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绘画,既然同是艺术,必然有着某些共同的特性;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间,也必然有着广泛的联系,这是我们在研究诗画艺术差异性的同时,必须加以深入探讨的问题。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诗画艺术的共性。拉丁诗人贺拉斯说:“画如此,诗亦然。”(《诗艺》)中国宋代诗人苏轼说:“诗画本一律。”(《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孔武仲也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宗伯集》卷一《东坡居士画怪石赋》)元代杨维桢说:“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故能诗者必知画,而能画者多知诗,由其道无二致也。”(《东维子集》卷十一《无声诗意序》)明代文徵明《次韵题子畏所画黄茆小景》:“知君作画不是画,分明诗境但无声。古称诗画无彼此,以口传心还应指。”古今中外有识之士在诗画的共性问题上,很早就达成共识。
诗歌与绘画,究竟在哪些地方表现出它们的共性呢?
画的古诗(画的古诗谜底是啥)
首先,诗歌和绘画都是“模仿的艺术”。丹纳在《艺术哲学》里说:
在诗歌、雕塑、绘画、建筑、音乐五大艺术中,后面两种解释比较困难,留待以后讨论。现在先考察前面三种,你们都看到这三种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多多少少是“模仿的”艺术。
所谓“模仿的”三字,实际上是说它们都是再现客观物象的艺术。诗歌和绘画都要以自然界的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生动具体的描绘,反映出蕴含于生活中的美。美国诗人霍华德·奈莫洛夫《论诗歌与绘画兼及对音乐的一点思考》说:“画家创造形象,诗人也创造形象。”(马永波译《诗人与画家》)宋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邵雍也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诗画吟》)蔡絛《西清诗话》(明抄本)卷上:“盖画手能状,而诗人能言之。”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卷二:“东坡悬崖竹一枝垂倒,笔酣墨饱,飞舞跌宕,如其诗,如其文,虽派出湖州,而神韵魄力过矣。”中西方的诗画理论,见解相同。
沈周《杖藜远眺图》
其次,诗歌和绘画同样要以丰富而奇特的艺术想象作为自己创作的生命力。德国诗人歌德说:“绘画是将形象置于眼前,而诗则将形象置于想象之前。”(《歌德自传》)绘画和诗歌一样,都将形象置于想象力之前,不过,画家先将想象置于形象中,再将形象置于人们眼前。
唐代诗人苏颋《扈从鄠杜间奉呈刑部尚书舅崔黄门马常侍》:“云山一一看皆美,竹树萧萧画不成。”宋代词人辛弃疾《好事近·西湖》:“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这两位诗人用诗词形象阐述没有艺术想象画家不可能将自然美景描绘成图的道理。“云山”、“竹树”、“西湖山色”固然很美,但是要将它们描画出来,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自然美并不就是绘画美,绘画艺术形象,绝不是自然界物象和社会生活中人物的翻版。
绘画艺术品之可贵,便是在画象中注入画家炽热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东晋顾恺之指出过“迁想妙得”(《论画》),苏轼也说:“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次韵吴传正枯木歌》)言简意赅的画论和精炼简约的题画诗句,道出了诗画同样需要艺术想象力的精深道理。
美国华莱士·斯蒂文斯的《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见马永波译《诗人与画家》)说:
“他不是凭借灵感,而是凭借想象或者想象所激发的神秘的原因。简而言之,这两门艺术,诗歌和绘画,都共同拥有一个劳动元素,它不仅仅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圆满。”这种劳动,就是艺术想象。
文徵明《春山烟树图》
再次,诗歌与绘画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艺术创造的初始阶段,人们追求“形似”、“征实”,但是,艺术家不能满足于“形似”的要求,进而提出“神似”的主张,冀望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论画》)的理论,正是这种艺术主张的集中表现。
南北朝时期,诗歌绘画领域里出现了“象外”的学说。谢赫《古画品叙》:“若拘以物体,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宗炳《画山水叙》:“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这是画论中的“象外”说。
钟嵘《诗品》提出“味”,刘勰《文心雕龙·隐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这是诗(文)论中的“象外”说。
诗画“象外”理论,互为映发,相互促进,诗画艺术家都希望在“象外”、“言外”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文学界的“象外”说,直接催生“意境”学说的孕育和发展,王昌龄《诗格》首创“诗境”说,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也说:“境生于象外。”这种学说很快被画家所汲取,与画论六法融合起来,创造富有神韵的艺术境界。诗、画艺术均重“情”,重视陶写人的性情,强调抒情的感人力量。恽寿平《瓯香馆集·补遗画跋》:“诗意须极飘渺,有一唱三叹之音,方能感人。然则不能感人之音,非诗也。书法、画理皆然。笔先之意,即唱叹之音,感人之深者,舍此亦并无书画可言。”沈宗骞《芥舟学画论》卷二:“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入诗者,皆可入画。”在长期诗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诗画家始终保持着多元化的共同的审美追求。
综上所述,可见诗歌与绘画有着共同的艺术特征、共同的艺术思维规律和共同的审美追求。
既然诗画艺术存在着共同性,便可以以诗入画,以画入诗,实现自然美、绘画美和诗艺美的转化和融合。诗画艺术的异同,恰恰是诗画艺术融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它们的异同,才能加深理解诗画融通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宋人蔡絛的《西清诗话》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相资”两字,论述诗画互补的艺术作用,说得很透彻明白。吴龙翰《野趣有声画序》:“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方薰《山静居论画》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邹一桂《小山画谱》说:“故善诗者诗中有画,善画者画中有诗,然则绘事之寄兴,与诗人相表里焉。”以上这些言论,都言简意赅地阐发了诗画融通的理论,值得重视。
◎本文摘自《诗画融通论》(作者吴企明),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