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次
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山东大学,近十年,作为中国目前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高校,仍然继承和发扬“文史见长”的传统优势,以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最具代表性大学为目标,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勇于创新,突出优势,硕果累累。
创建国内外高水平学科
“211”、“985”两大工程建设为山东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合校以来,山东大学搭建文科科研平台,成立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研究基地;法学、经济管理、东方文化、文化产业、产权理论与产权制度变革、政党理论、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品牌与传播等8个山东省研究基地在山东大学相继揭牌;“985工程”二期重点学科有审美文化研究、卫生经济与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研究等。
至此,山东大学文科和文理交叉学科迅速发展,研究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2004年以来,共承担纵向研究项目600余项,发表论文7780篇,出版著作980部;获得各级各类社科优秀成果奖励121项;举办高层次、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50次。王绍曾先生的《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陈炎教授的《中国审美文化史》、郑杰文教授的《中国墨学通史》分别荣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形成文史见长特色优势
山东大学充分利用人文社会学科特色和地缘优势,规划组建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发展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高等研究院等高端科研平台。2010年4月21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成立,旨在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儒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献整理、信息交流、社会服务的学术重镇。
《文史哲》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驰名国内外学术界。近年来,《文史哲》的办刊思路更加明确,人文特色更加鲜明,连续获得“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等多种奖项,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期刊奖”。《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首批入选期刊之一,并在2009年继续入选。其他学术期刊独具特色,办刊成效显著。《周易研究》、《民俗研究》等学术刊物在各自学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010年3月以来,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济南市历城区大辛庄遗址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考古发掘,发现一批重要的商代遗迹与遗物,在商代考古与历史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此之前,2007年4月,山东大学考古队在三峡考古中从两座保存完好的战国和西汉时期的墓葬中发掘出土40余件青铜器和20余件玉器;第二年初,山东大学考古队西金城遗址发掘取得重大成果,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一座,并在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小麦遗存;2009年6月,山大文物普查工作队在莱芜发现鲁长城遗址;同年12月,山东大学考古实验教学中心以优异成绩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主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
山东大学开放式办学,发挥学科、人才优势,主持编纂一系列学术著作,为国家、社会以及山东省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国内首次编纂的、按年度持续反映中国文化产业理论走向和研究水准的大型学术文摘类权威著作《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1979-2008年)》;大型断代文献总汇《两汉全书》,历时10余年编撰完成,全面汇收和系统整理所有现存两汉文献。
山东大学向世界宣传、推广中华文化。2005年7月,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建设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协议。随后,在新加坡、蒙古、韩国、荷兰、澳大利亚、法国、泰国共建有8所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培训各类海外学员11100名,开展各种专题文化推广活动300多起。同时,向法国、蒙古、韩国、泰国、捷克、新加坡等国家派遣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152人次。与山东大学合建的韩国东西大学孔子学院获全球最佳孔子学院称号。
【中国科教评价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