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潜心笃志  大美文艺

潜心笃志  大美文艺

潜心笃志  大美文艺范玉刚,男,1969年生,文学博士,中共党员,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原教授、博导

山大文史哲代表人物_山大文史哲_山东大学文哲史研究院

范玉刚,男,1969年生,文学博士,中共党员,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原教授、博导,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多种学术职务和社会兼职,主要有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

提起山东大学文学院,人们总会想到冯沅君与陆侃如比翼双飞,萧涤非品评杜甫,高亨沉浸《诗经》,一派学术繁荣之象。如今文学院依然枝繁叶茂,学术名家深耕翰墨,发展新兴学科,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近日,记者采访了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范玉刚教授,探究文艺美学研究与文艺评论的发展脉络和时代使命,以及他深耕文艺学美学的精彩故事。

自树一帜,使命担当

2022年8月1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公布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名单,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列其中,这是山东省和山东大学在当代文艺评论事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

范玉刚讲述了此次申报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基地所依托的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和文学院的发展脉络。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2001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列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文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一流学科”,是“双一流”高峰学科,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首批入选国家一流专业,首批入选国家文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首批入选“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作为此次申报重点依托的文学院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汉办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文化部中国节日文化研究基地等五个高水平科研与教学平台,为此次成功入选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基地提供了重要支撑力量。

“山东大学是一所‘以人文学术见长’的综合性大学,素有‘文史见长’的美誉,名家辈出,在文史哲等学科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和研究专长,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提起这些过往,范玉刚难掩激动:“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时任山东大学校长的杨振声以及著名作家闻一多、老舍、洪深、沈从文等人就在山东大学开设了《近代文艺批评》《文学批评》等文艺美学类课程。自20世纪五十年代起,山东大学先后有华岗、成仿吾、吴富恒、曾繁仁四位校长和吕荧、孙昌熙、牟世金、周来祥、狄其骢、陈炎、谭好哲等一批著名文艺学家、美学家在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文艺美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先后培养了李希凡、蓝翎、李准、杜书瀛等国内著名的文艺评论人才。”中国文联山东大学文艺评论基地的设立,进一步彰显了山东大学文艺研究与文艺批评的整体实力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国内领先的学科优势。

在他看来,山东大学文学院和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不仅有着不平凡的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当代学术研究的国内新高地,坚持理论创新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生态美学以及当代文艺批评研究方面,始终是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使命和自觉追求,以持续的努力和孜孜以求的精神以及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美学学术、学科和话语体系体现了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使命和担当。目前,文艺美学中心承担多项重大研究课题,范玉刚目前承担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和中国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设研究”便是对这一使命的自觉践行。范玉刚总结说,“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正是这种积极进取的学术氛围使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处于国内学术前沿和领先地位。”

这次文艺评论基地的成功设立是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发展的新起点,也是一次学术使命担当的再起航,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每一位学者都将进一步胸怀民族学术振兴的使命,为讲好中国学术故事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努力。在未来发展规划中,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将承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委托的各项任务,并结合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十四五”学术发展规划,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研究”“党领导下的中国文艺发展道路”这两个方向展开,致力于学术创新,努力使文艺理论与马列文论、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中国文艺评论等达到全国学术领军地位,多维度打造跨学科、实体化、高层次、出成果、出人才的文艺评论平台。为全面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和中国当代文艺评论水平,为建设人文学科的“山大学派”和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添砖加瓦。这是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学术使命。

匡谬正俗,任重道远

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范玉刚向记者介绍了研究会的发展思路:“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无论是文艺发展还是学术研究都要倾听时代的声音,时代是文艺繁荣发展和文艺评论积极有为的大舞台。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一个文艺繁荣发展、追求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时代正在催生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极大提升了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多样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坚持什么样文艺观的问题很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一个时期以来,文娱领域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等现象不时出现,“小鲜肉”“脂粉气”“耽美”等畸形审美趣味一度泛滥。畸形审美的出现,表面看是因为一些文娱行业从业人员缺失“文化自觉”、丧失审美自信,在流量面前迷失自我,归根结底是一些人缺乏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正确审美观和文明价值追求,骨子里是文化价值观的犹疑和文化认同的迷茫。说到底,审美观是一种价值观在审美领域的体现。

随着人类文明步入信息时代和后现代消费社会,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球性凸显,文化从幕后走向前台,文化政策越来越成为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是一种资源,一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战略资源,而对这种资源最好的配置方式就是文化产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范玉刚认为:“一定程度上,文化作为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战略格局重构的一条中轴线,并深刻影响着世界秩序的变动。新时代,文化竞争更加激烈,文化思潮之间的相互激荡更加剧烈。全球化舞台上的文化之争,是精品之争、价值之争,这为文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范玉刚认为,当前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崛起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艺越来越处于健全文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性与核心地位,为着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在正确处理文艺与市场的关系中,必须高扬文艺的人民性,倡导讲格调、讲品位、讲责任,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

专精覃思,贵在创新

2021年范玉刚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全球文化影响下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建构与传播》一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的结项成果。他坦言,本书的写作过程花了较多的时间,结项过程也很漫长,好在出版过程非常顺利,这部花费巨大心血的作品受到了出版社的高度重视,由资深编辑统筹负责,装帧设计和印刷也极为用心,出版之后学界给出了诸多积极评价,社会反响很好,当前出版社正在准备加印。

关于这本书的创新点,他列举了三个方面。第一,对文化理论研究范式的拓展,本书尝试建构了一种“文化研究”的新范式。即以文化市场的产品份额分析为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文化贸易数字和大众传播实践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建构方式,旨在全球化舞台上促进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第二,跨文化理论比较的自觉。本书通过与当代西方和世界其他主流价值观的比较,阐释了它们的共同共通之处,从而使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进入世界文化的语境,得以平等地参与全球对话,走向世界;第三,本书还着力强调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在中华文化主体性基础上倡导文明相互通约和文明共识,在特色弘扬中彰显一般性价值,是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与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的结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支撑。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范玉刚发表了诸多阶段性成果,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该书出版后,《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重要媒体刊发多篇重要书评,《博览全书》还刊发一组专栏文章,对此书作了很高的学术评价,引发了社会和学界对“主流文化价值观建构与传播”话题的进一步关注。

范玉刚告诫文科学子:既要饱览群书,更要忧思人民,对人民饱含真情,对学术心怀敬畏,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关联起来,始终把个人出彩的机会与胸怀民族振兴的使命、家国情怀统一起来,把个人的追求镌刻在时代的舞台上,做一个有尊严、有眼光、有胸怀和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郭笑彤)

上一篇: 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学论坛聚焦“疫情下的人文精神力量”
下一篇: 守望《江淮文史》二十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