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16位文史大咖论道海洋文化!为大湾区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16位文史大咖论道海洋文化!为大湾区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16位文史大咖论道海洋文化!为大湾区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16位文史大咖论道海洋文化!为大湾区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广东,广州,严复,馆员,岭南,海洋文化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思琦 丰西西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王俊伟 林清石 蔡嘉鸿

“当今的中国发展海洋文化正当其时”“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在海洋文化建设方面,既要看到各个城市的特色,又要建设具有共同未来的海洋文化”……

2月16日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史论坛上,16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海洋文化与新发展格局”的主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学术交流。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43-45_中山文史第37辑

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李玉光以《从历史的视角看海洋文化的重要性》为题作了主题分享。他指出,中国已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当今的中国发展海洋文化正当其时。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在题为《海洋文化与未来发展》的演讲中指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在海洋文化建设方面,既要看到各个城市的特色,又要建设具有共同未来的海洋文化。

岭南海洋文化精神有着怎样的特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田丰表示,开放和合作是岭南海洋文化精神的精髓,大力挖掘和弘扬岭南海洋文化,将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丰富多彩的岭南海洋文化资源,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精神,是支撑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之所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山大学原副校长徐远通在演讲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以海洋文化建设引领海洋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以海洋文化精神推动海洋科技和经济的全链条创新。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43-45_中山文史第37辑

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原副主任(副馆长)阎金明提出,文旅产业要融入更多的海洋文化元素;要以文化为纽带,把“海上丝绸之路”建成中外文化交流带。

国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长何汉权以严复为例,对海洋文化中的历史事件以及人物进行了研究。他表示,严复的海防思想及海洋文化观点,对今日中国的海防建设及海洋战略,具有深厚的参考价值和重要借鉴意义。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在视频发言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从海洋而来,向海洋起飞,海洋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澳门基金会首席顾问、高级技术员杨开荆表示,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自信、强大等特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第37辑_中山文史43-45

聚焦海洋文化生动实践,共谋发展新蓝图

南海1号、汕尾渔歌、徐闻二桥遗址……论坛上,除了宏观的海洋文化探析,许多专家围绕海洋文化具体而生动的实践展开了交流。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南方日报社原社长杨兴锋指出,彰显品牌特色,是海洋文化遗址活化利用的优化策略。水下考古,是“南海Ⅰ号”的品牌优势,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日报社原社长顾涧清则建议,整体编制并调整优化环珠江口沿海都会带的国土空间规划,深入推进环珠江口人文湾区的沿海文化圈建设。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山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萍探析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文化精神。她指出,通过广东新时期改革开放历史实践的回眸,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具有海洋文明特质的岭南文化精神,是广东不负使命的植根沃土。

中山文史第37辑_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43-45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是广州城市文化的灵魂和广州文化的魅力所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原副主任黄淼章表示,深入挖掘广州海丝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有助于我们对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地位的深刻认识。

海洋文化与汕尾渔歌的精神有哪些共性?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原巡视员、一级编审徐春莲表示,汕尾渔歌崇尚坚韧不拔、海纳百川和自由天性,其开放的文化态度、强烈竞争意识与开创意识和海洋文化一脉相承。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历史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高级研究员柏宇亮深入介绍了对徐闻二桥遗址的研究成果;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徐素琴则分享了她对本港行进行深入研究的故事。

谈及海洋文化助力城市文明发展时,东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赵金阳表示,东莞依江傍海,人们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深深刻下海洋文化的烙印。凝练和构建东莞海洋城市精神,既是东莞城市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东莞人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上一篇: 文史界与羊晚持续发力 保护传承活化文化遗产
下一篇: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史论坛举行,三地专家共绘文化“同心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