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 -收稿日期:2015-08-08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6110803)作者简介:胡林梅(1975-),女,浙江杭州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文绪武(1975-),男,浙江杭州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5.08.021胡林梅1,文绪武2(1. 上海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433;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摘要:生发于大河文明体系下的中国古代海洋意识,在传统力量及反传统力量左右下,蕴藏着内附于农耕文明的总体基调,又阶段性地演绎出超越传统的历史强音。中国古代海洋意识演进过程可分为海疆安全意识时期、海洋经济意识时期和涉海事务高度集权化时期三个特质性历史阶段。梳理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历史演进,有益于当下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培育海洋意识。关键词:古代海洋意识;海疆安全意识;海洋经济意识;中央集权化;亚太经济圈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5)08-0102-06中国古代历史上有海洋事业的恢弘气势,也有“海禁”和“迁界”拒斥海洋的沉闷鸣奏,这些历史经验折射出了中国古代海洋意识不同时段上的特质性流变。
若梳理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历史演进过程,我们会发现大河文明体系下的中国古代海洋意识,有着一脉相承的总体基调,又有着超越传统的历史强音。本文以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基本内涵为探讨的出发点,试探性地提出了中国古代海洋意识演进的三个历史阶段的观点,即海疆安全意识时期、海洋经济意识时期和涉海事务的高度集权化时期。关于这个历史演进过程,学界几乎没有人系统地探讨过,这与中国历史研究与现实发展的需要很不相符,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索性研究。这个视角的考察在一定意义上透析了中国古代海洋意识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规律,初步探寻了中国近代以来海洋意识缺乏的历史根源,同时从历史学的视角也预示着海洋意识的重构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于当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来说,也提供了一个较为宏观的历史思考角度。海洋意识从属于社会意识,它是人类在海洋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对海洋的认知、情感、理性判断等,并内化于人类的生产实践而成为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了锐意进取、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格,其渗透到人们的生产实践中,使历史进程打上海洋气质的烙印。中华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疏松的土质相对于凶险的大海来说,更适合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早期人类生活,然而“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离不开引带一样’,它不能自身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必然性”[1]。
因此,中国大河生产优势与其统治秩序、民族冲突融合一起羁绊着古代海洋意识的演进。中国古代海洋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某种认知、情感、理性判断等,没有贯穿到海洋事业而是长期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形成归隐和融合于儒家思想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格。这样,具有开拓进取、重视商贸的原生海洋意识为农耕文明所涵盖,这一点构成了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总体基调。然而,华夏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受传统力量及反传统力量的左右,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质。从长时段上看,可以把古代海洋意识的演进缩影为三个历史阶段,至于其2015年第8期(总第242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