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记者在苏州市姑苏区采访,遇到一位“倔老头”,他叫谢勤国,76岁。在平江路悬桥巷41号,谢勤国停下脚步,他注意到丁氏济阳义庄前的控保建筑指示牌,上面标注着,这座建筑建设年代在晚清时期,但谢勤国从建筑风格判断,这应该是一栋民国建筑。谢勤国回家查阅史料,确认这座古宅的修建年代,理应延后大概60年,他第一时间将这一发现上报文保部门,希望能更正信息。
如此“麻烦事”,谢勤国已经做了40多年。他还有一重身份,是编号为001的文物保护志愿者。像谢勤国这样的志愿者,苏州古城中还有不少。长三角,古城多,保护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
谢勤国与编号001的故事,要从2007年讲起。那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开展,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组建了一支古城保护的志愿者队伍。谢胜国立马报名参与。那支队伍规模很大,大概有120多人,不过因为平均年龄较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参与了一些活动,普查工作结束后,团队就解散了。2011年,苏州古城又重新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叫作文物保护志愿者。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提高了招录门槛,要求年龄在65周岁以下,文化水平高中以上,还设置了开卷考试,一张A4纸两面印的题目,1个月之内完成作答。最终录取了30个人,按照分数进行排名,能录取的都是85分以上的成绩。在这批志愿者中,谢勤国年纪最长,只差1个月就到65周岁,因此编号001。
谢勤国与古城保护早有渊源。1957年,谢勤国进入苏州园林系统工作,被分配到虎丘,从事绿化行业。1977年,他在塔园给花浇水时,无意发现虎丘塔东北角墙体水泥层大块脱落,还伴有很长的裂纹,谢勤国立马汇报,经过检测人员测量,虎丘塔倾斜有加剧趋势,塔尖与中垂线的距离增加了6厘米。在上世纪80年代,虎丘塔进行了第二次大修。
1989年,他在北寺塔担任绿化组组长,却接到了编纂《北塔寺》的任务。照他自己的说法,从这件事开始,他正式踏上了古城保护之路。搞绿化改行做文字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谢勤国泡图书馆,查阅资料、抄写古书,一边请教专家学者,一边采访周围住民。6个月后,一本长达9万字的《北塔寺》诞生了,谢勤国从此开启用笔杆子记录古城历史文化的生涯。他又受邀编纂《石湖志》《绿化志》等多部志书,还与专家学者合作编写《姑苏老街巷》《苏州的桥》《姑苏名宅》等与苏州文史息息相关的书籍,已经累计创作250万字。
等到谢勤国成为文物保护志愿者时,他已积累了丰富的文本经验,苏州古城也迎来了崭新的起点。2012年10月26日,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合并,姑苏区正式成立,成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
2013年,经过两年的培训,在掌握古建筑的测绘、拍摄、历史以及地方史等基础技能后,文物保护志愿者们迎来了第一项任务,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后的首次复查。30个人,分为3个小组,谢勤国与其他9名队友负责老平江区的文物登录点,需要复查的文物数量有700多处。志愿者每天上午到达复查点位,拍照片、做测绘,下午再整理资料,填表格,每一处都要填一张表,名称、道路、门牌、时代、模样等信息记录详尽,不仅是房屋、园林,牌坊、古井等也要一一走访。那次普查工作从3月开始,7月底结束。
又10年过去了。2022年,姑苏区市保及控保紫线核定项目启动,谢勤国开启新一轮志愿服务。10年间,像谢勤国这样的志愿者对古城保护的参与从未缺席。在姑苏,文物保护不仅是相关部门的工作,更已成为全员上心、全民参与的日常习惯。
古宅活化利用,园林焕发生机,街头巷尾腾起烟火气,经过多年实践,苏州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古城保护路径。2022年,苏州名城保护集团揭牌挂牌;“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完成平江历史街区5个街坊传统民居信息全要素普查;CIM+数字“孪生古城”迎来阶段性成果,数字古城相关模块上线“苏周到”APP;32号街坊、五卅路子城片区等项目齐头并进……今年1月12日,首批27个古城保护更新项目集中启动,总投资额近120亿元,涉及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老旧住区环境改善提升、城市更新试点等方面。
“谢勤国们”更忙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