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该书诸“语”体例、风格、文字水平均有差异,应非成于一手,其文笔似亦未经统一润色,左丘明应属汇集者。
3、《国语》中的精彩篇章:
①人物语言出彩:
《周语上》“邵公谏弭谤”记载邵公劝厉王应让民众发泄不满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所用比喻形象贴切,发人深省。
②描摹逼真:
《晋语一》“优施教骊姬谮由生”描述经优施教唆,骊姬“夜半而泣”,请求献公不如杀己,以免太子申生借口“惑于宠妾”乱国制军;又假称“闻之外人之言”大讲“为国者利国之谓仁”,“长民者无亲”,不会迁就其父,终使献公生出被弑之“惧”;随后又予一激,劝献公不如退位,让太子“得政而行其欲”,此岂献公所能应,于是废太子努在必行。这段进谗层层刻画,穷形尽相。
③情节跌宕:
《吴语》《越语》关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过程中诸多情节、事件及言论的集中记述,包括吴伐越、吴王夫差柜谏、伍子胥自杀称“悬曰东门”、大夫种行成、越纳美女于太宰嚭、越王勾践“亲为夫差前马”、勾践灭吴、范蠡“乘轻舟浮于五湖等等,情节跌宕起伏,更是为吴越之争这段佳话完成了雏形和底本。
二、汲冢书与《琐语》《穆天子传》
1、汲冢书介绍:
①晋咸宁五年 ,汲郡人偷盗魏襄王的陵墓,得到竹书数十车,全是蝌蚪文书写,称“汲冢古文”。经过整理,有《竹书纪年》12篇,因为原本写在竹简上而得名,叙述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史事,与传统记载不同,可校正《史记》所载战国史事之失。
②《琐语》和《穆天子传》同属于出土文献汲冢书。均是叙述史事和人物活动的历史散文著作,一为“语”,一为“记”,各有其自身的体式和特点。
2、《琐语》介绍:
①该书是一部以记述历史人物轶闻趣事为主要内容的国别体杂史著作,涉及大禹、伊尹、周宣王、周幽王、太子宜咎、晋平公、子产、范献子、知伯等历史人物,所述多有怪闻异事,故有“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之说,其中还有一些日常活动记述,当非记异语怪专书。
②《琐语》大多篇幅不长,但全部为叙事体,有故事,有人物对话、表情等描写。
3、《穆天子传》:
该书出土著录时原称《周王游行记》,共五篇,专记周穆王巡游之事,体式似史官随身所记,曾长期被列在“史部”,清代《四库全书》将其改列“子部·小说家”。
②该书多为流水账式记述,少有人物对话,也不以情节、故事取胜。但其中有些部分的场面描写值得注意,如该书中心情节“穆王见西王母”:《山海经》中的“虎齿,有豹尾,穴处”的西王母,在此已化身为雍容慈祥的西域女酋长,还能与穆王饮酒赋诗唱和,场面气氛也颇温馨典雅。这里西王母已经完全人间化,仅一句“我惟帝女”还遗留有神性身份。
三、《 晏子春秋》中的晏子故事
1、《晏子春秋》介绍:
①又称《晏子》,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过去疑古派认为《晏子春秋》是伪书,《晏子春秋》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 《晏子春秋》并非伪书。
②与诸子体不同,《晏子》为仿“语体”的故事汇编,只不过集中讲述的是晏子故事。
③重在拟言,富于情节的篇章实不多见,据晏子事迹模拟说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重,且说词往往长篇大论,平板说理,书面语色彩较浓。
2、精彩篇章赏析:
①彰显晏子风趣巧妙之对:
《内篇杂下》中《晏子使楚》和《楚王欲辱晏子》,皆是楚王欲借机贬低或侮辱晏子和齐国,反而被晏子嘲讽羞辱一番的故事。楚国搭矮门想笑晏子短小,他说出使狗国才从狗门入,楚国故意绑一自称齐人的窃贼,说齐人善盗,他就说齐人跑到楚国才行窃,岂非楚国使民善盗?
②描写晏子聪明睿智之举:
《内篇谏下 景公养勇士三人》中晏子设计“二桃杀三士”最为典型。
(齐景公有三个臣子,都以勇力著称。齐相晏婴想除掉他们,请景公送给他们两个桃子,让三人论功食桃,结果三人都弃桃自杀。后来常用以比喻施用阴谋杀人。)
注:学习笔记整理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码字不易,仅供关注者及汉语言同好们学习交流所用,请不要恶意举报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