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开门修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众人修志”、“众手成志”,是指在修志过程中,要做到集思广益,多渠道利用和挖掘社会资源。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问计于人民群众,问计于专家学者,问计于老领导和老同志,问计于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特别是熟悉本行业、本部门和本专业的人;就是要做到充分利用各种有用资源,开阔修志人员视野,扩大志书资料来源,从而补志稿之不足,正志稿之失误;就是要做到各单位、各部门、各行业密切配合,充分发扬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好修志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部《常熟市志》的编纂,自2007年启动至2016年出版,历经10个年头,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践行了开门修志这一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一、以开门修志理念确定志书体例和编纂人员
1.确定体例结构
常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建有县邑始,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说在宋代以前,常熟即修有县志,历代县志的体例结构均为通志通修形式。1985年,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部《常熟市志》开始编纂,上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下限止于1985年,共历时间跨度为75年,是书于1990年11月正式出版。2001年至2006年,常熟市地方志办公室对第一部《常熟市志》进行了修订并重新出版。2007年启动编纂的二轮《常熟市志》(开始称《常熟通志》),开始,就志书到底是采用续志的形式还是通志的形式?志书的上限和结束的下限到底如何确定?对这两个修志的首要的重要问题,开始时争论较多,有的主张续修,有的主张通修,为此常熟市政府和市地方志办公室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后又在认真听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浙江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仓修良先生“广义的续修”——即“新志书应既修又续、编修志书要通贯古今”的修志主张后,大家一致感到:近年来,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不断发现和各种历史文献资料的日益浮出水面,为充分凸显常熟的悠久历史文化,常熟有必要、也有条件编纂一部贯通常熟古今几千年历史的新方志。随后,市委、市政府最终决定二轮《常熟市志》的上限为尽力追溯常熟历史的发端,下限至2008年底,为一部通志。
2.精选编辑人员
修编好一部志书,特别是县级综合志,在确定了大的方向后,具体修志人员的选定尤为重要。常熟素为文化历史发达之乡,爱好文史的老同志、老教师、老干部、老文史工作者俯拾即是,并且自愿参与《常熟市志》编纂的热情非常高涨,部分老同志想“毛遂自荐”进编辑机构的要求和愿望极为迫切。为此,我们不搞“拉关系”、“相互推荐”、“领导关照”和“打招呼”等,而是根据我们对某个具体老同志专业特长的了解,并从志书编纂的实际需要出发,即力求编辑人员中的人文历史专业、自然地理专业、工农商贸专业、金融财税专业、公检司法专业、科技国防专业等尽量兼有的原则,在反复研究和斟酌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挑选了徐本坚(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会员,市教育局离休老干部,原山东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常熟市政协第五至八届委员,苏州市第九届人大代表,高级教师)、俞秉麟(出身常熟名门之后,常熟文史掌故熟稔者和爱好者)、周文晓(常熟近代文学艺术和抗战史熟悉者,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曹家俊(文史爱好者、市政协文史委原副主任)、潘正言(文史爱好者、市政协原委员)、章明明(文史爱好者、常熟市虞山镇党政办原主任)、李家成(原镇文化站长、文史爱好者)、花亦明(文史爱好者)、钱臻兴(文史爱好者)等9位身体健康、热爱地方志事业和志书编纂工作,事业心、责任心和能力水平较强,且普遍参加过新中国成立后首轮修志、同时专业知识相对互补的老同志,集中在市地方志办公室办公。市地方志办公室专辟一间大的工作室,供其专心编纂志书。
3.认真修订纲目
经市委、市政府审议批准的《常熟市志》纲目初稿计划《常熟市志》全书设40编,280多万字,300多帧照片,10多幅地图,分上下两册,16开本,计2000多页。在结构安排上基本上分编、章、节、目4个层次。有总述、大事记、分志各编、志余、索引5个大块一级并列组成。内容涉及建置区域、人文历史、自然环境、人口土地、工业农业、商贸流通、开发开放、城建房产、交通水利、环保能源、财税金融、政权军事、政协统战、党派社团、教育科技、文体卫生、司法治安、社会保障、新闻出版、邮政电信、景点名胜、革命斗争、地方习俗、藏书著述、名人轶事等各个方面。2013年6月,《常熟市志》终审稿通过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终审后,根据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及板块的意见建议,结合常熟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同时参考周边县市的经验和做法,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把《常熟市志》的正文调整为46编,主要是为凸显常熟的历史和文化和特色经济,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升格处理。此情况报上级后,及时得到批准。
二、以开门修志理念营造浓烈的志书编纂氛围
1.运用各种媒体造势
《常熟市志》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常熟市第二部综合性地方历史文献,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她作为市政府重点工程,列入常熟市《“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纲要》。2007年1月,市政府在市十二届五次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写道:“积极启动《常熟市志》编纂工作。”同年11月2日,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就《常熟市志》的编纂计划进行了认真讨论,会议同意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报送的工作方案,要求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志书质量。11月6日,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组织召开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全体会议,对《常熟通志》的篇目大纲(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专题审议。12月28日,《常熟日报》整版刊载专版“地方志工作”,通栏标题为“存史资政、经世致用、利泽当代、功垂千秋”,内容有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全文,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各级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摘要,全市地方志工作编纂启动方案与规划,市地方志办公室首轮修志工作成果,《常熟市志》资料征集启事等。文章一经刊出,在全市引起强烈的反响。2008年志书编纂全面启动后,市地方志办公室又创设工作简报《常熟史志》(月刊),开设有“工作动态”、“学者论志”、“方志论坛”、“史志园地”、“读志札记”等栏目,及时向全市人民介绍《常熟市志》编纂的进展情况。
2.积极开展动员培训
2007年11月13日,市政府召开全市地方志暨《常熟通志》编纂工作会议,市委书记发来贺信,对《常熟通志》编纂工作的启动表示诚挚的祝贺,并向长期以来为地方志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表示敬意和感谢。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出席会议,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应邀到会。市政府分管地方志工作的常务副市长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精神,研究部署常熟市新一轮修志工作提出要求,会议计有200余人参加。2007年12月6日至7日,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市委党校举办为期两天的“全市地方志编纂业务培训班”。市委专职副书记到会祝贺并作开班重要讲话,浙江大学教授、全国方志专家仓修良到会授课,省地方志办县市指导处及苏州地方志办领导作了编纂业务讲座。全市各行业、各单位及镇场有关编志人员150多人参加了培训。2008年开始,全市各行各业各单位根据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的精神与要求,大张旗鼓地开始原始资料征集、资料长编和初稿的写作。针对全市150多个参编单位的修志人员中,绝大多数从没有编写过志书,更不懂编志的规范和要求的实际,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去年全市组织培训的基础上,始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开展各种不同规模的修志业务培训班上。一年多时间内,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各机关部门、乡镇等举办业务研讨和培训班达100多次,参培人员达到1500多人次。至2009年,市地方志办公室为各单位进行业务培训累计达到130多次,参加培训人员近2000人次。通过连续不断和多种形式的宣传、研讨、培训,提高了各部门、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对本轮修志重要意义的认识,在全市形成了编史修志的浓厚氛围。通过大量、细致、艰苦和多层次的工作,特别是针对参编单位领导、参编人员进行的业务辅导和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全体修志参与者对志书入志资料质量、资料长编质量、初稿质量,为顺利开展下一步编修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领导重视和加强组织领导,是保证《常熟市志》编纂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常熟市志》编纂工作全面展开后,市及时成立《常熟市志》编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志书编辑过程中重要事项的决策、协调和工作指导,领导小组成员由市、镇两级有关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编辑部、督查组两个工作机构,设在市地方志办公室,分别负责《常熟市志》编纂业务和对面上工作进行巡查督促。同时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各承编单位都要明确分管领导,认真组织实施。要增强全局观念,落实工作措施,形成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有效运作的工作机制。2008年5月21日,在原有的常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机构和上述领导小组外,常熟市委办、政府办联合发文,成立《常熟市志》编纂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兼任委员会名誉主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兼任主任,常务副主任由市委、市政府具体分管党史地方志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和常务副市长担任。委员会下设编纂工作协调小组和编辑室两个工作机构。协调小组组长由常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副秘书长和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担任。编辑室设在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室主任由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兼任,副主任由分管地方志工作的副主任兼任。市地方志办公室同时下发文件,要求承担资料准备工作的部门上报《常熟市志》编纂负责人和具体撰稿人员名单,并注上负责人和撰稿人员办公室、手机号码,以便加强联系,确保定岗定责。
三、以开门修志理念反复征求全社会意见建议
1.征求部门板块的意见建议
至2009年底,全市除部分单位由于有各种原因外,大部分都能够按照市地方志办公室的要求,完成了资料长编稿和初稿的撰写工作。随即,由所在单位内部进行反复和多层次的审稿,然后盖好单位公章,送到市地方志办公室市志编辑部。同时,市地方志办公室对少部分难度大、一时难以按时交出资料长编稿和初稿的单位,主动靠上去帮助攻坚克难,确保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2013年5月《常熟市志》完成终审稿、6月通过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终审后,市地方志办公室认真吸收终审会和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历时半年多的时间,对志稿认真进行校对和修改、补充和完善,于同年底形成《常熟市志》验收稿。2014年1月《常熟市志》验收稿通过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验收后,市地方志办公室把志稿对应的相关文字内容,再一次分别送全市各镇、开发区、部门审阅,进一步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制订制式的《审稿单》,由常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或部门一把手)和撰稿者同时签名,并把相关修改的意见或建议附在后面,再盖上单位的公章,然后送到市地方志办公室。
2.征求新老领导的意见建议
作为一部通志,常熟市历任和在任的四套班子领导,全市许多离退休的老同志和在职的同志,对此都比较关注。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确保志书内容的准确和完整,市地方志办公室采取上门、邮寄、转交等办法,并先后多次亲赴苏州等地,向居住在常熟以外的历任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居住在常熟的历任四套班子领导,市现任四套班子领导呈上《常熟市志》样稿,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有的为了收集意见,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还专程去了好几趟。府培生、周德欣、徐国强等许多常熟市的老领导对此做法十分赞赏。常熟市委原书记、后任常州市长孟金元,常熟市委原书记、后任南通市委书记周福元,常熟市委原书记、后任苏州市副市长的江浩等,在仔细阅读自己主持工作的那段历史时,提出了诸如当年常熟的火力发电厂建设情况、镇级财政收入依据和来源、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教育事业等许多方面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仔细斟酌和查找原始资料印证的基础上,大多数慎重进行了采纳。
3.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常熟市志》启动之初,我们就聘请了戴逸、仓修良两位在国家有影响的专家和教授作为《常熟市志》编纂顾问。戴逸先生本身是常熟人,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清史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北京市历史学会第四、五届会长。2011年4月,戴逸先生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3年12月17日,戴逸先生荣获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戴逸先生热爱家乡,曾为1990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常熟市志》作序,担任第二部《常熟市志》顾问后,曾数度了解市志编纂情况,并提出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市地方志办公室的相关负责同志曾亲赴北京,当面向戴逸先生请教《常熟市志》编纂的意见建议。市地方志办公室还数度赴杭州的浙江大学,向仓修良先生当面求教。仓修良先生高度关注《常熟市志》的编纂进程,多次专程到常熟听取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汇报,特别是在《常熟市志》纲目的拟定、特色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真知灼见。仓修良先生还亲自为修志人员上课,在志稿终审会和验收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所有这一切,给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又好又快地推进全市的编纂进程予以了极大的启发、鼓励和帮助。
四、以开门修志理念着力全方位提升志书质量
1.开展专题研讨
针对自2009年底起、市地方志办公室收到《常熟市志》的部门资料长编和初稿越来越多的实际,为统一志稿编辑的要求,同时帮助和提高编辑人员的认识与水平,达到优质高效完成志稿编辑目标,市地方志办公室决定自2010年3月开始,坚持每个月2次以上的研讨会,对各单位送来的初稿在实施编辑前进行“会诊”与“研讨”,每次安排时间为一天或半天,人员为邀请全市对某一编(章、节)内容比较熟悉的同志和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由与会人员“对事不对人”,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通过这一形式,切实提高责任编辑的业务水平,推进编纂进度,提升志稿质量。至2013年上半年完成《常熟市志》终审稿前,市地方志办公室先后进行了近60次的“会诊与研讨”,认真打磨稿子。由于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会诊”与“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下一步志稿的顺利分纂和总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参与编辑的同志经常接到全市相关人士的来信来函,还有许多老同志干脆来到编辑办公室,主要是就志书某一部分内容编辑的看法和意见建议。为此,大家深深感到:常熟的文化艺术、历史文物、藏书家和藏书楼、家谱、著述、人物、志余等,既是常熟的亮点,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修志的难点、研讨的焦点,有的事情本来有多种说法,有的事情至今尚未定论。针对这一实际,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常熟市志》通过上级终审和验收后,市地方志办公室又多次组织开展这方面内容的专题研讨。特别就“人物”、“著述”和“藏书”等编、章的内容,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多次反复进行研讨。“人物”部分主要是研讨对人物的入志标准、编排分类、生平事迹及生卒年等进行进一步考证和规范,“著述”部分主要是研讨进一步统一标准、调整体例结构,并对部分作者的著作进行查漏补缺;“藏书”部分主要是请市图书馆古籍部、常熟理工学院等相关专家,就藏书的收录标准、分类编排进行研讨。通过研讨,达到普遍达成共识、力求志书更加臻于完美目的。
2.虚心请教专家
常熟历来人文荟萃,爱好家乡文史的各类专业人才不乏其人。为确保新编《常熟市志》的质量,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不厌其烦,就相关问题或专程上门、或寄上资料,进行真诚讨教,相关老同志也深深地为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尽其所能,悉心帮助。据不完全统计,市地方志办公室先后请教过的相关人员有:对常熟人文历史相对比较熟悉的常熟教师进修学校退休教师、“文革”前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钱文辉老师,对常熟图书馆馆藏珍贵善本书目和常熟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相对比较熟悉的常熟博物馆退休干部黄国光老师,对常熟文物考古和碑刻(墓志铭)相对比较熟悉的常熟博物馆原馆长、常熟理工学院原兼职教授周公太老师,对常熟藏书和藏书家相对比较熟悉的常熟理工学院曹培根教授,对常熟近代文学和人物相对比较熟悉的常熟理工学院沈潜教授,对常熟文艺创作相对比较熟悉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儿童文学作家金曾豪老师,对常熟家谱相对比较熟悉的常熟党校退休教师张耀宗老师,对常熟人物特别是抗战人物相对比较熟悉的市委党史、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周文晓老师,对常熟人文历史特别是钱谦益和柳如是相对比较熟悉的常熟市政协退休干部吴正明老师,对常熟抗战文化和党史人物相对比较熟悉的市委党史、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沈秋农老师,对常熟藏书、文物相对比较熟悉的常熟市图书馆现任馆长李烨老师,对常熟铁琴铜剑楼文化和藏书相对比较熟悉的常熟市图书馆原副馆长、庞熏琹美术馆原馆长仲伟行老师,对常熟人文历史和掌故传说相对比较熟悉的《常熟日报》社原编辑李炎锠老师,对常熟当代文化和文艺创作相对比较熟悉的市文联原副主席、退休干部袁文龙老师,对市委党校历史相对比较熟悉的市委党校原校长、退休干部吴锦行老师,对常熟古建筑和城乡建设相对比较熟悉的市建设局退休干部、原局长朱良钧老师,对常熟新中国成立后卫生防疫工作相对比较熟悉的市卫生局原副局长陶仁新老师,对翁同龢和常熟民俗文化相对比较熟悉的市教育局退休干部胡燮敏老师,对常熟历史文化和文学相对比较熟悉的江苏省常熟中学的朱新华老师,等等。
3.严格体例规范
2014年9月,《常熟市志》完成插图。10月,志稿送山东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温玉川先生校阅,同时送方志出版社审稿。温玉川先生毕生从事教育、文史资料的校对编辑工作,经验丰富,工作细心,在要兼顾照料病重母亲、身体十分疲惫的情况下,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进行精心校对,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校阅、修改标注完成好的《常熟市志》寄回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出版社负责《常熟市志》三轮审稿的编辑,也是废寝忘食地审校全稿,在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为志稿内容的前后统一,文字(表格、图照)、格式的规范统纂不惮其烦地做了大量工作,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建议。所有这一切,为《常熟市志》能够保质按时出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部好的志书,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和作用,因此编书修志是一项承上启下、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的重要工作。《常熟市志》的编纂实践已经证明:实行开门修志,是解放思想、求实创新的需要。时代在发展,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2005年全国二轮修志全面启动以来,每部志书所记录的其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新修地方志必须根据新情况、新特点,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虚心向专家学者求都,广泛吸纳社会上行家里手的真知灼见。实行开门修志,是提高志书整体性和科学性的需要。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不同时期颁发的地方志编纂工作规定,都强调要科学分类,篇目设置要符合科学性,要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借助专家和行家的力量,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从而使志书体例更臻完善,更符合科学性,为确保志书编纂质量、打造精品良志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行开门修志,是全社会修志和众手成志的需要。地方志工作是一个庞大、复杂和多层次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常熟市志》纵贯古今、横及各方,政治性和科学性都很强,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要求高,且整部志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需要全社会密切配合,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贤达的通力合作、全力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