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会为惠安小岞人,南宋初官至枢密院参知政事、四川制置使;与当时的主战派、主和派皆有摩擦,故备受排挤,仕途起伏较大;为相时返乡,官民共筑沙堤相迎,由是美名流芳,族人遂奉“沙堤传芳”为堂号
泉州晚报——温陵名人府
本期人物简介
李文会:字端友,惠安小岞人,宋时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即副相),是惠安古代历史上唯一的宰相。
核心提示
南宋初,时局动荡。高宗虽称帝,偏安南隅,但朝野中以“迎回徽宗、钦宗二圣”为目标的大有人在,这使得高宗心悚不安又难宣于口。议和派、主战派、中立派此时轮番登场,互为掣肘,令政坛充满变数。恰在这一时期进入南宋权力中心的李文会,感受到了多舛命运迎面吹来的彻骨寒风…… □本报记者 吴拏云 文/图
李氏宗祠(李文会故居)
筑堤迎相轰动一时
“曾闻沧海变桑田,七里湖中信有然。自昔秋盈千涧水,从今春到万家烟。东西往来通车马,南北纷纭起市廛。共筑沙堤迎宰相,亦应遗迹记前贤。”这是清代时,惠安庠生刘文元在途经净峰至小岞间的“七里湖”旧址时所作的诗句。
明代地图
记者最近再访惠安七里湖遗址。谁曾想到,如今这繁华集市、纵横道路以及一片辽阔的田野,原本竟是碧涛荡漾的七里湖。不过,这一切变化归根究底还得从南宋宰相李文会返乡那时说起。早在南宋时期,惠安小岞仍是一个“孤悬于海”的小岛。据说,小岞与大陆间相隔有七里之遥,两者之间原由一段半月形海滩连接,此半月形地带即谓为七里湖。不过,七里湖虽名为湖,实则外通大海。每日潮涨,咆哮的海水便会淹没那浅浅的海滩,两岸行人过往全得靠舟楫载渡。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秋,李文会以参知政事(即副相)身份省亲返乡,这在惠安引起轰动。据惠安县李文会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银土介绍,当年为迎接李文会荣归故里,惠安地方官府发动民众挖掘当地凤山(位于今净峰镇境内)的沙土填于七里湖内,筑起一道宽阔“沙堤”,以便于车马通行。这条跨海的沙堤筑成后,长约7里,一端连接净峰,一端系于小岞。沙堤上古有渡头宫、渡头亭与下马碑等物。“下马碑上世纪末还在!”据李银土、李文承等老人回忆,下马碑十分高大,碑上大致书有“官员人家,至此下马”等字样。惜今渡头亭、下马碑皆已湮没无踪。渡头宫今位于净峰镇山前村内,宫中现有碑记载称,该宫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不过,李银土、李文承等人表示,渡头宫实则始建于南宋,最早的渡头宫约毁于宋末元初。后又于明洪武九年重建,村人在宫庙内奉祀起沈、林、庄三位明臣(又称三王爷),因而人们误以为渡头宫的历史始于明洪武九年。渡头宫大门迄今保留对联“渡通岞峡安登岸,头举桑田莫问津”。
这片农田亦为七里湖遗址
惠安县志
1985年重印的《惠安县志·宋·卓绩》载曰:“李文会,字端友,小岞人。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拜殿中侍御史,历中丞、佥事枢密院兼参知政事,谪江州。复龙图阁学士,四川制置使。归乡,人筑河堤迎之……”明嘉靖《惠安县志·卷之十三·人物》则称:“是时李文会以故执政还乡,有司沿海筑沙堤以迎之。”宰相李文会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七里湖的命运,这个半月湖至此被填成陆路,后来更是渐渐部分成了集市,部分成了农田,部分成了通行的大道。由于这条跨海沙堤驰名遐迩,李氏族人倍感荣光,于是便以“沙堤传芳”作为小岞李氏的堂号,世代相袭至今。
祠堂门上有“沙堤始祖”石匾
小岞李氏祖祠丁(堂)号“沙堤传芳”
政界红人立场微妙
李文会可以改变七里湖的命运,但却难以改变自己随波逐流的命运,那也是南宋初多数文武官员共同的命运。
南宋之初是个十分压抑的年代。宋室南渡后,宋高宗赵构虽得以登乘龙座,但整个国家却陷于病恹恹的状态,百姓惶恐,经济不景气,军队各自为战,不少王公大臣心怀鬼胎。高宗一方面担心金国放还徽、钦二宗会使自己的帝王梦破灭;另一方面又怕一旦战胜,会造成武人跋扈,自己控制不了局面,故尽量避战,专心媾和。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惠安小岞人李文会登场了。李文会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他出身寒门,自幼好学诗赋,饱览典籍,“思研经学,多有训解”,为科举考试做足了准备。建炎二年(1128年)李易榜,李文会名登科甲。当时,南宋从中央到地方,人才严重短缺,大批进士被选入朝官。李文会在中进士后,也先后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奉议郎、左朝奉郎、左宣教郎等职。不久,金兵攻破扬州,高宗逃往杭州,后又一路逃至温州。这段时期,李文会始终追随于高宗左右,算是做到了“不离不弃”,这也引起了高宗对他的关注。
而后数年间,宋金打打停停,战事胶着的同时,和议之声也从未断绝,因为双方的国主都已倦于战伐。宋朝方面急于营建自己坍塌的皇家领地,而金国则忙着要戡平内乱。绍兴八年(1138年),两国终于达成和平协议,南宋也定都临安(今杭州)。然而,和局迅速被打破。金国不久发生政变,废约再度侵宋。为了第二次议和,绍兴十一年,秦桧、万俟卨等人设圈套以“莫须有”之名杀害了岳飞父子,促成和议后,南宋实权落入秦桧之手。秦桧收揽奸佞多年,为架空高宗、独掌朝纲,他甚至还收买了赵构身旁的内侍以及御医王继先,利用他们窥伺高宗的举动。高宗对此并非全然无察,因此也暗中培养起自己的“得力助手”,李文会便是其一。
早在宋金第一次和议时,李文会处身中立,既不献媚于议和派,也不力顶主战派。恰是他这样的立场,合了高宗的胃口。据宋代史学家李心传著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绍兴十二年(1142年)四月,李文会由左宣教郎升授监察御史,并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又升为殿中侍御史。再过数月,又被擢为侍御史,完全成了高宗的“贴身秘书”了。到了绍兴十四年(1144年)春,李文会一跃而成御史中丞,成为政界红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2》载曰:“(绍兴十四年)癸酉,侍御史李文会试御史中丞。”李文会升职速度之快,简直可以用“火箭升空”来形容了。
从绍兴十二年到绍兴十四年,李文会既揭发前闽县知县李汝明受赃贪污,淮南转运判官张祁治狱不当,右宣教郎、签书江阴判官厅公事蔡楶违法乱纪,又弹劾了洪皓、魏良臣、王晞亮、何麟、高闶等主战派,同时也弹劾了议和派的万俟卨、万俟止、勾龙庭等。可以说把主战派和议和派都给得罪了。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2》载:“(绍兴十四年)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刘才邵、祠部员外郎王观国并罢。御史中丞李文会论二人皆以附万俟卨为腹,心中怀异意,自作弗靖,若久在朝必害至治。乃以邵知漳州,观国知邵州;军器监陈康伯权尚书吏部侍郎,尚书左司郎中李若谷权工部侍郎,以将出使也。”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李文会在将刘才邵、王观国等万俟卨的心腹驱逐出朝堂的同时,也举荐了主战派的陈康伯、李若谷。不难发现,李文会当时的立场确实十分微妙。
宦海浮沉几多感慨
在出任侍御史时,李文会曾随高宗外出视察钱塘江,并向高宗提出治理钱塘江水患的建议。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9》载,当时钱塘江石堤已圮,原本设有“捍江兵”2000人,专门用来“采石修堤”,可惜后来身体强壮的“捍江兵”都被摊作他用,剩下的人数不足十分之一。由于人手不足,一旦遇上大潮,堤岸就岌岌可危。李文会明白江潮无常又无情的道理,于是“乞招补捍江兵,仍稍增其数,使专采石修堤如曩制”,他向高宗请求补充“捍江兵”,并向以前一样安排他们采石修堤,以使潮水不会成为“祸水”。高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据说,李文会还亲自指挥督建江堤,如今这古迹工程犹存。
据原惠安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成员李常青介绍,身处浊世,李文会也时刻注意保护忠良。据《林泉野记》载,李文会出任侍御史的时候,一日误听流言的好友、秘书省正字黄公度寄信给他,劝他不要站在秦桧等议和派的立场,并称如果坚持议和,今后恐被写进野史而受世人讥讪。早被高宗掣肘的李文会有苦难言,但他自始至终没有把这封攻击秦桧的信交出去,保护了黄公度。晋江人王文献也是李文会好友,王文献因为进《司马法》注疏,攻击秦桧,而被捕入狱。李文会闻讯后,通过左朝奉大夫龚宽把王文献救出,“令放编置人王文献自便”。
由于得到高宗信任。绍兴十四年(1144年)五月,李文会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即副相)。这一年,海寇朱明猖獗,言官向高宗建议“以贼舟所有物赏将士之立功者”,以此鼓励将士擒捕朱明。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2》载,“高宗谓大臣曰,此良法也”。这时身为签书枢密院事的李文会,为分裂朱明部下,“又请张皇榜、立重赏,许其徒自相捕”。这样一来,没过几天,朱明便率众投降了。
秦桧“阴险如崖阱”,他在为相时,绝不容第二人插手干政。李文会出任副相,危及其霸权,秦桧又怎能容他?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绍兴十四年十二月,在秦桧的操纵下,殿中试御史汪勃、右正言何若一起弹劾李文会“俭邪害政”“枭心虺志,无所不为”。两人在劾疏中称李文会“自登言路,每论一人,必遣家仆密送于门外,曰此出上意”,隐晦地指称李文会是高宗的亲信。如此一来,封住了高宗的嘴,使他无法庇护李文会,以此达到弹劾的目的。《宋史·卷30》载:“丁酉,李文会罢,寻责筠州居住。”汪勃、何若弹劾成功,李文会遭罢相。
南宋学者吕中的《大事记讲义》记曰:“自如渊擢中丞,而巫及郑仲熊、李文会之徒,除授悉由密启,欲窜逐诸贤,则使之露章而论其罪,欲斥去执政则使之弹击而补其阙,而台谏之摧在桧矣。”披露秦桧为饱权欲,密令爪牙弹劾郑仲熊、李文会等人。
李文会罢相后,先以左朝奉郎身份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十五年(1145年)三月又遭秦桧、杨愿等人攻击,再降职为左奉议郎,迁居筠州(今江西宜春)。绍兴二十年(1150年)八月,又被移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居住。在宜春和九江,李文会平静生活了近10年,他潜心研究经学,著有《金刚经注》和《三教通谕》。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秋七月,李文会又被起用,出任四川遂宁知府。当时遂宁发生水灾,灾后经济萧条,窜死相继。李文会到任后,一面组织灾后重建,一面组织招收邻近州郡流民及本籍农家子弟,使户口迅速增加,农业耕作迅速恢复,社会逐渐趋于稳定。翌年,李文会调任泸州知府,他在泸州改革边备,用少数民族官员管理少数民族的方法,化解了当地的民族矛盾。
几经仕途沉浮,李文会颇多感慨,但这也成就了他阅历丰富。在泸州任内,他撰写《中兴十要》呈报朝廷,就当时南宋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十个方面作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提出兴利除弊的措施和思路。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一月,秦桧病死。不久,李文会复龙图阁学士知潭州。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七月,李文会又升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可见高宗对他依然寄予厚望。
当时四川各州县税赋偏重,李文会向朝廷上书请诏,免除了几个州县拖欠的税款。“诏荆南、襄阳、光随州、安丰军,合起内库钱帛,自绍兴十四年至今蠲之。”此举大大减轻了州县民众沉重的税赋负担。四川双流知县冯邦光、安岳县知县张宁贪污腐败、民愤极大,还有秦桧余党、成都府路转运判官王扬英“贪冒苟得”,都被李文会一一治罪法办。以前,四川各郡守官员公差、私差出门都用车、船作交通工具,政府每年为此承担大笔开销。李文会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后,上奏朝廷,要求立法予以取消,并带头以身作则,足显自律。
史迹犹存故里遗风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李文会病卒于成都任所,谥靖节。其墓葬位于惠安县三十二都二甲虎母山(今惠安东桥镇衍海村内墓自然村),俗称“丞相墓”,地名叫“李墓”。李文会有三子:长子李观民、次子李天民、三子李莘民(李三官)。李天民后裔李沾曾于崇祯九年(1636年)知惠安,并至小岞寻根,立“东里遗风”坊。《惠安县志·卷21》载:“李沾,江南松江进士,明崇祯九年涖惠。”李莘民则居住于小岞后内,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恩封荫被授赠左中奉大夫。
李氏族谱
惠安县三十二都地图
李文会塑像
李文会故居位于今小岞镇后内螺山之南坡,据说原为李氏祖宅,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后在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四年(1142—1144年)扩建为府第,有七进之深。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地处沿海地区,建筑历年遭受海风侵蚀、台风破坏,七落府第惜乎无存。据惠安县李文会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玉昆介绍,在1997年由小岞乡贤李仲明先生组织带动下,李氏族人重修了李文会故居,并将其当成李氏宗祠。现如今这座宗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大殿神龛内有李文会塑像,殿正中高悬“龙图贤相”匾额。四周还有“明经进士”“齿德流芳”“海嵩明臣”诸匾,展示了李氏家族的显赫族史。
李文会故居
据李银土、李常青介绍,李氏宗祠的西侧还辟建了一座李文会历史纪念馆,由上下两落构成,展示历史遗存下来的与李文会相关的部分重要历史文献、历史文物、实物构件等。据介绍,李氏素有“诗礼传家”的传统,在明代这里就曾开设有“后里社学”。小岞李氏的族谱为民国手抄本,不过由于年湮岁久,族谱中佚失的部分不少,特别是历史人物传略等,皆难再觅。
当年李文会以宰相身份返乡时,曾赋诗曰:“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我贵我荣君莫羡,二十年前一书生。”(见《惠安县志》)
李文会雕像
李常青表示,李文会留下的诗词不多,在一些文献中尚存十数首。流传较广的如《游紫阳山》:“林外轻风帽轻斜,客衣尽染紫山霞。等闲检点春多少,墙角蔷薇几树花。”此为绍兴十四年李文会陪高宗皇帝游紫阳山所作。元至正年间,著名诗人萨天锡到泉州任职时,见到李文会的这首诗,于是依韵作《草萍驿和李执政》一首:“芙蓉湾湾绿阳斜,吹笛何人隔彩霞。惊起沙头双翠羽,衔鱼飞上刺桐花。”
李文会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历史的承转期,一边要面对连天烽火,一边还要注重民生、发展经济,在王朝残梦之中,要想舒展自己的宏愿大志着实不易。李文会在生涯后期曾恬淡地写道:“众生之心,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遂生其心。不知触境是空。将谓世法相实,便于境上住心。正犹猿猴捉月,病眼见花。”这倒像是窥破了某些人生哲理吧。
泉州晚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