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孟子》
一、孟子及《孟子》
1、孟子:
①名轲,战国中期邹人,继孔子后又一位儒学大师。晚孔子一百余年,“未得为孔子徒也”。
②孟子热心人世,自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学成而为知名学者后,也曾率门徒周游列国。
③但孟子学说并未真正被当政采用。孟子因此郁郁不得志,“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
①一部以记述孟子说话活动及其言论为主要内容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②该书由孟子与其门生共同述作、弟子笔录整理而成,成书于战国中期。
③体例虽仿《论语》,仍采用语录体,但全书首尾一贯,笔势一气,“如熔铸而成,非缀缉所就”;且记言成分明显增加,篇幅加长,有了一定著作意识。
④《孟子》中谈论最多的是“仁政”,反对兼并战争、倡行仁政王道为其主要部分。体现民本思想,强调重视民生、实惠于民。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二、《孟子》的对话论辩艺术
1、背景:
孟子身处百家争鸣最炽的战国中期,要宣传己说,有时还要招架诘难,《孟子》因此而有申说论辩的特色。
2、语言风格:
锋利流畅,富于激情 ,明快奔放,滔滔雄辩
3、论辩特点:
①首先在于先声夺人,辞以气胜。
(无论回答问题或提出论点,总是理直气壮,开篇便以气势占据主动,以自信感染对方。《鱼我所欲也》明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皆言之凿凿,毫不含糊。)
②更在于十分讲究论辩手段和技巧。
孟子生性争强好胜,遇对手从不偃旗息鼓,且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方式和对策:
如善设机巧,引人入彀,通过由远及近、穷追不舍的提问,使对方在不经意中陷入矛盾,由此赢得论辩主动,甚至不辩已胜。
再如巧换概念,转换角度,“反败为胜”。当被对方抓住把柄、击中要害时,灵活避免正面交锋,最终仍处于不败之地。
还比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面对对方有意采取不规范的推导方式,也以同样方式予以回敬,由此显示对方的悖谬。
③还在于极喜随口设喻,使所论深入浅出,明白易晓。
(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杯水车薪”等。)
三、《孟子》的描摹
1、叙事描摹方面语气逼真,人物语言富于情感和个性。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章》中孟子模仿不好善之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声音颜色:“忚忚,予既已知之矣。”如声在耳。)
2、描写生动,人物举止惟妙惟肖。
(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写到妻子尾随“必餍酒肉而后反”的丈夫看个究竟,颇具讽刺喜剧味道。)
注:学习笔记整理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码字不易,仅供关注者及汉语言同好们学习交流所用,请不要恶意举报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