也好,还是南蛮化的大姓也好,把他们迁到河东汉胡分界的前线,都是想利用他们来牵制当地的胡族。

天翻地覆

这些胡族主要是屠各匈奴和包含羯胡在内的各种杂胡,后来屠各匈奴里面出了五胡乱华的带头人刘渊,建立了十六国之一的汉国(后改国号前赵),羯胡则出了第一个真正统一中原的胡人石勒,建立了十六国之一的后赵。

从公元260年代迁到河东以来,薛氏与当地胡人肯定少不了摩擦。拖家带口离开老家,搬家搬得濒临破产,新家环境恶劣,邻居又不友善,面对这天大的困境,薛氏打落门牙和血吞,终于坚持了下来,在汾阴一带生根发芽,伴随着对胡人的仇恨。

西晋永兴三年(304年),司马氏皇族自相残杀的八王之乱接近尾声,匈奴首领刘渊在并州起兵,数年内攻占大半个并州,并州百姓多数随并州刺史司马腾逃离并州,到河北讨活路,号称乞活军,河东薛氏利用黄河与汾河的夹角固守乡土,不走。

永嘉二年(308年),刘渊称帝,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收编石勒、王弥等胡汉反晋势力,连败晋军,风头极劲,河东薛氏所在的运城与临汾今天是邻市,但他们在刘渊眼皮子底下固守,不走。

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继承者刘聪(刘渊之子)攻破西晋首都洛阳,俘虏晋怀帝,八王之乱后元气丧尽的西晋王朝摇摇欲坠,五胡乱华拉开序幕,黄河南北成了匈奴人驰骋的猎场,河东薛氏固守本乡,不走。

建兴四年(316年),刘渊之侄刘曜攻克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王朝寿终正寝。整个北中国秩序几近崩溃,惟有并州刺史刘琨倚仗拓跋鲜卑之援,固守晋阳,成为胡人的海洋中唯一的灯塔,河东薛氏与刘琨遥相呼应,不走。

同年,拓跋鲜卑爆发内乱,刘琨痛失强援,晋阳被彪悍善战的羯胡石勒攻陷,只能托庇于鲜卑段部,加上此前被石勒击灭的幽州刺史王浚,中原再无汉人藩镇,汉人残余势力变成一片散沙,河东薛氏依然固守乡土,不走。

东晋太兴三年(320年),已经建立后赵的羯胡石勒攻陷厌次(今山东阳信),俘杀晋将邵续,黄河以北最后一个汉人坞堡联盟破灭,鲜卑段部亲晋势力亦全数覆灭,石勒几乎全据华北,河东薛氏视之如无物,不走。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建立前赵的刘曜平定关陇,征发戎卒二十八万五千,逼迫河西的晋凉州刺史张茂(即前凉张氏)称臣,加上此前收复河南的晋名将祖逖已死,晋人势力再难影响中原,河东薛氏依然固守本乡,不走。

此后的华北,成为匈奴刘曜与羯胡石勒的角力场,河东薛氏在两雄的夹缝中求生存,不走。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前赵、后赵决战于洛阳金墉城,前赵皇帝刘曜落马被擒,后赵石勒大胜,随即消灭前赵,几乎同一北方,在这样的情形下,河东薛氏依然不走!

《魏书》对河东薛氏的评价是:

薛辩……曾祖(薛)兴,晋尚书右仆射、冀州刺史、安邑公,谥曰庄。祖(薛)涛袭爵,位梁州刺史,谥曰忠惠。京都倾覆,皆以义烈著闻。

东晋咸和四年(329),后赵石勒消灭前赵,加上此前大破祖逖之弟祖约,夺取淮河以北的土地,北方除河西张氏、辽东慕容氏之外,尽入后赵之手,除去河东薛氏仍然坚守的孤岛——河东汾阴。

而河东薛氏在坚持抗胡的薛兴、薛涛两任家主之后,也迎来了带他们把抗胡事业推向高潮,青史留名的英雄家主薛强。

英雄盖世

薛强,字威明,从小就胸怀大志,有军国筹略。河东薛氏在薛兴这一代分为三支,后世薛氏子孙称薛兴为西祖,薛雕为南祖,薛恢为北祖。到薛强这一代,另外两支的当主不能服众,薛强遂总摄三部。

薛强擅长安抚,极得民心,使河东薛氏成为一支坚强的力量,足以面对后赵泰山压顶的危局。虽然石勒消灭前赵后志在休养生息,没怎么来骚扰,但继承石勒的可是超级暴君石虎,此人穷兵黩武,残民以逞,对河东薛氏的生存是巨大的威胁。

然而,一方面河东薛氏坚凝无比,上下一心,又有黄河与汾河夹角的地利,不容轻侮;一方面石虎对河西张氏、辽东慕容氏的兴趣更大,而又西败于前凉儒将谢艾,东败于十六国第一名将慕容恪,焦头烂额之下,对河东薛氏竟然没什么大动作。

河东薛氏奇迹一般的生存下来,直到东晋永和五年(349年)石虎病死,后赵陷入大乱,石虎养孙冉闵将羯族屠杀殆尽。此后,鲜卑慕容氏入主华北,建立前燕;氐族苻氏入主关中,建立前秦。与此同时,东晋王朝自祖逖死后,终于再度雄起,北进中原。

东晋永和十年(354年),大司马桓温为立威本朝,在消灭十六国之一的成汉之后,率步骑四万北伐前秦,一路势如破竹,连败前秦荆州刺史郭敬、淮南王苻生、丞相苻雄,进军灞上,与长安只有一水之隔,关中收复在即。

北方汉人群情振奋,关中父老饱受羯族欺凌,至此自发组织起来,以牛酒劳军,而北方汉族士人、豪族也纷纷对桓温寄以厚望。

薛强此时已名闻北土,与后来的前秦名相、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王猛相交莫逆。王猛出自次等士族北海王氏,薛强能与其结交,可见已不是完全的武力豪族,即便原来有异族色彩,也已经洗淡了。

而门户已经衰落的王猛,对桓温也满怀希望,专门赶到灞上拜见。王猛穿着布衣,一边捉着虱子,一边侃侃而谈天下大局,令桓温器重无比。桓温要王猛举荐关中一带的奇士,王猛举荐的就是薛强:

公(桓温)求可与拨乱济时者,友人薛威明(薛强)其人也。

“拨乱济时”可是一个极高的评价,而远在江东的桓温对薛强也是闻名久矣,于是征他做官。薛强满怀希望来到晋营,却发现桓温并非真心北伐,只是为了战胜立威,好回江东夺取朝权。

薛强立时被浇了一头冷水,决定不与桓温合作,再等机会,同时还劝王猛不要轻易南下。桓温用心不纯,没有乘胜攻陷长安,让前秦缓过劲来,抢收了关中的麦子,晋军因此乏粮,只能撤走。

晋军退出中原后,前秦、前燕趁机圈地,几年间把关中、华北差不多圈了个干净,只剩下并州张平率领数百坞堡,处于独立状态。

此时的前秦君主就是后来统一华北的大秦天王苻坚,得王猛辅佐,如虎添翼。他为了攻打张平,让弟弟苻融写信劝降薛强,不过王猛深知这位老友的秉性,认为他不可能向异族屈服,阻止了这一徒劳的举动。

但夺取并州是苻坚的既定策略,并不会因此改变,河东薛氏挡在攻伐张平的必经之路上,劝降不了那就打吧。东晋升平二年(358年),苻坚率大军路过汾阴,却见河东薛氏严阵以待,难以轻侮,想要亲自劝降,薛强却只回了两句话,掷地有声:

此城终无生降之臣,但有死节之将耳。

苻坚一方面尊敬忠臣义士,一方面考虑到要战胜薛氏损失太大,终于没有真正兵戎相见,绕道北上,击降张平。

东晋太和五年(370年),苻坚以王猛为帅,大举进攻前燕,潞川之战前燕主力四十万崩溃,秦军行动迅速,攻陷燕都邺城,斩首行动成功,擒获燕帝慕容暐,消灭前燕。河东薛氏不降,与前秦继续对峙。

东晋太元元年(376年),苻坚以步骑十三万大举进攻河西的前凉政权,前凉国主张天锡连战连败,开城投降。不久,前秦又消灭拓跋鲜卑的建立的代国,石虎想办而办不到的事苻坚办到了,真正统一了中国北方。河东薛氏依然不降,与前秦继续对峙。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苻坚派氐族大将、后凉的建立者吕光大破西域联军,征服西域,万国来朝。苻坚征服异域,扬威万里,却始终没有对近在肘腋的河东薛氏下手,或许有他的尊重,有王猛的照顾,但薛氏自身的实力肯定也是重要原因。

就在这一年,苻坚发动九十七万大军侵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大败亏输,从此一蹶不振。前秦大将慕容垂趁机在燕国故地发起复国运动,建立后燕,而被苻坚迁到关中的鲜卑人也在苻坚的娈童慕容冲等人的带领下起事。

慕容垂在燕国故地复国,注意收拾民心,勉强算是仁义之师;慕容冲却是在外地造反,视当地民众为财源和牲口,烧杀淫掠无所不为。后来慕容冲想要留居关中,部下却想回河北老家,就做掉了慕容冲等几个不理想的首领,推举慕容永为主,后来他们在山西南部建立了西燕,不被算在十六国里面。

西燕东逼于慕容垂,不是对手,只好向西扩张。问题是薛强连石虎、苻坚都不放在眼里,怎么会把西燕当根菜?陈川一战,薛强大破慕容永,威震黄河两岸,阻止了西燕西进的步伐。此时羌人姚氏占据关中,建立后秦,国主姚兴对河东薛氏敬畏无比,隆重邀请薛强到后秦当官。

而此时的薛强已经年老力衰,眼见东晋在淝水之战如此大的胜利之后,也仅仅收复黄河以南就告打止,心中想必也是失望透顶。终于,在坚持数十年之后,河东薛氏接受了胡人政权后秦的任命,不再是晋臣,不过他们坚持抗胡的精神,却令千载之后的王船山先生都为之动容,在《读通鉴论》中写道:

永嘉之乱,中原沦陷,刘琨不能保其躯命,张骏不能世其忠贞,而汾阴薛氏,聚族阻河自保,不仕刘、石、苻氏者数十年。

流风余韵

不过,河东薛氏长期与胡人对抗的传统,使他们在胡人政权里并不太自在。薛强死后,其子薛辩见姚兴在柴壁之战中惨败于北魏,又受困于叛将刘勃勃(日后的赫连勃勃),觉得后秦将衰,果断弃官回乡,固守乡土。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太尉刘裕趁姚兴病逝,起五路大军伐秦,后秦宗室在大祸临头之际仍然互相残杀,毫不意外的被晋军消灭。薛辩再度归晋,被刘裕委任为平阳太守,为晋军防守北道。

不料为刘裕看守建康大本营的刘穆之突然病逝,刘裕为了稳固根本,不得不暂时退到彭城操控朝政,留在关中的北府军将领王镇恶、沈田子等自相残杀,陕北的赫连勃勃趁机南下,二十万北府军全军覆没,东晋无法再举,薛辩对晋朝再没有任何指望,为了在赫连勃勃的兵锋下幸存,只能投降方兴未艾的北魏。

自此,河东薛氏开始了在北魏的仕途,并且向文化士族转变,多出名将、高官,是北魏以及西魏北周的名门,与京兆韦氏、京兆杜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弘农杨氏并为关中郡姓之首。

但是,河东薛氏不与胡人合作的传统并没有完全消逝,何况北魏前期野蛮不无比,倒行逆施,薛兴后裔的西祖房虽然不再坚持,薛雕后裔的南祖房却接过了接力棒。

刘宋元嘉二十一年(444年),魏太武帝拓跋焘远征柔然,损失惨重,河东薛氏南祖房的薛永宗、薛安都兄弟趁机率宗族数千家起兵反抗北魏,夺取弘农。这位薛安都,就是河东薛氏的新一代名将、猛将,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次年,卢水胡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起义,不堪北魏残酷压迫的氐、羌各族纷纷响应,得到刘宋册封,三方合力,北魏大有倾覆之余。

可惜北魏毕竟实力强大,拓跋焘也不是庸手,而后来一心北伐的宋文帝刘义隆这时也并没有给他们实质性帮助,薛永宗败亡,并被灭族,薛安都眼见兵力悬殊,不得不率宗族投奔南朝。

但薛安都抗胡之心丝毫不减,到建康面见宋文帝,请求回北方招募义兵,与盖吴呼应。可惜不久盖吴也被北魏镇压,这次声势浩大的联合起义终于没能动摇作风野蛮的北魏政权。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刘义隆大举北伐,薛安都跟随西路军主帅柳元景出兵战略要地陕城(潼关附近),北魏出动突骑突击,宋军抵挡不住,薛安都挺身而出,单骑冲阵,来回四次,稳住阵脚。次日又舍身血战,流的血都在肘部凝固住了,魏军夺气,陕城被宋军攻克,关中各地群起响应宋军。

可惜因东路军王玄谟溃败,因宋军难以确保水军安全,宋文帝下令全线撤退,西路军只好放弃丰硕的战果。虽然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宋文帝再度北伐,规模和效率与第一次都难以相比,即使猛如薛安都也难有作为。

此后刘宋政局动荡,薛安都被迫变身内战达人,几乎每一次都是有他的一方获胜,几乎每一次他都要发挥巨大作用,直到有一次他站错了队。

宋明帝刘彧杀掉皇帝刘子业上位,造成普天同叛,包括薛安都在内的各地藩镇纷纷拥护刘子业之地晋安王刘子勋,讨伐刘彧。不料刘彧倚仗其弟刘休仁的超凡才略,奇迹般翻盘,薛安都只得归顺。

宋明帝虽然接受了薛安都的投诚,但是见大局已定,就想炫耀兵威,遂不听谏言,派重兵来迎接。薛安都怀疑宋军要对付自己,被迫向北魏求援,连败宋将张永、沈攸之,以彭城(今江苏徐州)降魏。

彭城作为南北通道,失陷于北魏之手,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青齐(今山东)一带与刘宋的联系从此被割断,不久后,在孤立无援的态势下,被魏将慕容白曜夺取,南朝的战线从黄河退到淮河。

薛安都半生抗魏,末了却被迫给北魏献上如此大礼,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他虽在北魏备受礼遇,但似乎并不快乐,两年后即行病逝,时年六十岁。

河东薛氏的抗胡生涯至此划上了一个句号,但他们在河东汾阴立足数百年,家族精神积淀深厚,唐代的白袍名将薛仁贵就是南祖房薛安都的后裔。他以另一种形式发扬了家族的抗胡传统,击灭铁勒九姓,留下“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歌谣。

而西祖房向文化士族的转变也卓有成效,隋朝大诗人薛道衡、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的薛收都是薛强的后裔。

河东薛氏以一族之众,一隅之地,淹没于群胡之中数十年,却倔强自立,誓死不降,虽然因时势的变化未能坚持到底,但无疑创造了一个以个体对抗天下大势的历史奇迹。壮哉,这一个疑似蜀族的抗胡政权,壮哉,河东薛氏!

欢迎关注在下的专栏,主要推送三国、五胡、六朝历史,之后还会有十六国南北朝史连载

胡笳汉月 - 知乎专栏

欢迎对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们投稿

文史宴二维码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史宴,点击链接扫码关注。可以看到很多文史达人的文章。

weixin.qq.com/r/x0jn-8jENpVJrYyc9x3V (二维码自动识别)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上一篇: 很多人竟然忽视了凉州武力豪族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份量
下一篇: 地大红色故事丨从井冈山走出的地大奠基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