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月刊杂志开卷有益
见证西沟及其时代:《西沟口述史及档案史料》出版的价值和意义1-1
摘要:在共和国史上,西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村名,不仅因为它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典型,更在于一个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民众生活苦难的穷山沟先后产生了李顺达、申纪兰两位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从此,历来被当地人称之为"山连山,沟套沟,山是石头山,沟是乱石沟,冬天雪花卷风沙,夏天洪水如猛兽"的不毛之地——西沟村,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史月刊杂志世纪回眸
中共领导人与爱泼斯坦的世纪友谊(连载)4-10
摘要: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长期以向西方介绍中国为己任的中国特别公民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2005),生于波兰,犹太族;1917年,随父母迁居中国;1933年,开始为中国革命工作;1938年底,参加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1944年5月,赴延安革命根据地采访;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
文史月刊杂志烽火年代
二战时期在东南亚抗击日寇的“华侨兵”11-19
摘要:1942年12月8日,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挑起太平洋战争;同时大举南下,进犯、占领东南亚各国。英、法、荷兰守军闻风丧胆,节节败退,很快就相继宣布投降。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东南亚华侨已经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公开进行支援祖国的抗日救亡运动。那些曾经领导华侨从事抗日救国活动的华侨社团领袖及其骨干人物,有的被迫流亡,有的被日寇逮捕投入集中营,有的惨遭杀害。
文史月刊杂志走笔长城
鸡鸣三省平远头20-23
摘要: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而山西的长城文物保有量位居全国前列。根据山西省文物局数据,截止到2016年年底,从战国到明清,山西11个地市中,8市40县(区)共有4276处长城遗存,总长度达3500公里。尤其是明代"九边重镇"中,山西以"大同镇""山西镇"独占其二。在今天的大同、朔州、忻州等地,依然能够看到长墙蜿蜒、烽燧林立、城堡密集的壮美景观。而伴随长城历史积淀深厚的长城文化,更是历史遗留给山西的宝贵财富。大同政协委员、长城文化学者刘媛,十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和宣传长城,她克服种种困难,实地踏勘了山西所有的明长城遗址及相关军堡衍生的古村落,被媒体誉为"长城玫瑰"。她边走边学、边写边讲,搜集史料,参阅文献、、出版专著,对长城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一个长城爱好者成长为一名长城学者。本刊将连载其专著《走笔长城》,以飨读者。
文史月刊杂志往事追忆
我的母亲郝玉芳24-28
摘要:记得母亲九十岁寿辰那天,母亲的堂屋里萦绕着《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挤满了人。大家吵吵嚷嚷,有的喊妈妈,有的喊奶奶,有的喊姥姥,有的捧着鲜花,有的举着蛋糕……我是从外地赶回来参加母亲生日聚会的。母亲躺在床上,身着生日礼服,虽蜷缩着身子,但经三妹凤英梳洗打扮过一番,比平素还是略显精神一些。
文史月刊杂志留住乡土
介休人传承介子文化的典范——拜读宋廷魁著《介山记》29-34
摘要:介休暨绵山作为介子推隐居被焚地,自古以来就是传承弘扬介子精神的集大成之地。近日,仰赖文友冀成武觅获宋廷魁传奇剧《介山记》赠阅,仔细拜读后方知其无论是创作思想、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还是词曲文辞,都无愧序者"词义新惊,实有一段精光不可磨灭之气""几于打倒词场,场翻文案"之誉。现就阅读心得撰文,抛砖引玉,冀引世人读研兴趣,以传承介子精神,弘扬正能量。
介休张兰古镇的历史变迁35-43
摘要:张兰古镇位于介休市东北四十里,为介休的东大门,是一座千年古镇。说起张兰镇,熟悉的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玩,想起驴肉、想起农历九月历时十天的古庙会.....这里有着全国最大的乡村古玩市场,有着原生态的牛驴肉的生产工艺,有着很多人杰地灵的传说和故事……
文史月刊杂志人物春秋
清代平民史地学家张穆44-46
摘要:张穆,字诵风,又名瀛暹,字硕州,后以石州为号,山西平定人,生于清嘉庆三年(1808年),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终年41岁。道光十一年(1831年)张穆为优贡生,道光十九年(1839年)参加顺天乡试,因误带一瓶酒,被诬怀挟入场,与考场监试人发生口角,被以"破坏考规,无理取闹"送交刑部。张穆据理力争,最后以"小小过失,但不达犯罪条例,宣布无罪"。但已经失去这次参考机会。
民国华明知事张克仁47-51
摘要:祖父张克仁(1869—1923),在世55岁。出身耕读之家,其曾祖张国达,种地、开煤矿,颇懂文墨。其祖父无法考证,可能继承了张国达的基业,较为富裕。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到其父亲张腊牛手里,已成为普通农民。
文史月刊杂志海外晋人
抗战老兵李效黎52-60
摘要:本文的主人公李效黎原名李月英,生于1916年,是山西离石人。她生长在城关一个大户人家。父亲李文祺在辛亥革命后投笔从戎,考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中带兵征战,负伤后以上校军阶退休,带着战利品——两匹黑马返回故乡。哥哥李效民,1901年生。
文史月刊杂志教育史话
榆次常家的“知耻”女子学堂61-66
摘要:榆次车辋常氏,从清康熙年间以商起家,经乾隆到宣统,以茶为主开展对俄贸易,历经200余年,成为"外贸世家"。其家族不仅重商业,而且重文化,发展教育,创办学堂,在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常氏各门共办私塾17所,开创了全省一个家族办学最多的纪录。
文史月刊杂志历史考证
禅宗临济正宗在山西——从太原道场沟观音堂说起67-74
摘要:2017年春3月,太原市杏花岭区道场沟社区做出了一项重要决策,不仅要为原道场沟村修纂村志,而且还拟对村中唯一的古庙殿宇与老槐树实施修复与保护。更加可喜的是,在修纂村志前的采访收集资料过程中,通过对村中唯一幸存古庙建筑的探究.
文史月刊杂志文史漫笔
初期定襄县的农业纠偏调整始末75-80
摘要: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召开前夕,全党围绕""和化运动总结经验教训,对农村体制进行初步调整,纠正了实际工作中的某些偏差。这次调整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探索纠偏的宝贵尝试,也为之后1960年代初的农村体制渐次趋稳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借鉴。
稷益亩明代壁画-F0003
摘要:稷益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阳王镇,始建年代不详,是祀奉后稷和伯益的庙宇,俗称阳王庙。现存舞台、正殿为明代建筑。
鱼沼飞梁-F0004
摘要:年代:具体年代史书无记载。简介:鱼沼飞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十字形古桥,据《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廉政图之“羊续悬鱼”(一)-F000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