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战争史中,习惯把伤亡巨大,争夺惨烈的战役会被称为“血肉磨坊”。比如一战时期的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等。
碾庄战役死了多少人(碾庄战役双方伤亡)
在中国近代战争中,被称为血肉磨坊的战斗也有不少,比如淞沪会战中的罗店争夺战以及淮海战役中的碾庄攻坚战。
而碾庄攻坚战,被称为解放战争史上最大的血肉磨坊。碾庄攻坚战持续12天,粟裕指挥华野第4、6、8、9、13等5个纵队,在碾庄附近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的狭窄地域内,与黄百韬第7兵团主力进行了极其惨烈的拼杀。
黄百韬兵团是淮海战役国民党军的三个超大兵团之一,另外两个是邱清泉第二兵团以及黄维第十二兵团。这一类超级兵团的特点是编制大,人数多。这三个兵团人数均超过10万,其中黄百韬的第七兵团下辖5个军的编制。
粟裕在战后也说过,对于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一口气就要吃掉黄百韬兵团的5个军,压力还是不小的,这样大规模的歼灭战华野此前都没有打过。
黄百韬兵团主力4个军(第25、44、64、100军)自新安镇渡过运河后,一直在碾庄徘徊不前。(63军单独从窑湾渡河)
11月10日,粟裕果断地让华野第7、13纵抢占大许家与曹八集,100军44师在曹八集战斗中被13纵全歼。彻底将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切断。同时在后面追击的第4、6、8、9纵也陆续渡过运河,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将黄百韬兵团包围。
蒋介石命令黄百韬停止前进,率领7兵团主力退入碾庄圩待援。此时在碾庄的黄百韬兵团还剩下7个师,人数约7万余人。(关于7兵团困守碾庄的人数有争议,一说是6万余人)
在碾庄外围,粟裕布下天罗地网。碾庄东南方向华野1纵队在窑湾对63军发起猛烈攻势;碾庄西面华野阻援集团在宋时轮的指挥下,第7、10、11纵拉开架势,构筑防御阵地,阻击徐州守敌东援。
西南方向的打援集团在韦国清的指挥下,第2、12、中野11纵、鲁中南纵队严阵以待,随时打击徐州的援军。
黄百韬见撤回徐州道路被断,只得以碾庄圩为中心重新展开部署。以100军进驻碾庄以西的彭庄、大宋庄等阵地,第44军碾庄以南的车站等阵地,而战斗力强劲的25军驻守碾庄及其以北地区,同样战力强悍的64军驻防在碾庄以东的阵地。
因为此前碾庄附近驻扎有李弥兵团,所以在这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黄百韬兵团到来后不用再修筑工事,只需进行加固即可。
虽然知道碾庄有现成的工事,但是粟裕一开始也没想到黄百韬竟然将这些工事修得如此刁钻,所以一开始各纵队还是以奇袭的战术猛攻黄百韬,想趁黄百韬立足未稳,予以歼灭性打击。
而黄百韬其麾下的起家部队25军以及刘镇湘的64军,都是黄百韬兵团的主力,老兵油子多,而且在华东战场与华野交手多次,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
64军军长刘镇湘在其回忆文章中写道:“64军把防区内的十余个村落,连接成蛛网阵地,各村阵地以工事相连。工事内布满枪眼,而且都藏在侧面,从正面进攻的解放军很难发现。每个村内的阵地布置了层层火力网,突破一层又一层,突破一角又一角,使得进入村内的解放军无处可躲,伤亡惨重。”
在这样的交叉火力网面前,即使华野的战术匍匐前进也无济于事,因为村落的每一个角落都可能射出来子弹。所以往往是冲锋的战士还没看到敌人在哪,就倒在了冲锋的路上。
据当时的参战老兵回忆,我军发起冲锋时,还没有接近敌军阵地就一批批地倒了下去,水沟内、围墙角到处都是尸体。水沟内布满了牺牲战友的遗体,血液在沟里流的到处都是,活着撤退下来的战士们鞋里都灌满了血浆。
华野第一阶段的进攻非常不利,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么打下去不是办法。粟裕马上打电话给担任攻坚各纵队的司令员,询问伤亡情况。
当问到4纵司令员陶勇时,陶勇支支吾吾不肯说具体伤亡数据,只是回复粟裕说战士们情绪高涨,打得勇猛顽强,拿下碾庄不是问题。
陶勇
粟裕于是在问:“伤亡!我要的是具体伤亡。”陶勇无奈,只得老实告诉粟裕,4纵伤亡已经超过4千人。
陶勇其实是怕粟裕太伤心,因为粟裕是非常爱惜士兵的,特别是他的4纵第12师前身是闽浙挺进师,是当年抗日先遣队留下的火种,是跟着粟裕出生入死的亲密战友。
那伤亡4千人是什么概念?当时4纵参战兵力累计23665人,这里面包含了后勤、文职、医务兵等非战斗人员,一线战斗人员应该就只有一万多人。伤亡4千意味着前线冲锋的战士损失了约三分之一。
这个战损是非常大的,如果不重新调整部署,很可能部队会丧失战斗力。
一时间华野各纵队司令员都是面色凝重,当然压力最大的还是粟裕,麾下将领不断叫苦,上下都产生了一定的气馁情绪。好在关键时刻毛主席发来电报,指示粟裕以及各纵队司令员,此次淮海战役规模空前,时间可能要打两个月,伤亡可能超过10万。
毛主席这一封关键电报稳住了军心,极大地鼓舞了华野将士们的士气。但粟裕通过了这3日猛攻的经验得出,强攻不是办法,这样造成的伤亡太大。就算最后把碾庄硬打下来,恐怕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于是粟裕召集当然攻坚的各纵队司令员来到土山镇的指挥所开会。粟裕首先就指出,这几天是我们过于求胜心切了,黄百韬退入碾庄本就是作困兽之斗,我们如果一开始就与其展开殊死搏斗,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所以我们现在放慢节奏,不能再这样仅凭借战士们的顽强与黄百韬兵团蛮干。
于是这一日粟裕命令所有部队暂停进攻,改之前冲锋进攻为迫近作业。所谓迫近作业就是挖交通壕,利于壕沟一步步接近敌人核心阵地,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古老的战法了,是对于固守之敌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除此之外,粟裕还对进攻方向做了部署,此前是从多个方向猛攻,现在换个思路,先打较弱的44军与100军,一步一步地将黄百韬的防线瓦解。
就这样白天的碾庄圩周围出奇的安静,晚上却异常热闹,战士们马不停蹄地挖着交通壕,国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壕沟越来越近。(未完待续)
碾庄攻坚战第一阶段伤亡惨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军对于碾庄的防御工事估计不足。华野本就是一路急行军南下,本想着在运动中将黄百韬兵团分割。
没想到黄百韬兵团迅速转入现成的防御工事固守,原本计划的运动战变成了攻坚战,而华野上下都求胜心切,没有充分准备就急于发起猛攻。
下期继续淮海战役碾庄攻坚战第二阶段,看黄百韬兵团是如何在碾庄走向覆灭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