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厦门知名文史研究者龚洁去世 享年92岁

厦门知名文史研究者龚洁去世 享年92岁

厦门知名文史研究者龚洁去世 享年92岁他是厦门市博物馆首任馆长,还是鼓浪屿申遗顾问21岁来厦工作,在厦生活71年,把这里当成他的第二故乡是厦门“活地图”

厦门市博物馆首任馆长,还是鼓浪屿申遗顾问

21岁来厦工作,在厦生活71年,把这里当成他的第二故乡

是厦门“活地图”,积极投身文史、建筑、旅游等研究

【生平】

龚洁

出生于1931年,江苏武进人,1952年南京邮电学院毕业。1983年筹建厦门市博物馆并任首任馆长。1991年退休后,专心研究厦门地方文史、旅游和建筑,鼓浪屿申遗时,他是顾问之一。

老文史稿的收藏价值_老文史资料不及老瓷器值钱_老文史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邬秀君)厦门知名文史研究者龚洁先生于昨日下午两点四十二分逝世,享年92岁。

如果他还健在,一定依然是一副神采奕奕的模样,不厌其烦地向记者讲解厦门的文史知识;一定还是顶着满头银发,出现在鼓浪屿或中山路的陌生小巷,探寻着老厦门留下的岁月痕迹……

老文史_老文史资料不及老瓷器值钱_老文史稿的收藏价值

龚洁(前排中间)在“传家风兴家道”座谈会上发言。 (资料图)

边学边摸索 筹建厦门市博物馆

在龚老的自述中,他提到自己是1952年从南京毕业后,分配到厦门邮电局工作,也是从那时起,厦门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掰指算来,他在厦门生活了71年,来时虽为异乡人,归去已是“厦门郎”。

参加工作后,龚老爱读书、爱写作的好习惯展露无遗,他常常给《厦门日报》《福建邮电》等媒体投稿,报纸上他的名字出现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后来,他被调到市委做秘书工作,其间,他的文字能力得到很大锻炼,也对厦门的市情、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厦门越发产生兴趣,才有了后来几十年投身厦门文史、建筑、旅游研究的经历。

提到龚老,不能不提厦门市博物馆。作为市博物馆的筹建者和首任馆长,他几乎是从零起步,硬是边学边摸索,建起了市博物馆。为了搞清楚如何建、怎么建,他找了很多行家里手帮忙出主意,还到很多城市参观各类博物馆,不仅如此,他还带着馆里专家收集文物,就这样一步步地,成为博物馆方面的专家,为厦门留下了一个珍贵的博物馆。

其实,很多人知道龚老,还是因为鼓浪屿建筑。当年他在市委当秘书时,就经常为接待的领导介绍鼓浪屿建筑背后的故事,他所掌握的鼓浪屿建筑知识,都是自己收集来的。退休后,他为了写关于鼓浪屿建筑的书,对鼓浪屿进行详细的田野调查,两三年间,几乎跑遍了鼓浪屿的所有建筑,就是这样的坚持,才有了后来《鼓浪屿老别墅》等书的问世。舒婷曾这样评价《鼓浪屿老别墅》——“有一本书我百看不厌,胜过任何畅销小说。”

倾尽一生心血 投身厦门文史研究

对很多厦门媒体人来说,龚老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和良师益友。听到龚老逝世的消息,不少媒体同行都表达了哀思。很多人都说,自己拜访过龚老家中那间朴素书屋,虽然很小,但很整洁。多位媒体人说,每次采访龚老时,他总会准备好要讲的内容,甚至把相关内容的出处整理好。只要涉及厦门文史、旅游及鼓浪屿建筑方面的采访,龚老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昨日,得知龚老去世,同为厦门文史研究者,与龚老相识多年的彭一万深叹一口气表示惋惜。彭一万说,作为一名外地人,龚老几乎倾尽一生投身厦门文史研究,他的这份热忱以及对厦门的爱,非常难得。厦门文史研究者李世伟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和龚老认识了几十年,龚老对于厦门文史的热爱让人敬佩。“龚老做研究很认真,别人告诉他有错误的地方,他会立马更正。”李世伟说。

正如在龚老的《龚洁学术文集》序言中,厦门作家萧春雷所说的那样——“我并不赞同龚老的所有观点,但我认为,他的所有观点都值得认真倾听”。龚老21岁来厦工作,在这里生活71年,作为一个以海岛为家的外地人,他几十年投身厦门文史、建筑、旅游等研究,对厦门的热爱值得大家尊敬。

老文史资料不及老瓷器值钱_老文史稿的收藏价值_老文史

龚洁曾出版《厦门》(英文)《鼓浪屿老别墅》《到鼓浪屿看老别墅》等书籍。

【本报记者忆龚老】

一生扑在收集“厦门记忆”上

书房里的文史资料是他最宝贝的东西

本报记者海鹰曾长期从事文化报道,多次采访过龚老。在她的印象中,龚老虽不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但对厦门文史倾注的心血和热爱却始终如一。

她记得2004年底,厦门对唐代墓葬陈喜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当时已经70多岁的龚洁每天都蹲在考古现场,“比我们记者跑得还勤快,他还很热情地跟我们介绍厦门岛‘南陈北薛’的历史谜团,他对厦门岛的历史探究倾注了心血。”

海鹰回忆,龚老还曾跟她分享过刚到厦门市博物馆工作的往事,馆里有一组珍贵的石锛,就是他刚当馆长时慧眼识珠发现的。“龚老对鼓浪屿的建筑非常有感情,写过《鼓浪屿建筑丛谈》《到鼓浪屿看老别墅》等书籍。”海鹰说,还真有不少人带着他的书在鼓浪屿寻找老别墅,老先生用他对厦门的热爱为推广鼓浪屿作出了贡献。

“老人的家非常简朴,但他甘之如饴地住在那里,在物质上好像没有什么太多追求,他最宝贝的是书房里的文史资料。”海鹰说。

厦门日报记者 郭睿

担任本报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

每期评报稿都手写邮寄他坚持18年

忆起龚老,首先跃入脑海的竟然是信封,一封封贴着缤纷邮票、附着优雅的笔迹、装着或薄或厚评报稿的传统牛皮纸信封。2004年至2022年,龚老曾担任厦门日报社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整整18年间,每期在编辑厦门日报社《评报与监督》刊物前,我都会收到这样一封辨识度极高的信封,不必拆就知道,那一定是龚洁老先生写来的评报稿。一位耄耋老人,几乎期期不落地为报社写评报文章,让我在感动之余充满敬佩。

龚洁被称为“停不下来的”厦门文史专家,创作不止,评报也不止。坚持评报稿期期手写邮寄,是报社监督员中的唯一一位,我想这不只是因为他停不下来,更是出于他对报刊出版事业的关心,甚至在住院期间,他仍对本报保持关注。还记得2021年七一前后,《厦门日报》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版超大型系列珍藏特刊,7月1日晚,他特地发来微信点赞。

厦门日报记者 李莉琴

【相关新闻】

昨日下午2点42分,厦门知名文史专家龚洁与世长辞,享年92岁

厦门少了一本“活地图”

龚洁,1931年5月出生,江苏武进人。1952年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长期在厦门从事秘书、宣传工作。1983年筹建厦门博物馆并任馆长。1991年退休,专心研究厦门地方文史旅游和建筑。曾出版《厦门》(英文)《鼓浪屿建筑丛谈》《到鼓浪屿看老别墅》《到厦门看红砖厝》《游遍厦门》《吃遍厦门》《海上花园鼓浪屿》《畅游金门》等累计200万字。曾任厦门市规划委员会顾问、鼓浪屿风貌建筑委员会委员、厦门市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金门县宗族文化研究协会顾问等。

老文史资料不及老瓷器值钱_老文史_老文史稿的收藏价值

老文史资料不及老瓷器值钱_老文史_老文史稿的收藏价值

龚洁。海西晨报记者 陈理杰 摄于2016年

老文史稿的收藏价值_老文史_老文史资料不及老瓷器值钱

老文史资料不及老瓷器值钱_老文史_老文史稿的收藏价值

三年前,龚洁向记者展示的珍贵史料。海西晨报记者 柯小娇 摄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林爱玲)图强路7号201房间已一个多月不见主人,阳台上的兰花有些蔫了,老旧的家具铺上了薄薄的灰尘。明媚的阳光从窗外洒在书桌上,上千本古籍、资料、各类书籍仍像往常一样挨挨挤挤却杂而不乱地堆在房间各个角落,似乎还在等待主人用颤巍巍的手指,再一次将它们一一翻开。

但,它们永远等不到了。

昨日下午2点42分,房子的主人、厦门知名文史专家龚洁与世长辞,享年92岁。

从此,厦门少了一本“活地图”。

一生闲不住的“文史人”

“很突然。龚老身体一直很健朗,很热心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深田社区党委书记庄莹莹告诉记者。“很悲伤,很不舍!”庄莹莹说。

对于龚老去世的消息,厦门公交集团战略投资部经理、鹭驰交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锦强同样感到悲伤、愕然。他是一位厦门文史爱好者,也是龚老多年的忘年交。“前段时间就听说龚老身体不好,没想到这么快,非常不舍!”杨锦强告诉记者:“整个晚上,龚老的音容笑貌,他的十足中气和朝气眉毛,仿佛电影放映一样一直在我脑海中回放着。”

“父亲两年前就患上了胃肿瘤,还进行了一次大手术。”龚老儿子龚健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尽管术后身体大不如前,但“闲不住”的龚老还是一直活跃在厦门各类文化活动中,直到一个月前因为胃肿瘤细胞转移住进医院。可以说,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龚老依然扎根在他一生致力的、热爱的、奉献的厦门文史研究与文化传承领域中。

“天堂没有病痛,我想,他是到天堂里继续讲古、做研究去了。”龚健说。

不会讲厦门话的“厦门通”

白鹭翩翩,飞红流翠,厦门是个美丽的城市。从1952年冬天,乘着渡船来到厦门的那一刻,他便爱上了这里。在厦门长居71年,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厦门文史,是鼓浪屿老别墅研究第一人。

龚洁出生在江苏,21岁那年在南京邮电学院通讯专业毕业后来厦门当话务员。因为文笔出色,后来被调到市里从事文字工作。1984年,龚洁被调去鼓浪屿筹建厦门博物馆,这是他和鼓浪屿结缘的开始。

龚老在鼓浪屿上工作了8年。这期间,龚洁开始留心起鼓浪屿的老别墅,着手收藏资料,卡片。1996年3月,已退休的他开始以“鼓浪屿建筑丛谈”为名在《厦门晚报》上连载发表,一时名声大噪,后来,他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采访核实资料,一次次到鼓浪屿的老别墅里现场考察,将原有的稿子充实修改后出版了《鼓浪屿建筑丛谈》。这本书通俗易懂、资料翔实,成为许多喜欢鼓浪屿的读者爱不释手之物。

在研究鼓浪屿的欧陆建筑时,龚洁也对厦门的红砖民居进行了研究,出版了20万字的《到厦门看红砖厝》,详尽写出了闽南人居住习性和建筑特色…….一部部作品的出版,让不会讲厦门话的龚老成了名副其实的“厦门通”。

慈眉善目的“猫爷爷”

退休多年,做研究、讲古,即使年近九旬,龚老依然笔耕不辍,始终活跃在厦门文化传承的一线。生前,他每天早晨3:00便起床,伏案写作至5:30或5:45。

“父亲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常让我自愧不如。”龚健说,五六年前,他甚至搬来了孙女淘汰的旧电脑,从零学起,学会了打字。“父亲写作先手写,再一字一字整理成电子文稿。”在龚老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一直坚持在报刊上发表研究性文章,所有手稿都是他亲自整理的。

在龚健的印象里,父亲非常严厉,对待学术更是出了名的讲原则和“倔脾气”。但就是这么一位在家人眼里严厉的老爷子,在猫咪的眼里是个慈眉善目的“猫爷爷”。龚健告诉记者,在十多年前,龚老几乎每天爬万石植物园,去给植物园中岩处的流浪猫投喂。“最多的时候,他喂养了20多只。”龚健说,猫咪们每天在山脚下迎接他,和他一起爬山散步。

或许,此时在天堂里,龚老也正伴着他最爱的兰花香,在猫咪的陪伴下或悠闲散步,或伏案写作。天堂没有病痛,龚老走好!

送别离 忆龚老

海西晨报记者雷妤:

从龚老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是对待学术的热忱。4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报道《高雄首幢红砖洋楼的厦门基因》就是龚老的研究成果。

2008年8月,77岁的龚老到台湾旅游。每到一处地方,别人沉迷于看风景,而他主要看遗迹、收集历史资料。当他来到打狗英国领事馆时,一下子就察觉出这座建筑可能与厦门有很深的渊源。为此,他特意前往台北,最终在台湾政治大学找到了相关历史资料。

海西晨报记者柯小娇:

3年前,我到龚老家采访。一见面,他就兴奋地向我展示45封从朋友处借来的家书。其中一封写于1947年的家书引起了龚老的注意——信中两处提及的“终极潜伏者”吴石就是电视剧《潜伏》男主角余则成的原型。只见龚老像对待珍宝似的,小心翼翼地展开信件,拉着我热情地分享,时不时露出微笑。当时的龚老已89岁高龄了,但采访中思路清晰、表达流畅,一言一语中无不透露着他对文史的满腔热情和专注。这份热爱不随岁月流逝,不随时光消减。

厦门公交集团杨锦强:

2003年,我在《厦门晚报》文体采访部实习。一天,我老师和我说:“走,我们和龚老一起去鼓浪屿看屋顶!”我当时心里还犯嘀咕:“厦门的屋顶有什么好看的?”当龚老带着我和老师边走边说,介绍鼓浪屿风格迥异的屋檐和屋顶时,我才算是大开眼界。可以说,是龚老让我爱上了老建筑,爱上了文物保护。只是更多相关故事,我们再也不能听他亲口叙述了。

上一篇: 始终秉持开门修志理念 推进方志事业健康发展
下一篇: “鲁迅热”再次兴起,今天在大学校园里如何阅读鲁迅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