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中国文学的主流是什么?为什么木心不是主流?

中国文学的主流是什么?为什么木心不是主流?

中国文学的主流是什么?为什么木心不是主流?简要地概括一下:今天中国文学的主流仍然是现实主义。首先,这与我们的儒家传统有关,儒家强调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很强烈的社会和现实关怀,反映在文学上,即是现实主义。当然

简要地概括一下:

今天中国文学的主流仍然是现实主义。

首先,这与我们的儒家传统有关,儒家强调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很强烈的社会和现实关怀,反映在文学上,即是现实主义。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文学只有现实主义,其他主义如浪漫主义,中国也有,比如《离骚》,但不曾占据主流地位。

近代以来,从清末的社会谴责小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文学研究会的出现,描写且反映社会与世情的现实主义依然是主流,其中虽然也有如扛浪漫主义大旗的创造社的出现,但没有发展壮大成主流。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家内外交困,前途未定,一方面屈辱地遭到外国列强残暴的侵略,民族危亡,另一方面国内革命不断,局势动荡。其时,寻求民族振兴反抗外来侵略、谋求国家独立社会稳定便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谁还有去心思赏花吟月,所以在那时及更早些的时候,中国的文学便与家国政治、社会现实紧紧关联起来,这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鲁郭茅、巴老曹等等一批批中国大师级的文学家,其作品无不直面惨淡的现实。(注:郭沫若初期的诗歌如《女神》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其成就和影响非常之大,这另论。)

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文学与革命、现实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强调文学要服务人民,尤其是解放区,鼓吹革命的作品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后的“十七年文学”更是把革命主义文学推向巅峰。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如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以及著名的“三红一创,保林青山”(《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另外需要指出一点,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深受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影响。

八十年代以来,从“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到“先锋文学”,再到新历史写实主义,以及后面有些评论家所谓的“底层写作”,现实主义依然是主流,是潜移默化到骨子里的,拿先锋派来说,“先锋”主要是小说形式、叙述风格上的变革,它是大于内容的。后期先锋派也回归了传统,比如余华、苏童和格非等人。余华的《活着》,苏童的《妻妾成群》,格非的《人面桃花》,都体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这时的他们已经不是所谓的“先锋”派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主要的作家都回归了现实主义传统,莫言的《丰乳肥臀》,张炜的《古船》,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和王安忆的《长恨歌》等等,不胜枚举。

新世纪以来,现实主义完全取得了确切无疑的主流地位,现实主义的范围也被拓宽。现在我们讨论一个作家的风格时,不再像以前那样说谁是现实主义谁是浪漫主义,或者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现在主要讨论的都是作家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方式,其中判定一部作品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是语言。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有贾平凹的《古炉》,阎连科的《受活》,莫言的《檀香刑》、《生死疲劳》,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苏童的《黄雀记》,韩少功的《日夜书》,金澄宇的《繁花》等等。

当前,中国文学与现实主义已经不可分离,我相信往后随着文学进一步发展,“现实主义”这样带有鲜明区分度的表述是否应继续存在都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有理由相信,以后的文学会更关注和执著于于文学本身。当然,现在我们用现实主义这个概念来归纳中国文学,仍是非常适合的。纵观近两年多来的中国文学,徐则臣的《耶路撒冷》,迟子建的《群山之巅》,宁肯的《三个三重奏》,东西的《篡改的命》,周瑄璞的《多湾》,弋舟的《我们的踟蹰》,以及近期的贾平凹的《极花》和王安忆的《匿名》,这些作品对现实的挖掘已经切入到毛细管,它们的最主要区别只在于题材和呈现它们的不同的手法及语言。

——如果非要说主流,那么现实主义就是中国文学的主流,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

***

第二个问题,木心为什么不是主流?

这个问题本身有些问题,按纯文字的标准来看,木心算主流,但是相对而言他的影响力并不算很大。他的书有一套《木心谈文学》,也可以看出来,木心更多是以一个学者身份参与文学的。他写过诗,教过书,对文学有很深的研究,中国文学需要这类人。但以文学成就来看,我们今天包括过去甚至将来,衡量它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实在在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中国作家有长篇的情结,这个标准几乎是心照不宣的,你能写出一部不错的长篇小说,那是很了不起的;你要是能写出一部伟大的长篇,那你毫无疑问就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当然现在中国每年的长篇小说据说有几千部,泥沙俱下,真正好的经得住考验的优秀长篇并不多见。

据我所知,木心先生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建树很少。

——

ps:第一次回答问题,好紧张~

————

2016.04.17更

最近在学习文学理论,对文学上所谓的现实主义等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复杂性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之前只能算是半吊子水平,认知还是过于简单和肤浅。

现实主义是近代以来我们从西方引进的文学概念,在胡适等人提倡“文学革命”也即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此之前中国是没有现实主义这样的概念的,它是舶来品,现在来看这种引进在当时至少可以说是略显突兀的。因为现实主义这个概念的产生在西方也是复杂的,大致是产生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而在此之前,西方文学理论的主流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最大的两支主流。前者的概念和理论的产生及发展渊源流长,起始于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论”、“中庸论”和“净化论”,此后历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王政复辟时期及十七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和德国古典主义时期,可谓盛极一时。浪漫主义起源于十七世纪后期,它在文学和美学上的标准与以整体性、规范性、和谐性为特点的古典主义迥然不同,强调人的主观情感对世界的感受,这种范式的转变意味着人在文学上的能动性的提升,从原本的被动“模仿”变为主动感受,也即艾布拉姆斯著名的“镜与灯”的心灵隐喻变迁。当然,这个过程以及其更内在和具体的意义,三言两语是无法厘清的。

现实主义回头抽空来说。。。

————

2016.04.25更新

以上大概可以说明,严谨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在中国传统中(近代以前)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非要问中国文学的主流,还是可以用现实主义倾向来稍作概括的,也即是传统儒家倡导的积极入世的态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点在中国的“史著”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中国传统一向是文史不分家,文学和历史的在学科上严格的区分也是近代以来的事。所以近代以前,中国文学主流是具有强烈的积极的家国天下胸怀的现实倾向,近代以后则是关照社会关心国家出路心怀人民大众的现实主义。

——与前面说的作一些概念上的拨正。

————

2017.03.23更新

一晃眼又近一年过去,作为野狐禅的我正在逐渐往专业的方面前进,算是自以为的前进吧,不断的啃书,作品加理论,慢慢填充自己,也觉得至少比以前在某些方面提高了一点,人总是会通过学习而进步的。以现在的眼光再来面对上面的问题以及我当时我作的回答,很多地方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观点也很有些不严谨甚至站不住脚。

我暂时不打算在上面的回答里作删改,虽然有不足甚至错误,但毕竟可以视为我个人在某些认识上前进的曲线,这样一个不断更正的过程于我大抵是有些意义的。所以现在我打算做的仍是对其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

先自我批评一下。最初的回答里我试图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发展先作一个粗略的简介,或者说梗概,然后从中归纳结论。颇有点自不量力,贻笑大方。囿于当时的狭隘的眼界与半吊子学识,很多东西都是比较含糊不清地一带而过,一些概念也没有作出必要的界定与厘清,也有很多疏漏。

比如现代文学部分,单从小说这个体裁来说,按时间的线索,从五四新文学白话小说开始,到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诸多文学社团的创立,从社会问题小说到写实人生派的题材转变,再到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涌起,以及后期左翼文学及东北作家群的出现,文学在思潮、题材与创作手法上有了很大的迥异于以往的发展。这一阶段的文学主流我认为可以算是现实主义。但在此我想指出一点的是,在某种意义上,主流的构建必然是依存支流而得以成立的,没有支流,又何来主流的确认呢。另外主流的确立也不应和不能掩盖住支流,所以为了凸显主流,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标注出相应的支流的情况。在五四到三十年代间,除了以上我所提到的,二十年代创造社作家群也创作了一批具有浪漫气息的文学作品,以郁达夫为代表,之后又出现了以庐隐为代表的自叙传题材作家。这些都是不得不提的,研究文学绕不过去的、在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的创作流派。

四十年代,我们可以且适合从地域上来讨论中国文学的发展。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日寇入侵,造成很大的动荡,大片的土地沦丧,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在文学上也造成了不同的格局。总的来说当时文学在地域上分为三大块区域,国统区、解放区以及沦陷区。解放区自不必赘言,革命文学如火如荼,尤其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报告》之后,新的为工农兵、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思想与规范与体制被确立。国统区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多种创作倾向,有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的继续发展;有由三十年代后出现的所谓京派与海派的创作,同样也各自坚持着他们自己的创作原则及文艺观念,比如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比如以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和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的都市文学创作。沦陷区则以上海孤岛文学以及张爱玲苏青等人的创作为代表。

然后我们需要面对一个问题,解放区、国统区以及沦陷区内的文学创作,它或它们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或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吗?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对现实主义作一个概念和意义上的确认,现实主义的起源、发展以及内里的衍变,然而这些是三言两语是讲不清楚的,是另外一个也可能是比现在这个题目更复杂的课题了。所以我们这里为了方便,也为了便于分析和理解,我们把现实主义放在狭义上来理解,不作过度地引申与发散,因为广义的现实主义实在过于繁复和庞杂。

有点事回头再更。

————

2017.09.24更

一晃又几个月过去了,偶尔还会收到赞。学习仍在继续。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革地下潜在写作,新时期以来各种思潮,总算有一个大概的把握了。再来看中国文学,尤其现当代文学,深深感觉到它的复杂性。现在看之前说的,很多地方有谬误,也有夸大其词之处,比如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卖弄,自我反省。有空会来试着来梳理一遍。以前写的依然不会改动,虽然肯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上一篇: 杨万里
下一篇: 极简西方文明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