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冰 水寒说语文
从幼儿园接儿子放学回家。儿子一脸的不开心。
“爸爸,我不想去幼儿园了。”
“为什么?”
“有小朋友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他们是在和你开玩笑吧,不必太在意的。”
“还有人说,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哦。如果是我,我听别人这么说一定会很开心。”
“为什么呀,爸爸?”
“因为天上掉下来的是神仙啊,所以,你也是神仙啊。”
儿子听了这个说法,开心一些了。
“可是,爸爸,我还是不想去幼儿园。”
“难道是神仙就不需要去幼儿园了吗?”
“不是,是我总是挨老师批评。”儿子吞吞吐吐地说。
“哦,为什么批评你?”我觉得这个问题有一点严重了。
“小朋友二十以内的加减法都会做了,我还不会。”
现在幼儿园大班都教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了。几十年前,记得我刚上小学,老师的入学测试就是从1数到10,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数不出来。我很骄傲地对老师说,我会数20个数,一口气数完,遭到老师严重表扬,非常开心。
“我们老师还说,虽然你将来可能因为你爸爸是老师,上好小学,但好小学入学也是要测试,即使因为你爸爸的原因,可以少几十分,但你啥也不会,也是零分。”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好,或许有一些遗传的因素在里面,我和他妈妈都是学文科的。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有一点严重了。我从来没有和儿子说过上什么学校,要怎么考试,考不上就上不了一类的话。但这个话通过他的幼儿园老师传递给他了,明显感觉到他敏感的心灵有压力了。
回到家,我和儿子说,来爸爸帮助你完成作业吧。
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
“我们先来从1数到20”,他基本上能比较流畅地数下来了,我想可以达到我当年的小学入学水平了。
但接下来,就发现下一个问题,6和9傻傻分不清。总是弄颠倒,我告诉他6的小圈圈在下,9的小圈圈在上,一定要记住了。反复说了好几遍,好像还是记不住。非但记不住,还有一点恼火了。
“凭什么啊,我就觉得那个6的圈应该在上面,9在下面,不行啊!”
这个时候,他的那超强的记忆力似乎不见了,关于恐龙或者各种动物的细节知识他都能记住,如数家珍。有一次,他去姥姥家呆了一个月,回到家之后,他和我说,爸爸,我们家这里有变化了,那里有变化了。有一个润肤乳的瓶子放在窗台上,他说那个瓶子原来没有放在那里,我都有一点儿惊呆了,因为那个瓶子是我昨天随手放在那里的。
我意识到,不是记忆出了问题,而是他选择性耳聋了,不再愿意主动接受我的信息了。我必须换个方式。
我把新买的一摞书拿过来,和他说:“儿子,我们来玩一个搭房子的游戏吧。”
“不用弄得那么复杂,假设这一本书就是一层房子,我放一本书,你就数一个数,看看爸爸一共盖了几层房子。”
“1、2、3、4、5、6、……”注意力一转移,儿子很愉快地数起来。
一共只有10本书,就盖了10层房子。
“来,我们找找第六层在哪里?”
儿子很快找到了第六层在哪里。
“那第九层在哪里呢?”
也很简单,很快就找到了第九层在哪里。
“我们建房子的时候,能先建第九层,然后,回过头来建第六层吗?”我把第九本书和第六本书拿出来,悬空比划着。
“那怎么行啊,那样,建不了啊!要先建第六层,然后是第七层,第八层,才能建第九层。”
“对啊!所以,你看,你知道6的圈圈一定要在下,9的圈圈一定要在上了吧。因为如果倒过来,就像建房子一样,不可能先建最顶层,再往下面建吧。”
“啊!我知道为什么6的圈在下,9的圈为什么在上了!”儿子很开心地笑起来。
说实话,学历史的时候,我知道为什么这个叫阿拉伯数字,也知道怎么传入中国的,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写法必须这样,6在下,9在上。或许是约定俗成吧。但不管怎么样,儿子不再问凭什么了,愉快地接受了这个解释。或许,在他的小小的心灵中,这是一个非常充分的理由吧。
一关过去了,还有下一关,把数学练习册拿出来,既然咱不会20以内的加减法,先来10以内的总行吧。
“5+3=?”
儿子掰着手指头算半天,终于算出来等于8,然后又很费劲地把8写在练习本上。有时候对,有时候错,看得出来,他很用力,也很想把这个做对。但是,他从心底里厌烦,看着他皱着小眉头,红扑扑的小脸,嘴巴里嘟嘟囔囔的,甚至不自觉地把笔用力地刻在桌子上。
这让我想起自己当年学数学的情形来了。初三的时候,就已经不太爱学数学了。但没办法,中考要考,理性告诉我,不学不行,于是还是很用力地学。还好,中考数学考得相当不错。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一所高中。
一上高中,就有了好消息。说是国家教育考试要深化改革,高中不再分文理科,而是要分为文史类,英语类,农林医药类和理工类这四个方面,其中文史类的数学,只要会考过了就行了,高考不用考,而且,会考会非常简单。这对我不啻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不学数学!文科的那些科目对我而言,等于轻松+愉快。于是,虽然高一、高二也开数学课,但是要么是看小说,要么就是见周公。一点都没认真听过。
然而,然而,高三伊始,忽然有消息说,高考还是文理科,文科还是要考数学。原来,当年的所谓的好消息,所谓的考试改革方案,不知道是校领导从哪里听来的风声,于是抢先一步,先分了科再说,所谓早起的鸟有虫吃吧。但这样的做法,可真真地坑苦了我这个对此信以为真的“虫儿”了,我是早起的“虫”被鸟吃了。
没办法,只好再度拿起久违了的数学课本,从高一最基础的数学题做起,别人都不屑的简单题目,我还是觉得头疼,觉得和读天书一样。那年头也不兴找什么家教,即使有老师可以辅导,也找不起,家里穷,花不起那个钱,所以,只能靠自己。
结果,那一年高考,连蒙带猜,也没做上几个题。为了防止把选择题选择哪一个选项忘记了,我就把我选择的答案写在橡皮上带出考场,谁料想,那天考完数学,正好下大雨,就好像我这个心情一样。橡皮上写的答案都被雨水冲没了。于是,只好估摸着怎么也可以考40分吧(当年的数学满分是150分)。
但是,当成绩出来的时候,依然发现自己太乐观了,居然预估分数40分也估冒了,实际只得到了38分。当年我们自治区的状元就在我们当地的另一所学校,数学143分,比我足足高了100多分,总分只比我高不到90分,因为我其他的几个单科成绩,在我们自治区都是前几名,结果,人家是状元,去了北大。我却名落孙山,只好乖乖地去复习。
不知道从哪里听说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改变很多。于是,复习那一年,每一天一大早都喊三遍:“我喜欢数学!”可说真的,怎么可能会喜欢呢?依然从别人最不屑的最简单的题目弄起,一遍一遍地反复,结果第二年的高考,数学成绩倒了一个,从38到了83,可因为只学数学,其他的学科却掉下来不少。再次名落孙山。
终于,第三年的时候,数学考到了112分。如果问我是不是真学会了,实话实说,真没会!但练着练着,忽然有了关于考试的感觉,比如那些选择题,如果让我一步步做,我真做不出来,但我采用排除法,对比法之类的,就能判断出哪一个是正确的选项了,甚至能够保证选择题都做对了。还记得,当年金榜得中的消息传来,高中同学表示不相信我居然数学能考那么高,让我再拿起一个多月之前的高考数学试卷做一做,我感觉一个题都不会做了。
报考专业的第一想法就是哪个专业不学数学,就上哪个专业,于是,就学了中文。读小说,背古诗词,这对我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兴味盎然。终于不用学曾经折磨我的数学了,开心极了。
高中毕业好几年后,回到母校,依然听到有老师说起我当年的“光荣事迹”,成为他们告诫学弟学妹绝对不能偏科的负面典型,尤其成为数学老师告诫学生要学好数学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好吧,哥虽然已经很久不在江湖,但江湖上依然有哥的传说。
虽然不学数学了,可数学依然如恶魔一般如影随形。经常在梦中梦到考数学,要么是忘记带笔了,要么就是没有画图工具,要么就是眼前模糊一片,啥也看不清楚。噩梦中惊醒,回到现实,安慰自己不会再考数学了,但心脏依然砰砰地跳个不停,好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差不多都大学毕业十年之后,才终于不再做这样的噩梦了。
扯的有一点远了,但看到儿子这样的痛苦表情,我一下子就有了那么多不愉快的回忆。真的不能再让儿子重蹈爸爸的覆辙了。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来,儿子,我们不做这些题了,爸爸带你玩扑克。”
一听说不做题了,又开始要玩扑克,儿子有紧皱的小眉头有一些松开了。
“来,听我的安排,现在我们把这幅扑克的大小王拿出来,如果你完成了接下来的这个任务,就能赢得小王。”
“把这副牌的四种花色各自分出来,每种花色放在一起。”
只见他把牌散开到满桌子,先找了一个红桃,然后,再一张一张地找所有的红桃,把红桃集中在一起,接着找黑桃……这样,一通忙活,圆满完成任务。
他很开心地赢得了小王。
“接下来,我们增加难度,看看能不能赢得大王。”
“你看,你刚刚是把所有的牌都摊开来,然后一种花色一种花色地分开来,我现在要求你不能摊开来,把牌都抓在手里,就把这四种花色分开,要比刚刚的做法更快更好。”
儿子想了想,小手拿着牌,从最上面拿一张黑桃,直接放在桌子上,然后又一张黑桃,接着放在这个黑桃上面。然后红桃,梅花,方片都慢慢出来了,他看到哪一种,就直接把这一张放在相应的花色里面。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任务,赢得了大王。
这时候,儿子的小脸又红扑扑的了,不过,这次不是痛苦的涨得通红,而是兴奋的红色。
“来,接下来的任务是把每一种花色从小到大排序,其中J算11,Q算12,K算13。”
先找1,再找2,虽然不算快,但他还是完成了。
“真好!顺利完成任务!来,我们喝口水庆祝一下。”平常不反复叮嘱好几次多喝水,多喝水,都不肯多喝的儿子,这次愉快地喝了一大口。
“来,我们再熟练一下,上次用的红桃,这次我们用黑桃,看看我们这次能否更快一点。”
这次比上次更快了一些。
“来,我们再次增加难度,这回不准从1开始排起来,你要把这13张牌都抓在手里,随便取出一张,然后放在桌子上,接下来,依次把你手里的牌拿出来,如果比这张牌大,就放在右边,如果比这个牌小,就放在左边。”
就像是打游戏不断升级一样,儿子很兴奋,虽然最初有一点慢,他要判断一下哪一个数字大,哪一个数字小,但还是比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来,再来一遍,同样的要求,争取这次比上次更快。”
适度的反复,没有让他厌烦,反而因为比上次更快,更增强了他的信心。
“我们再换一个玩法,把单数从现在这排列好的13张牌中取出来,双数留下。”
最初有几个错的,但一两遍之后,就不再出错了,而且速度越来越快。然后,又要求他拿出双数,留下单数。
“现在单双数没问题了,我们接下来玩个新的游戏,按照爸爸说的数字,把符合要求的那张牌拿出来。”
“5加3等于几?”
儿子很快就拿出了8。他没有觉得有任何的压力,虽然偶尔也算错,但是,我鼓励他再试一试。他就很快乐地再试一试。
……
在我的头脑中,这一副54张的扑克牌,就是一把魔术牌,我可以玩出许多各种花样来。小学的那一点十位百位的加减乘除都可以做得到。我虽然是语文老师,我自己当年学数学也很头疼,但我可以,也有能力让我儿子快乐地学数学。
如果让我现在学数学,很可能也不会像学生时代那么头疼,曾经听过我们学校的一些数学老师的公开课,当年那些让我觉得很为难的相似三角形,二次函数之类的,现在听起来都挺容易,挺容易的,没觉得有多难。看看那些诸如《从一到无穷大》一类的数学科普书,也觉得挺有趣味。
静待花开!因材施教!承认每一个孩子的差异,并且接纳这种差异!……这些理念说起来不难,每一位老师都知道,但做起来真不容易。
作为老师,我能理解我的同行,因为衡量一个老师好不好,常常要看学生成绩,也就是那个分数。不仅仅教育管理部门这样评价,我们的家长也这样评价,甚至我们自己也常常觉得,学生有了好成绩,就证明我是一个好老师了。但真的只是如此吗?我们老师只为学生的分数负责吗?
每每想到这些,我这个爸爸就快乐不起来,心里很沉重。
我祈祷,我的儿子能够很幸运地遇到像我这个爸爸一样爱他的老师,不为他的未来着急,而只为他的兴趣负责,让他时时充满了对世界万事万物探索的愿望。不必刻意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更不能透支他的学习兴趣,而是保护他的学习兴趣就好了,因为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十万个为什么。
不仅仅为我自己的儿子祈祷,也为全中国的每一个儿童祈祷!我这个当老师的爸爸,率先从我做起,努力保护我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