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全国上下都在准备毛主席110年诞辰的纪念活动。而主席的孙子毛新宇一家,在怀念祖父之余,也正紧张地等待着一个新生命的降临。
此时,毛新宇的妻子刘滨,正在北京协和医院待产。
他的母亲邵华,在几天之前还玩笑般提及一个问题:
“这孩子是要生在12月的,几天后,就是你的祖父110周年的诞辰。不知道孩子有没有这个福气,能跟曾祖父同一天出生?”
邵华此言本是美好期许,可谁知,她竟如同预言家一般,猜到了新生命来临的时间。
12月26日那天,腹痛难当的刘滨被推进了手术室。一直万分紧张的毛新宇,此时才有了即将成为父亲的实感。
而且,他也未曾想到,这个还未出生的孩子,竟然真这么会选择时间点。能跟他的曾祖父拥有同一天的生日,这是多么神奇的巧合,也是孩子莫大的幸运。
当护士把孩子抱出手术室,抱到他的臂弯之中时,毛新宇久违地红了眼眶。
他小心翼翼地接过孩子,看着孩子哭红的脸,心中思绪万千。
他因为新生命的降临而喜悦,也因为父亲的角色而充满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他不可避免地想到了那位同样在今天过生日的老人,他的祖父,毛主席。
他对毛主席的印象,其实并不算清晰。主席在世时,祖孙二人相处的时间有限。作为日理万机的国家领袖,毛主席能投注在亲人身上的精力也并不多。
主席去世那年,他也只有7岁。他只知道,自己的祖父离开了,一个对国家有着重大意义的伟人离开了。
至于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彼时小小年纪的他无法完成的。
那时候的他,还是个不到10岁的无知孩童。可一转眼,他已经33岁了,手里还捧着自己的儿子。
时光荏苒,虽然无情,但也记录了众多值得被珍藏的记忆。
等到病房里的刘滨醒过来后,一家人便商量着为新生儿取名的事情。
邵华提议:“这孩子有福,跟他曾祖父是同一天生的。现在是冬天,要不咱们就叫他毛冬冬吧?”
儿子和儿媳对这个名字一致认可,所以,毛东东最初是冬天的冬。
可过了几天,一家人又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冬冬这个名字虽然可爱,却失之温暖。他们希望孩子拥有一颗温暖的内心,能够以同理之心关怀他人。冰冷的冬天,这个寓意不太合宜。
于是,“毛冬冬”变成了“毛东东”。直接取主席名字当中的一字,也算是曾祖父和曾孙二人的生日巧合的见证。
毛东东一天天长大,毛家人的基因也在他的身上愈发明显。
他酷爱阅读,尤其喜欢历史故事。在无法认全汉字的年纪里,他就自己捧着书,一边听长辈们讲历史故事,一边指着书上的汉字学习。
就连老师都说:“这是一个早慧的孩子,很有灵性,大有潜力。”
邵华见到毛东东学习时的模样,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念毛主席。
她说:“父亲在时,也很喜欢读诗歌,读历史。他常对我们几个孩子说,只有通读历史,才能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话总是没错的。”
人们有时不得不惊异于遗传的玄妙,至少在毛东东的身上,长辈们都看到了毛家人的诸多共性。
除了酷爱阅读文史书籍之外,他还早早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对这个陌生的世界,总是充满无限的好奇。他们拥有巨大的求知欲,渴望在他人和他物的帮助下认识世界,与世界产生更多联系。
图源网络
这是孩子的共同特点,而毛东东在这一特点之外,还有着一个优点。他除了喜欢认识世界,还喜欢探索认知背后的规律。
例如阅读古代历史,他发现了几个封建王朝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几乎全部因为农民起义而灭亡。
可是,宋朝却并非如此。宋朝在史书中呈现出来的形象并不正面,有人甚至对其冠以“软弱”的标签。但是,宋朝却不因农民起义而亡。整个宋朝统治期间,农民起义极少发生。
毛新宇一有空,总爱跟儿子探讨历史问题。
他告诉孩子,古代封建社会,是非常明显的阶级社会,阶级矛盾十分严重。受到剥削的农民,当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时,起义就发生了。
但是在宋朝,国家资源几乎实现了社会分配。耕者有其田,百姓有保障,自然不会挑战统治秩序。
毛东东记得分明,父亲在讲述这些观点时,总会重复强调老百姓的重要性。那时的他还无法准确理解,这其实正贴合了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和路线。
父子二人钻研文史知识的模样,总会让邵华联想起毛岸青学习时的模样,联想起毛新宇的成长历程。
与家庭美满的毛东东不同,他的祖父毛岸青,一生经历过无数苦难。
1930年,懵懵懂懂的孩童毛岸青,失去了自己最为依赖的母亲,失去了嗷嗷待哺的幼弟,只能与哥哥毛岸英相依为命。
兄弟二人流落街头,居无定所,还曾寄人篱下,尝尽人情冷暖。他的性子越发内敛,性格上的缺陷也显而易见。
由于沉默内向,毛岸青便将自己所有的能量都注入了阅读这件事情。
与兄长毛岸英一同前往苏联留学时,他逐渐显露出个人的优势,翻译。他在语言上颇有天赋,又因为广泛阅读书籍,在翻译工作中更是得心应手。
毛岸青
回国以后,他从事的正是翻译工作。那时毛主席常常告诉他:“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翻译人员,不可以因为你是我的儿子,就要求什么特殊待遇。”
其实不用毛主席提醒,他也明白这个道理。身为国家主席和革命烈士的儿子,他比任何人都要懂事。都说毛家满门忠烈,他即使没有投身革命,身上也有着革命者的品质。
主席儿子的身份,让他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力争上游,敢为人先,先公后私,勇于实践,这些都是父母用人生教给他的道理。
传承自父母的优良品德,指引着他前行。这份家风家训,他又传给了他的儿子,毛新宇。
毛新宇
他的妻子邵华,同样出身革命家庭。夫妻二人兴趣相合,三观相同,在教育问题上也有着共同见解。
他们尊重毛新宇的任何,也给予了儿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在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上,他们更是给予了孩子充分的自主权。
毛新宇大学毕业那年,曾问过母亲邵华:“我有些迷茫,您觉得我应该继续深造,还是工作呢?我又能做什么呢?”
邵华笑了笑,坦诚地告诉孩子:“我记得,从小到大,你一直很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对吗?”
见毛新宇点了点头,她继续说:“你看,现在我们读到的一些历史评论性文章,是不是很有意思,观念也很新颖。现在的人去研究古代的名人,总会有一些超脱时空限制的想法。”
毛新宇不明白,这番话和他的未来选择有什么关系。
“你的祖父,比起那些古时名人来说,功绩有过之而无不及。你这个特殊的身份,其实已经天然地赋予了你一些使命。研究你的祖父,研究他的思想,研究他的革命工作,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事业。”
她的话,让毛新宇醍醐灌顶。是啊,为何不能利用自己的身份,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于是,他选择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并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毛主席思想体系当中的军事领域。
在做出这个最终决定之前,他曾询问过父母的意见。毋庸置疑,毛岸青和邵华夫妻二人,脸上都流露出了自豪的神色。
对于他们来说,主席后人的身份,绝不是争取特权的通行证,而是使命和责任的承载。
越是研究祖父的思想,毛新宇越能感受到他的伟大。
身为毛家后人,他有义务将优秀的思想品德传递给下一代。
养育儿子毛东东,成为了他当前最艰巨的任务。他认为,养育下一代,一定要兼顾抚养和教育这两项工作。
抚养,是保证孩子能够以身心健康的状态成长。教育,则是带领孩子走上人生正道,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毛东东在成长过程中,也给了长辈许多惊喜。
刚上小学没多久,他就在父母面前吟诵了祖父曾祖父毛主席的作品,《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看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小孩子的口齿不算清晰,可他还是一字一句地背诵着,没有出现丝毫纰漏。
诚然,以毛东东当时的年纪来看,他未必能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意义。可在吟诵之时,他又似乎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创作者实现精神上的交流。
前人和后辈,借着流芳千古的作品,完成了跨越时空的传承,这是怎样神奇的力量啊!
刘滨在儿子背诵完最后一句诗后,情不自禁,泪盈于睫。身为女性,她的情绪总是更为敏锐,也更能感受到这份传承的分量。
他们并未刻意引导孩子阅读主席的作品,可孩子却天然地流露出对那些作品的感情。血脉上的牵扯,总让人惊叹“神奇”二字。
一年多后,听到毛东东唱出《东方红》,夫妻二人再次受到震撼,也收获了无尽的感动。
成长于一个特殊的家庭,毛东东对自己的要求总是分外严格。
父亲自小便告诉他:“身为毛家人,你应该明确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和担当。另外,你也必须像普通人一样学习和生活,不可以给别人造成困扰。”
父亲耳提面命,毛东东自然无有不从。他和千千万万的同龄人一样,行走在正常的成长轨迹中。
在学校里,他是最让老师放心的学生,每日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有时还会给自己增加学习量,从不辜负老师的期待。
同学遇到任何问题,他都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伸出援手。不管是出借笔记,还是买水打饭,又或者是课后值日,他都愿意提供帮助。
严于律己的性格,让他生活于一定的压力环境之中。他最常用的解压方式,就是练习书法。
从楷书开始学习,到行书和隶书,再到难度更大的小篆,练习书法的过程,本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
他学会在浮躁的环境之中快速平静,学会全神贯注于手头的任务,学会以字表意。练字时的他,颇有几分主席当年的从容神色。
2022年,19岁的毛东东参加高考。他凭借650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虎父无犬子,这是旁人对毛新宇父子二人的评价。英杰辈出,这是人们对毛家人的评价。
毛新宇专程带着毛东东回到湖南韶山祭祖,19岁的少年也曝光于镜头之中。
人们惊讶地发展,毛东东与毛主席竟十分神似。他的嘴边也有一颗较为明显的黑痣,他的神色也酷似主席的老照片。
透过他的面容,大家仿佛能看到少年时代的主席的影子。
再联想到曾祖父和曾孙的同日生辰,众人不得不感叹命运的神奇之处。
如今的毛东东,正全身心地享受着他的大学生活。生于毛家,长于毛家,祝愿他早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